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塬遺址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廠塬邊墻村西。屬新石器時期馬廠類型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為1—3米。西南東是墓葬區,是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命名地。馬廠類型的主要特點是,陶器制作雖與半山類型相同,但表面處理較簡,器物表面打磨光滑,較少部分陶器表面涂有紅色陶衣。彩陶花紋有蛙紋、菱格紋、方格紋、連弧紋等。左右連作圓圈紋,一般以4個居多。圓圈內填十字、井字、菱格等不同紋樣。蛙紋富于變化,既有軀體俱全,半蛙紋,也有無頭無身肢爪變體紋。人像紋飾不男不女,耐人尋味,壺類器物彩繪中還夾存大量各種不同的符號。馬廠塬遺址內涵豐富,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崖 寺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系藏族地區十三大寺院之一,在藏傳佛教界頗負盛名。該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以后擴建。清代時曾兩次遭焚毀,后修復。
這座寺院依山崖陡壁而建,自下而上共分六層,各個殿堂、僧舍之間由曲徑石階相連,建筑風格奇特。進入山門的最低層是會客的地方,稱“西角哇”,共計11間;第二層建有茶房(兼廚房),背靠幾十丈陡峭的石崖,一流瀑布順山崖直下,信教群眾爭相汲飲,當作“消炎祛病”的圣潔之水;第三層建有大經堂,它是崖寺的主殿,殿內佛像前香煙繚繞,有著各族藝人精湛的雕塑、繪畫等藝術成果;第四層建有活佛下榻的居室,藏語稱為“宗瓊”;第五層有供奉寺主塑像的殿堂;第六層有九天圣母殿堂,六層殿堂的房門前建有長廊,木欄桿圍護,游人憑欄俯視,山川風光盡收眼底。
寺內保存著較多珍貴文物,有明宣統年間的高約6寸的銅塔,還有神態各異的11尊銅佛像等,是理想的游覽勝地。
喀迪喀寺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甘溝鄉靜寧村,故又稱之為“靜寧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創建者名索南桑布,為宗喀巴弟子。鼎盛時期有大小殿堂13座,僧舍數百間,僧人200人,下轄6座屬寺。清同治年間毀于兵燹。此后,寺主辛家活佛到蒙古族地區募化布施重建,但規模不及從前。主體建筑有大小經堂、護法殿、鼓樓、客房等。該寺以文物豐富而著稱,有大小銅佛像50余尊、佛經典籍100余部,宗教法器2000余件,特別是用來曬大佛的堆繡佛像長25.8米,寬16.5米,名冠藏區。另外,收藏有宗喀巴大師親自繪的布面卷軸自畫像等珍貴文物。
宏化寺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紅花村。藏語稱“作摩卡”,意為“犏牛城寺”。始建年代大約在明永樂年間,為宗喀巴弟子釋迦也失進京途經轉導地區時修建,命名為“丹曲塔爾林”,意為“圣法解脫洲”。釋迦也失曾兩次進京,受封為“大慈法王”、“西天佛子大國師”。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十月,釋迦也失在北京去世,與他同去北京的曲結索南喜饒等將其遺體運回丹曲塔爾林寺修截安放,后在此基礎上發展成宏化寺。宏化寺建成后,得到朝廷的扶植,并派有官軍守護。寺址原在轉導村。轉導村為一城堡,現遺址猶存,城垣坐面向東,南北150米、東西260米,頂寬3米、底寬10米。城內原有四大金剛殿、太子佛大殿、世襲都綱尚書院等建筑。清同治年間被毀,后雖重建,但規模遠不如從前,現有經堂、昂欠各1座。
龍合寺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塘爾垣鄉西松山村,故又稱塘爾垣寺。該寺創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由加哇喇嘛桑洛巴根敦仁欽修建。加哇喇嘛根敦仁欽被尊稱為“古雪合加”,其第二世羅桑根敦在涼州地區頗有影響,后幾世也多轉生于涼州,故而歷輩古雪合加活佛亦稱“涼州倉”。歷史上該寺為顯密雙修寺院,鼎盛時期寺僧900余人,香火地廣領3溝,所轄屬寺24座,分布在今民和、樂都、化隆、涼州等地。清末以來日趨衰落,部分屬寺消亡?,F有殿堂、僧舍百余間。原來活佛較多,有四大昂六小昂之說,是民和地區較有影響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