“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常見字,它的本義是指竹子上各段之間相連的地方。《說文解字》里說“節,竹約也,從竹即聲,子結切。”隨著歷史的推移,節的詞義得到了引申擴展,“節”本來表示“關節”,引申為“關鍵”,再引申為一年之中關鍵、分段的時刻,即“時節”這一含義。古文獻中皆有記載:
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登觀臺,書其所見云物氣色。 又人君壽日皆名節,有萬壽節、天中節等名。(《左傳》疏)
言屈原枉見放逐,其情如秋節之悲,故托言秋之為狀而盛述之。(楚辭·《九辯》章句第八)
秋節將至,悲嘹噍也。(楚辭·《招隱士》章句第十二 )
假之以輿馬,信之以瑞節。(韓非子·《說疑》第四十四)
若是四時節氣為病。虛實冷熱為患者。(《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
五和時節,君服黃色,味甘味,聽宮聲,治和氣,用五數。(管子·《幼官》第八)
后來民間流傳的節日一般是為了表達紀念慶賀,歷史的積淀,使這些節日名稱隨著歷史文化一起流傳下來,然而語言是不斷變化、自我完善的,因此,不出意外地,“節”在語言傳承創新過程中,它的用法和含義也出現了變化。
以往的節日都是與古老的祭祀和慶祝紀念有關,這與我們的農耕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由于農作的需要,古代勞動者積極把握季節氣候,如同竹節分段一樣,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同時相應地根據月亮圓缺、節氣時段,慶祝中秋等節,這些均體現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特點。
近些年來,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大量國外思潮和文化不斷涌入,國外文化對我們的社會思想和日常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新出現了很多節日,如“三八國際婦女節”、“圣誕節”、“萬圣節”等。
在社會環境的需要下,這些節日名稱的字數得到了縮減,例如,“國際三八婦女節”縮為“婦女節”;“國際六一兒童節”縮減為“兒童節”;“八一建黨節”縮減為“建黨節”等。這種情況很常見,有些是用雙字格時間詞代替內容,例如“三八節”;有些是用內容代替,如“建黨節”;但有時候“三八節”也稱為“婦女節”或“三八”,這是根據具體的語境決定的。
一、三字結構
綜合觀察所有的節日名稱,我們發現大多數常見節日的名稱都是三字格的,這其中也包括由多音節詞縮略為三字格形式的詞。
相對于從古至今眾多的雙字格和四字格,三字格是不多見的,然而漢語詞匯系統里已存在類似的詞形:
(1)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周禮·地官·媒氏》
(2)如天一日不行,日月星不移,即有不周之氣,天則毀矣。《史記·太平經》
(3)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陶淵明集·歸去來兮辭》
以上劃線的基本是三字格聚合詞,此類詞語的字數變化反映的根本原因是漢語的彈性作用。為了滿足音律和整體結構的要求,文人往往會調整文字的順序、字數,這在郭紹虞的《中國語詞之彈性作用》這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從構詞法上分析,整體上看,雙字格用來修飾“節”,屬于偏正結構。細分到雙字格,三字格節日名稱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動賓+節:如植樹節、宰牲節;
(2)主謂+節:如國慶節;
(3)聯合+節:如婦女節、兒童節、清明節;
(4)偏正+節:如中秋節、中元節、銅鼓節、農具節;
(5)短語+節:如潑水節。
二、“節”后綴性質
“節”,表示“節日”、“節氣”或者“值的聚集慶祝的日子”含義時,是具有構成名詞的詞后綴的性質的。然而,一般的后綴,例如構成“桌子”、“凳子”、“石頭”、“木頭”的“子”、“頭”,本身并沒有意義,而“節”本身是具有意義的,可以單用,不算是語素,因此,“節”只能算是具有名詞后綴的性質。
從另一個角度看,“節”在這里也不能單純地看成是詞綴。《現代漢語詞典》上說,“清明”、“中秋”是名詞;“兒童節”、“中元節”是名詞,由此可見,在前一種情況里面,“節”不是構成三字格的名詞后綴,而是跟原有的詞組合形成詞組;在后者的情況下,“兒童”本身是一個詞,加上“節”還是詞,“中元”不是詞,加上“節”后才組合成詞。
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歷史傳統文化決定的
某些節日在群眾中使用的時間長、范圍廣,名稱概念深入人心,加上雙字格的心理優勢,百姓更樂于接受雙字格的名稱,如“中秋”、“七夕”,“節”因而被略掉了。
2、音律美
七夕、中秋、清明、端午、重陽、臘八、三八、六一
這些是可以不加“節”單說的節日名稱,從中我們可以看到:
(1)疊韻:如清明;
(2)詞尾以平聲結束:如七夕、中秋、臘八、六一、三八;
(3)聲調一致:如七夕、中秋、重陽、三八;
(4)與數字相關:如七夕、端午(慶祝時間為五月初五,“午”即“五”)、臘八、六一、三八。
這幾條規律是可以相互交叉影響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出漢語是極富音樂美的語言,詞匯的構造也是很大程度上考慮到音律,此時的“節”破壞了音樂的美感,因而不用。
3、語義限制
以上所列的雙字格的含義加上“節”也是不會改變的,而其他不能單說的詞,加“節”與否,直接造成詞義的變化。如“兒童節”,雙字格是“兒童”,指小孩,三字格后就變成特定為小孩慶祝的節日,意義差別是很大的。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可以單說的雙字格大多是傳統節日名稱,新造的節日名稱基本是遵循古名仿造的,為了強調其節日性質、強調新詞,都加上了“節”,因此三字格的“節”字結構才是主流。新造的詞匯如“光棍節”、“記者節”、“購物節”,甚至出現了“玫瑰節”這種說法,即單純詞+“節”這種形式。這些詞中,有些本來是屬于生造詞范圍的,但是由于網絡傳媒的作用,使它們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進而演變成得到大眾認可的一般詞匯。
三、詞義變化
在這些后來出現的詞匯中,“節”慢慢演變為具有后綴性質的詞。值得注意的是,變化的不僅是詞性,詞義也出現了新的特點:
1、從范圍上看,不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具有法律的影響力,只是針對部分人群使用的。
2、從內涵上看,具有商業性、聚集性和娛樂性。
3、從形成來看,這種“節”具有人為的規定。
這些特點是《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概括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漢語,作為一種系統性很強的語言,在不斷地完善發展自己,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這種詞性詞義演變也正好體現了詞義的演變規律,即隨著社會發展,新詞不斷產生,詞的語義內容不斷地發生變化。然而,這些新出現的詞義在心理層面對大眾還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購物節”、“玫瑰節”就屬于這種新造詞,是“偽假日”,為了從心理上減小消費者的抵觸心理,從而促使消費。這種長期的心理刺激加上部分消費不合理的不良情緒,并不會讓大眾體會到節日輕松的氣氛,反而會導致群眾對“節”的麻木,從點及面地破壞了節日氣氛,更加會影響傳統文化精神。因此,我們有必要規范漢語的使用,避免此類的生造詞語,使普通話詞匯不斷朝著純潔和健康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其交際作用,這是需要大眾努力的。
四、結語
“節”字由本義不斷延伸發展,出現詞義“節氣”,后與詞組合成某節日,經由現代漢語的豐富發展,對古代名稱的仿構,形成了新名稱、新概念,慢慢確立了其固定的三字格。其中,它的詞性從詞轉變為帶有后綴性質的詞,詞義也出現了《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概括到的特點,但是正因為這些新出現的特點,導致了詞匯的濫用,不利于漢語規范化,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參考文獻:
[1]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張壽康.構詞法和構形法[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3]陸志韋.漢語的構詞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4]王新宇.三字格聚合詞初探[J].天津:南開大學.2009.
[5]溫端政.漢語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郭良夫.詞匯與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作者簡介:童戀然(1988.9-)女,漢族,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 2010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