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祭祀這種習俗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從中國古代的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祈福活動覆蓋了當時國家的政治活動的很多方面,而且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忽視的精神層次的重要組成部分。
祈福,從字面上解釋即祈求賜福,在我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中,“祈”和“福”兩字都從示部。一般解釋為“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三垂,日月星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到 示部的漢字,多與祭祀、神明、祈禱、祈盼有關。我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對福的解釋基本采用的是《左傳》上的說法:“福,佑也。從示畐聲。” 意為神靈保佑,逢兇化吉。
祈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的一種精神的信仰,也可以說他是一種文化,雖然形式不一,但是都表打出人們祈求福澤,希望幸福安康的一種愿望。人們的“祈福”從古至今都以各種形式出現,人們用各自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美好愿望。
祈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災去禍和感恩圖報。在古代,人們的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對天地萬物和各種自然現象認識十分有限,無法深入認識和了解,于是就會產生怕和無助的情緒和心理。這種對自然災害的無法防御,對生老病死的無法解釋,讓人們得以向上天求助,上天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是一種被人格化的有著無所不能神奇力量的一種存在,他可以操控和改變人間的一切,他可以掌握人們的幸運福份和災難禍患,具有無窮的力量。在古代祈福之事更多的和祭祀聯系,祈福是祭祀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祭祀也是人們祈福的一種很好的表達形式和手段,并且在中國的古代以文化的形式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下來,所以福字在古代有祭祀用的酒肉的意思,《禮記·少儀》中 “為人祭曰致福。”
古代皇帝的祭祀祈福。古代的祈福活動,特別是古代帝王的祈福活動,多是其行駛其政治權利和義務,維護統治的一種方式,古代天災不斷,面對種種的水旱等災害,皇帝作為關系著國家社稷和百姓安康的最高統治者就會向上天祈福,以此作為減災救民的一種方式,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皇帝的重民的態度。一方面這種祈福活動傳達了皇帝生來與天相通的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樹立在人們心中天之嬌子的形象,同時也是行使了自己的權利的一種體現。以宋代為例,宋代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朝代,皇帝的祈福很多都是為了求雨減災如“夏四月乙卯朔,命群臣禱雨” 宋代水旱十分頻繁,而祈求上天降雨,以減旱情成為一件頻繁的事務,如史料中載“五月癸卯朔,大霖雨。辛酉,命宰相祈晴。” 向上天祈福降雨減災救民不僅僅是形式上向上天祈福,而是把這種祈福作為了一種很重要的解決災害的辦法,從而使得祈福超出了其抽象的形式上升到一種能夠處理民政事務的行政手段被重視和執行,如“十二月壬寅,幸建隆觀,相國寺祈雪” 當然這種向上天其祈求的方式之所以得到重視也是因為在統治者看來確實有效,從而肯定和加劇了對祈福這種方式的信仰,建寺祈雪之后“丁巳,大雨雪。”祈福有取得了很顯著的效果。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向上天求雨已經成為為百姓求福的具體內容,在災害的年份,只有減災和想辦法度過災害才是人們最大的幸福。祈福活動在特殊的情況下被具體化了。皇帝在這中情境中成為祈福活動的主導者,并且在“減膳徹樂”以身作責的前提下來表現自己向天祈福,為民請雨的虔誠。在古代帝王很多都會舉行各種封禪儀式,大多的封禪儀式也有祈福的內容,求國祚長存,國泰民安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宣布朝代更替和地位的穩固,但是像材料中的皇帝的求雨祈福活動則是祈福占了主要的內容,“幸相國寺禱雨”“命百官禱雪”從這些材料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皇帝的祈福的目的明確,內容翔實。
古代皇帝的祈福求雨活動更多的表現出了一種功能性和措施性的功能,除了具體的減災措施如“是月,以乾鄭二州,河南壽安等十四縣旱,州蠲今年租十之四,縣蠲其稅。” 這種政府發放救濟糧和免稅免租的具體措施外,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也把祈福求雨放到了一定的高度。
古代人們以生活為出發點,創造了很多和生活有關的吉祥圖案刺于衣服之上。如宋代盛行的“連生貴子”圖案,由于“連”和“蓮”是諧音,而蓮花象征著連綿不絕,所以可以比喻人們子嗣興旺。“五福捧壽”圖案,因“蝙蝠”的“蝠”字同“福”同音,把五只蝙蝠與壽字組合便可以表達出人們祈福安康的愿望。這樣祈福辟邪的圖案在古代還很多,如刺于包巾上的如意文,八結文,陰陽鯉魚文,蝶戀牡丹文等,都表達了祈福的含義和對美好的向往。
當然以上的祈福方式只是古代祈福文化中比較的常見的。總之,綜上所述人們通過各種方式來祈福,涉及到生活的各個層次和領域,以或簡或繁的形式來表現,以寄托自己最美好的向往,祈福已經成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值得我們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