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①的《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代表作,細讀《竇娥冤》, 可以看出關漢卿作為“元代知識分子長期深入民間與藝人結合的典范”②、 “元曲的奠基者”② 是當之無愧的。他塑造的竇娥,在我國古典戲曲人物長廊里,無疑是一位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
《竇娥冤》的劇情原型是長期流傳在民間的“東海孝婦”的故事。《漢書·于定國傳》③記載: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丁壯,奈何?”其后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吾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于公以為此婦養姑十余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于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晉代干寶在《搜神記》卷十一“東海孝婦”條有類似記載,并加上了孝婦死前所立誓愿:“長老傳言:孝婦名周青。青將死,車載十丈竹竿,以懸五旛。立誓于眾曰:青若有罪,愿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黃,緣旛竹而上標,又緣旛而下云。”
關漢卿選擇這個傳說作為創作題材。他把故事的發生年代由漢代轉移至元代,并注入了更多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因子。與故事原型“東海孝婦”相比,竇娥的悲慘遭遇有過之而無不及。竇娥三歲喪母,七歲被父親賣到蔡婆家作童養媳,十七歲成親,十九歲夫死守寡,與婆婆相依為命。婆婆外出討債遇到地痞流氓張驢兒父子,張驢兒父子挾勢住進蔡家,威逼婆媳二人分別嫁給父子二人。竇娥堅決反對。張驢兒為霸占竇娥,欲毒死蔡婆,卻毒死了自己的父親, 并將罪名栽贓到竇娥的身上,以“私了”為條件逼迫竇娥嫁給自己,遭到斷然拒絕。官司打到楚州太守桃杌那里,桃杌只求錢財,不問青紅皂白。竇娥為了救婆婆而被屈斬。后來,竇娥的父親考取進士,官至肅政廉訪使,查明事實,為竇娥昭雪。
回顧竇娥短暫的一生,她在“善”中完成自己,又在“惡”里殛滅自己。重重災難接連不斷地降臨在她身上。在張驢兒父子入住蔡家之前,這種生活經歷只是造就了竇娥作順民的性格。對婆婆的“孝”使她可以容忍兩個陌生男人住進自己的家中,對死去丈夫的“貞”使她斷然拒絕嫁給其他人,對官府的“忠”使她無條件地相信官府絕不會冤枉好人。即使用最嚴格的尺子來衡量,也難以在竇娥身上找出紕漏。對于這樣的節婦,官府本應給予表彰,因為她的一言一行完全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但劇情卻急轉直下:殺人的張驢兒逍遙法外,節孝的竇峨反受酷刑。
【感皇恩】……恰消停,權蘇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萬種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
刑罰沒有讓竇娥屈服,反而激發出她骨子里的一股叛逆的天性,她要“爭到頭,競到底”。只是當官府要把嚴刑施加到婆婆身上時,竇娥的善良純孝使她屈服了。
【黃鐘尾】……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啊,如何救得你?
一個接一個的打擊之后,竇娥僅有的一點權利——生存權被無情地剝奪了。不管是統治者還是所謂的天與地都不肯放過她,一個無權無勢的弱女子,想做順民亦是不能。她的生命不如草芥,任人踐踏之后還被連根拔起。嚴酷的現實喚醒了逆來順受的、力圖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承擔所有苦難的竇娥,使她看清了這個腐朽社會的現實和本質。一個平凡女子心中的仇恨排山倒海一般噴涌出來。面對屠刀,竇娥喊出了自己的不平: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唉,只落得兩淚漣漣。
這是血與淚鑄就的千古名曲,可謂字字血、聲聲淚。一個備受欺凌的弱女子覺醒了,她對天地、對官府從相信、依賴到懷疑、埋怨,最后是指責和怒罵。她徹底否定了統治者,否定了天與地,否定了整個吃人的社會。一個孤苦無依的弱者,身負奇冤卻無處可訴、無援可求。垂死的邊緣,禮教拋棄了她,社會給予她的惟有冷酷。劇情到這里達到了高潮。她狂奔直瀉、激流沖蕩的感情之潮,伴隨著聲腔激昂的唱詞,一句句強烈地沖擊著觀眾的心扉。竇娥悲慘的遭遇固然能令觀眾同情,她對現存制度的憤怒和反抗才是真正把作者、演員、觀眾和劇中人物的心靈緊緊連在一起并激起巨大的共鳴的力量。
任何一部深刻的藝術品永遠都是一個深刻頭腦的產物。《竇娥冤》感人至深的魅力源于作者關漢卿對梨園生活的熱愛,對社會底層生活的深刻解讀。
明初的賈仲明稱贊關漢卿:珠璣語唾自然流,金玉詞源即便有,玲瓏肺腑天生就。……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帥首,捻雜劇班頭。④臧晉叔則說:而關漢卿輩爭挾長技自見,至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者。⑤從這些評論中可以看出,關漢卿是一個職業戲劇家,擅長舞臺演出的各種技藝。據歷史記載他和當時在大都的雜劇家白樸、楊顯之、費君祥、梁退之、著名女藝人朱簾秀等交好,的確把“煙花路”當作自己的安生立命之所,追求活出自我的真色彩。對底層生活的熟悉使他能夠自覺地在心理上與底層人們緊緊相連,使用底層人們自己的語言寫他們自己的故事,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王國維評關漢卿:一空依傍,自鑄偉詞,而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①這個評價凸現了關漢卿的特點。
關漢卿生活的時代——元代,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毀滅程度極高、對人權侵害極大的朝代。“馬上”得天下的蒙古統治者把知識分子的角色由“勞心者治人”,一變為與娼妓、乞丐同列的下九流。知識分子被放逐的不僅是形體,更重要的是尊嚴和心靈,他們成為面目全非的一群,俯視眾生的優越和從容消失殆盡。這種處境是他們始料不及的。此外,游牧民族的強悍和野蠻更摧毀了支撐漢民族大一統社會幾千年之久的儒家傳統的倫理觀念。元人宋子貞在《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里曾提到:“國家承大亂之后,天綱絕,地軸折,人理滅,所謂更造夫婦,肇有父子者,信有之矣。”⑥既然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知識分子們在自覺或不自覺中保持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稱“我卻是個蒸不爛、煮不熟、錘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⑦的關漢卿,敢于毫不畏懼的說“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與我這幾般兒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只除是閻王親令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上走。” ⑦由此看出,關漢卿是絕不肯和統治者合作的。如果 “將劇本創作當作一個活的過程,當作劇作家通過在戲劇發展史中形成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經驗的過程來研究” ⑧,不難看出,關漢卿的不合作不是一種遠離政治的清高淡漠的隱士的不合作,而是一名敢于揭破黑暗外表,直刺現實社會腐朽心臟的戰士的不合作。這一點在《竇娥冤》里得到極大程度的體現。反觀女主人公—— 一個掙扎在社會底層的、遵守禮法、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來生的普通婦女——被現實無情吞噬掉的過程,令人同情之余,又逼迫人們進行思考:是什么讓竇娥的命運如此收場?簡而言之,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是現行制度的不合理,才會產生“我做官人勝別人,告狀來的要金銀;若是上司當刷卷,在家推卷不出門”的官吏,才會導致“血濺素練,六月飛雪,三年亢旱”的奇冤。觀眾不禁要問,為什么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不正常的世界?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碰撞和斗爭中,失敗的是真善美,勝利的是假惡丑,曾經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理念哪里去了。在這種制度下,人們的奮斗還有什么意義。叔本華曾經把表現人生的戲劇分為三個層次,最高的層次是“戲劇意向悲哀,它把人生的苦難風波和所受的壓迫全部表現在我們目前;它的結果就是表明人類的奮力是空虛無益的。”⑨以此標準來衡量《竇娥冤》,其悲劇意義和價值可以說正體現在它道出了“存在之恐怖”,揭示了存在與人性之間的無形糾葛,促使觀眾思索并提出疑問。從這一點來看,關漢卿無疑是“民眾的教育者;時代思潮的預言者。”他的觀眾“不僅被鼓舞——也轉變為真正的自己。” ⑩
活潑本色的語言,鮮明動人的人物,層巒疊嶂的情節,充滿浪漫主義的想象無不在告訴我們,一位偉大的劇作家以他的天縱奇才肆意書寫著他的憤怒他的不平,因此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雜劇遺產。這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和光榮。
注釋:
①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99-104.
②周國雄.關漢卿藝術范式闡釋[M].緒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6:1.
③班固. 漢書[A]卷七十一《于定國傳》.北京:中華書局, 1962.
④鐘嗣成.錄鬼簿[A]于傳末附賈仲明《凌波仙》吊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⑤臧晉叔.《元曲選》序[A].北京:中華書局,1958.
⑥蘇天爵編.國朝文類[A]卷五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2.
⑦隋樹森主編.全元散曲[Z].北京:中華書局,1964:173.
⑧勞遜.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5.
⑨叔本華.文學的藝術[M] .陳介白,劉共之譯.北京:北平人文書店,1933:108.
⑩亞斯培.悲劇之超越[M].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0:87.
(作者簡介:甘子超(1978-),河南信陽人,文學碩士,講師,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