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人杰地靈、博大精深、物產豐富,被稱為“立體資源寶庫”。長白山是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的故鄉,作為特有的生物種源儲藏庫,長白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網。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被譽為“長白林海”,以東北虎、棕熊等為代表的野生動物300余種;以人參,靈芝等為代表的野生植物2400多種;以煤炭、硅藻土等為代表的礦產100多種;以溫泉、礦泉為代表的山泉星羅棋布。
長白山的界定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是指長白山脈。其范圍大致北至我國吉林省安圖縣的松江鎮,西至撫松縣,東至朝鮮境內的西頭水,南達蓋馬高原的甲山、白巖一帶。總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廣義是指以長白山脈為中心的外延地區,即西起遼河與千山山脈相連;南瀕黃海、蓋馬高原,鴨綠、圖們兩江從其腹地穿過;北達松嫩平原,松花、嫩江合流并進;東至牡丹江流域和日本海,完達山為其余脈。總面積超過40萬平方公里。
長白山,在祖國名山大川中早享盛名,兩三千年前就已載入史冊。《山海經·大荒北經》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據歷史文獻記載,長白山曾有不咸山、蓋馬大山、徒太山、從太山、太白山、長白山等多種稱謂。
古往今來,長白山先民在這里生息繁衍,過著“刀耕火種”、“漁獵采集”的原始生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了各自不同的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畫卷。據考古發現,原始人類的足跡遍布東北大地,而長白山地區是我國古人類生長和發展的搖籃。迄今為止,我國東北發現的最早古人類稱為“廟后山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同屬舊石器早、中期的文化遺存還有“金牛山人”、“鴿子洞人”,而舊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存在長白山地區星羅棋布。“榆樹人”距今約7至4萬年,“安圖人”距今約3至2萬年,“安圖人”遺址位于安圖縣明月鎮東南一個洞穴中。發現一枚成年人的右下第一前臼齒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距今26000年,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居住址。長白山腹心地帶發現的仙人洞遺址,新屯子西山遺址等,都已進入舊石器時代。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融合的歷史舞臺,長白山最古老的民族當屬肅慎族。是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早在夏商時代就已存在的部落群體。先秦文獻中的《尚書·序》、《竹書紀年》、《左傳》、《山海經》等均有記載。到漢魏時期,肅慎族被稱為挹婁。秦漢時稱挹婁,魏晉、南北朝稱勿吉,隋唐時靺鞨,宋(遼、金)、元、明時為女真,明末、清時稱滿洲。同時在東北穢貊族、東胡族、夫余族、高句麗等不斷地遷移和交往過程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產生新的民族。也在不斷地變換著歷史民族的角色。
一、長白山文化遺產的多元性
長白山文化的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從歷史上來看,它既是農耕文化、漁獵文化、游牧文化等相結合的文化,同時,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及各種少數民族文化。在這些特色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歷史文化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一個是從物質生活上展現了民族文化的面貌,另一個是從精神生活中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思想內涵。兩種文化遺產都是歷史的幸存者,是失不再得的珍貴資料。
長白山區遺留了數量眾多的高句麗文化古跡。這些高句麗文化古跡已成為世界級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位于長白縣“靈光塔”是全國僅存的一座唐代渤海時期建筑,具有很高歷史和科學價值。臨江市的“寶山——六道溝冶銅遺址” 時間延續長,地域跨度大,是集開采、冶煉、運輸、居住、祭祀、防御于一體的綜合性大遺址。該遺址的發掘,客觀地反映出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權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與中原政權的交往和交流,在先進文化影響下其自身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等,其學術意義十分重大。 長白山區又是東北抗日及解放戰爭的重要根據地。“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大栗子溥儀宣詔退位遺址”“四保臨江戰役指揮部”等重要遺跡為我們見證了那段難忘的歷史。同時也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的珍貴教材。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豐富多彩,“采參習俗、狩獵風俗、民間故事、兒童游戲、勞動號子、民族歌舞、闖關東、薩滿文化等藝術形式,生動再現了勤勞、智慧的長白山先民奇特的民間文化,淳樸豪放的民風。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老藝人相繼辭世,許多原生態民間文化已不復存在,將這些“絕唱”、“絕活”進行記錄整理,并通過正規的方式和渠道加以傳播和保存,是對這些珍貴又面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
二、長白山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
長白山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東北民族綿延不絕的生存、斗爭、發展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堅持保護長白山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進一步加強長白山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立準確完整的遺產數據庫,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長白山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提出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任務。逐步形成完善的長白山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培育人們的長白山文化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讓長白山文化得到繼承、豐富及發展,進一步促進長白山文化在社會中的先進作用。
同時,充分認識到長白山區文化遺產在傳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意義,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更加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民族團結的象征,蘊藏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紐帶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吉林省白山市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