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多企業家熱衷資本運作,因為“經營產品是一分錢一分錢地掙,
經營品牌是一毛錢一毛錢地掙,資本運營是一塊錢一塊錢地掙”。
而資本運作是把雙刃劍,固然有不少人因資本運作而財富迅速膨脹,
但也不乏虛來虛往、不創造財富只運作財富、最后玩火燒身者,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德隆系的唐萬新兄弟。
如何通過資本運作反哺實業,最終實現財富的穩步增值,值得企業家三思。
為此,我們從多年來在“新財富500富人榜”上名列前茅的不同行業企業家中,
評選出了十位資本運作高手,以研判他們同時玩轉實業與資本的秘技。
劉永好
劉氏兄弟中,劉永好對資本運作最為熱衷。從上世紀80年代的養殖專業戶,成長為90年代早期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的企業家,再到90年代后期以來成為實現跨產業發展、產融結合的資本家,劉永好的創富歷程經歷了三個清晰階段,而無論早期在飼料行業通過并購國企壯大,還是后期打通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的金融產業鏈,無不體現了劉氏精湛的資本運作功夫。目前,劉永好領導的“新希望系”涉足農牧、金融、化工及房地產等四大業務板塊,控制著新希望(000876)、民生銀行(600016)及*ST寶碩(600155)三家上市公司,持有深圳燃氣(601139)、科倫藥業(002422)等多家公司的股權。不過,與其他同時代的資本玩家不同的是,劉永好的資本運作行為幾乎完全不涉及二級市場,并且非常重視實業的經營,這或許是這位“裝扮成農民的資本大鱷”在資本市場長存不衰的真實原因。
郭廣昌
“復星的第一個100萬是靠咨詢賺到的,靠知識賺錢;第一個1000萬是房地產營銷做到的;第一個億是靠生物制藥賺來的;而第一個10億是通過資本與產業相結合達到的,復星發展的軌跡實際上非常清楚,復星怎么會是神話呢?”復星系掌門人郭廣昌曾如此回應外界把復星的高速發展比喻成神話。事實也是如此,正是資本與產業的結合,才將復星集團送上了國內最大綜合類民營企業的高度,郭廣昌目前持有復星集團58%的股份。
出身貧寒的郭廣昌從復旦大學畢業后,和四個同學用借來的3.8萬元創業,靠一種乙肝診斷試劑獲得第一桶金,之后在多個產業頻繁出擊,如今復星系已經涉及生物制藥、鋼鐵、房地產、信息產業、商貿流通、金融等多個領域,直接、間接控股和參股的公司逾100家,旗下上市公司包括A股的南鋼股份(600282)、復星醫藥(600196)、豫園商城(600655)等,H股的復星國際(00656.HK)和招金礦業(01818.HK)等公司,并持有《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的股份。對其備受質疑的多元化投資模式,郭廣昌認為,復星集團走的是巴菲特路線。
對于資本運作,郭廣昌有獨特的理解:“如果離開了復星含辛茹苦地培養這些產業,含辛茹苦地去創造利潤,含辛茹苦地一步步提升我們的管理,資本市場會認可你嗎?不可能的。”
盧志強
盧志強素有“資本獵手”之稱,其在企業經營、資本運作、社會責任等方面表現出的豐富多彩的手法和個性,讓人刮目相看。同時,他也是頗有爭議的人物,比如有人質疑他利用光彩事業這面公益大旗謀取私利。他雖不擅言辭,但其領導下的泛海系是中國資本市場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目前,泛海系控股及參股公司的業務涵蓋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等諸多領域,并擁有泛海建設、民生投資、民生銀行等多家上市公司。受制于國內相關政策法規,即便是國有大型金融企業,獲取金融牌照、謀求金融控股也屬不易,而打上民營企業烙印的泛海系,卻能廣泛涉足銀行、證券、保險、典當、擔保、投資等領域。從初期獲取金融牌照、構建金融控股集團,到后期打造金融資本運作平臺,盧志強的能力讓業界側目。2009年9月,泛海系豪擲27.55億元成為聯想控股的“三當家”轟動一時,2010年5月,“泛海系”又接手《經濟觀察報》經營權,介入傳媒業。看來,盧志強的資本步伐遠未到停駐之時。
沈國軍
過去十年,是沈國軍和他的銀泰系在中國資本市場叱詫風云的十年。早在2000年,中國處于消費升級的前夜,各地的百貨商場一片凋敝時,銀泰系已開始布子百貨業,收購許多擁有絕佳地段和商業資源的百貨業上市公司,足見沈氏眼光之長遠。收購完成后,沈國軍將百貨資產打包去香港上市,實現了個人財富的增值,不過直到今天,銀泰系對鄂武商的并購仍未塵埃落定,雙方的對峙仍在延續。
對百貨業的并購只是銀泰系資本藍圖的冰山一角,銀泰在沈國軍帶領的10年時間里,獲得極大發展,目前其擁有包括銀泰百貨(01833.HK)、京投銀泰(600683)、科學城(000975)三家上市公司和40余家全資或控股公司,涉及房地產、百貨、資源開發三大主業。集團的總資產達500多億元,員工6萬人,躍入中國領先民企行列。
許榮茂
許榮茂早年在香港股市掘到第一桶金后,轉而從事房地產行業。2000年,他在北京房地產市場如火如荼之際,全線轉戰上海樓市,世茂系得以迅速做大。
許榮茂表面上雖為知名地產商,但證券經紀人出身的他,本質上是一個資本運作高手,非常注重實業與資本市場對接。2000年8月,世茂系受讓上海黃浦區國資辦持有的6250萬股國家股,入主恒源祥,同時利用A股上市公司培育項目,再將優質項目轉移到海外私人公司,集體打包到海外上市,在海外上市公司成長乏力之際,又利用A股市場的高估值,將低回報率的商業資產剝離給A股上市公司,從而保持海外上市公司的高成長性和融資效率。在這一過程中,許榮茂的私人公司完成了財富的最大化增值與套現,憑借與時俱進的資本運作功力,許榮茂家族多年來始終位居各大富豪榜前列,堪稱富豪榜上的常青藤。
黃茂如
茂業系掌門人黃茂如是中國最早提出“商業+地產”發展模式的開發商,也是最早從商業地產開發向商業地產經營轉型的企業。到目前為止,其旗下茂業國際(00848.HK)也是國內擁有并經營商業物業最多的公司之一。
作為深圳地區崛起的“隱形大鱷”,黃茂如近年來財富高速增長,并且在資本市場上動作頻頻。他先是通過收購A股上市公司成商集團并對其復制“商業+地產”商業模式,將百貨業資產打包海外上市,獲得巨大的資本增值,此次打包百貨資產海外上市的運作也被業內人士奉為經典。初嘗甜頭之后,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茂業系又連續舉牌深國商(000056)、渤海物流(000889)、商業城(600306)三家商業類上市公司,黃茂如一時被稱為“并購狂人”。
魯冠球
66歲的魯冠球,商業智慧可謂與時俱進。由早年的鄉鎮企業家到資本市場的弄潮兒,魯冠球在中國資本市場悄然構筑了一個萬向系,資本軌跡橫跨內地、香港和美國證券市場。
早在1993年11月,萬向集團所屬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000559)便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截至目前,萬向系共有萬向錢潮、萬向德農(600371)、承德露露(000848)、順發恒業(000631)、琥珀能源(00090.HK)等5家完全控股的上市公司,同時還參股中色股份(000758)、航民股份(600987)、北緯通信(002148)等多家上市公司。對于資本市場,魯冠球有個形象的比喻:“好的東西要吃,但剛開始的時候最好少吃一點,要不然就可能不消化。資本運作就像喝酒,適量地喝肯定有益健康,但超過自己身體的承受能力,就會喝醉,就要出事。歸根到底,這還是一個度的問題。”
史玉柱
史玉柱是名副其實的商界傳奇人物。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他的資產就超過2億元。被成功沖昏了頭腦的史玉柱行事開始缺乏理性,80層巨人大廈上馬時,他一開始曾固執地不用銀行貸款,主要以集資和賣樓花的方式籌資,后因不顧實際地一再加高樓層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改變,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巨人大廈爛尾,史玉柱成為“中國首負”,把一個財富神話從天堂打入了地獄。
重出江湖打造腦白金成功后,史玉柱一躍成為資本運作高手,通過將腦白金的品牌、生產基地、銷售網絡轉讓給上市公司,使旗下保健品產業與資本市場緊密對接;而旗下巨人網絡的美國上市以及投資民生銀行(600016)、華夏銀行(600015)等全國性商業銀行,都使其個人財富快速躥升,可以說,資本市場是史玉柱東山再起的福地。當下,史玉柱斥資超過40億元通過二級市場不斷增持民生銀行股票,他這次資本豪賭還能繼續譜寫傳奇嗎?
祝義才
做肉食品生意的祝義材是個低調的商人,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肉食品生意上,其實無論是早年的并購國企,還是到香港資本市場的馭殼,以及舉牌南京中商,無不展現了祝氏游刃有余的資本運作才能。目前,祝義材的雨潤系還涉足地產、商貿,在不同行業和板塊之間縱橫捭闔,雨潤帝國已經形成了以肉食品為主,商貿、房地產、旅游和物流為輔的產業架構。2010年,集團員工總數近10萬人,實現銷售總額647億元,在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135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7位、中國肉食品加工業第1位。
陳發樹
陳發樹的傳奇始自2000年。這年紫金礦業改制,陳發樹投資4800萬元,獲得紫金礦業33%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正是這筆投資,使他獲利超過百億元,成為各大富豪榜的常客。不過在此之后,陳發樹領導下的新華都系在實業經營上乏善可陳,反而在資本市場四面出擊。在職業經理人唐駿的輔佐下,陳發樹通過陸續減持紫金礦業的股權套現的資金,又在傳統消費行業流入資本市場。2009年5月,陳發樹以2.35億美元從百威英博手中購得青島啤酒7.01%的股權,坐上青啤的第三大股東位置。4個月后,陳發樹又支出22億元收購了云南白藥(000538)6581萬股股份,以12.3%的股權比例成為二當家。不難看出,陳發樹正在從一位暴利投機者華麗轉型為一位穩健運營的資本家。一直在研究巴菲特的陳氏,是否能完成做“中國巴菲特”的夙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