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居民收入逐步提升,
中國居民消費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消費需求從數量到結構不斷豐富。
在全方位升級的消費推動下,過往十年見證了CPI各個構成領域的優化與變遷。
與此同時,在出口、投資和消費這三駕共同駕馭中國經濟的馬車中,
雖然投資和出口始終是最主要的推動力,但消費的“實力”也在慢慢積累、逐漸釋放。
“十二五規劃”更是明確提出“以拉動內需為核心,
提高居民收入,加強社會保障,以期待經濟轉型”。
在國家政策的刺激和內憂外患的逼迫下,
中國經濟將加速由投資拉動向內需消費轉變。
2001
平價藥店橫空出世
2001年9月,以湖南老百姓大藥房開張納客為標志,“平價藥店”在中國正式面市;10月,老百姓大藥房長沙湘雅店開業,宣布藥品全面降價45%,并首開全國藥品開架自選經營模式,掀起湖南藥品降價風潮;年底,湖北隆泰大藥房宣布藥品平均降價40%,此后一年,武漢1100多家中小藥店紛紛跟進降價。平價藥店很快席卷整個藥品零售行業。
平價藥店的出現,迎合了消費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藥”的樸素訴求,引發了“提著籃子買藥,排著長隊付款”的社會現象,震動了整個醫藥行業。而開架自選與藥品大賣場的開創,被認為是醫藥零售行業經營方式最深層次的變革。然而,隨著傳統藥房藥品價格的下調,再加上對價格比較敏感的消費群體已經飽和,平價藥房的優勢不再明顯。2005年,隨著諸如“抗生素限售令”等系列國家政策的出臺,平價藥店開始陷入整體平淡期,紛紛向社區型、便利店轉型。2009年4月,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相繼公布,零售藥店在新醫改中的角色定位得以明確,從而踏上繁榮發展的新征程。
2003
車市井噴
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汽車市場大舉對外開放,帶動了國內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轎車進入家庭的政策,長期以公車消費為主的轎車市場轉為以私人消費為主。至2003年,轎車市場同比增長超過75%,轎車銷量凈增接近百萬,并首度達到202萬臺的歷史高點,私家車消費成為2003年車市井噴行情的重要支撐力量。哪怕今天回頭看,2003年轎車市場的增速依然不可逾越。
2002底,中國人均GDP達到966美元,并在2003年越過了1000美元的分水嶺(1090美元),中國已初具私人轎車消費的條件。另外,在諸如北京、上海、天津及廣州等大城市,人均GDP已超過或者接近3000美元的標準。而中國的汽車消費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初露S曲線起飛跡象,至今,不管是產銷量還是保有量,都運行在迷人的上行曲線之上。
車市的快速增長不僅吸引了全球汽車巨頭更為激進地搶占中國市場,也使得本土品牌奮發圖強,積極與海外品牌合作,并開始試水走出國門。在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遭受重創的2008年,并購潮再次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國本土系車企新生力量極有可能在新一輪的汽車產業變局中分羹。
2004
奢侈品開啟中國式進程
2004 年6 月1 日,《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擁有了自主擴張的“通行證”的奢侈品牌開始正大光明地開拓中國市場,開店的速度越來越快,檔次越來越高,門店也從一線下沉到二三線。隨著2008年中國以 86億美元的消費額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場,中國已經完成了從奢侈品亞洲市場支點向全球支點的進階。而到了2009年,美歐等成熟市場的奢侈品消費依然困于負增長,中國市場卻繼續高奏凱歌,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長。中國在全球奢侈品市場上地位的提升,促使奢侈品牌一邊加緊完善在中國的網點布局,一邊將營銷策略從招攬向討好調整。
而隨著2011年6月Prada在香港的上市,“到香港上市去”成為奢侈品牌“到內地開店去”之外的又一時髦選擇。奢侈品牌盤算著通過登陸香港的資本市場,進一步拓展品牌在大中華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更好地以香港為跳板深挖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獲得品牌未來增長的強有力引擎。
與此同時,以中國高端白酒為代表的中國本土品牌也在海外品牌的全方位圍擊中,開始摸索提升品牌溢價、邁入奢侈品殿堂的門道。
2005
藝術品投資熱發酵
從2005 年開始,與中國大幅上漲的房價同步,中青年畫家的作品展開明顯的上升行情,中國當代藝術品開始了爆發性成長。此后,在政府宏觀調控之下,資金開始退出樓市,涌入藝術品市場。資金的泛濫,給本已急速升溫的藝術品市場火上加油。2006年3月,紐約蘇富比舉行了首場亞洲當代藝術品專場拍賣會,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約合810萬元)成交,不僅比估值高出兩倍多,同時也成就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首個“百萬寶貝”。到2007年,作品價格超過百萬美元的35位當代藝術家中,中國藝術家占據了15席。這一年,大量熱錢涌向中國,試圖分享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以及股市的繁榮,而在人民幣升值和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股市的財富效應又推高了高端藝術品投資的熱潮,藝術品成長為房地產、股市之外的中國投資第三極。
此后數年,不僅中國的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備受追捧,中國的買家也頻頻現身紐約、倫敦等重要拍賣場所,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大豪客。經歷了2008年的低潮、2009年的反彈和2010年的強勢上漲,中國的投資人仍然懷揣著熱辣辣的錢幣伺機而動,以金融化的思維審視著身邊可能的事物,尋找著下一個張曉剛、下一瓶拉菲。
2006
零售行業頻繁并購,業態店態加速細分
自中國零售業2004年底開放之后,覬覦中國十數億消費者和他們日漸提高的消費能力,外資零售巨頭加緊了在中國攻城略地,本土企業為增強競爭力也加緊整合,2006年行業內掀起一陣并購狂潮。美國家得寶以7億元收購天津家世界建材超市,世界第三大零售企業英國特易購(TESCO)增持樂購股份至90%,英國安順投資深圳民潤超市。本土企業方面,深圳民潤超市整體收購廣州家誼超市,物美(08277.HK)更是一年內三宗并購齊發。
政策的放開,外資零售企業的大量涌入,意味著中國零售企業從有保護的競爭階段走向全面競爭,從發展、提升期迅速向快速擴張期過渡。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提升,簡單的一站式消費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整個零售行業不管是業態還是店態都加速細分,購物廣場、百貨公司、綜合超市以及建材、家居、家電、工藝品和健康產品連鎖店各司其職,大賣場、社區店、都會店及高端國際店服務不同收入檔次的需求。
2007
品牌服裝掀起上市熱潮
2007年,中國紡織服裝內銷增幅首次大于外銷。與此同時,資本對擁有自主品牌的傳統服裝企業表現出越來越大的熱情。一年之內,百麗(01880.HK)、安踏(02020.HK)、報喜鳥(002154)、中國動向(03818.HK)和波司登(03998.HK)先后上市。同年11月,雅戈爾(600177)宣布出資1.2億美元收購Xin Ma 100%股權和Smart 100%股權,這是中國服飾界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并購案例。另一邊廂,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師也出現在世界服裝舞臺之上。
事實上,在走過了上世紀末群雄并起和占有率體現價值的初級階段后,2005年開始,中國服裝企業的競爭進入了品牌打造的高級階段。而在經歷了2008、2009年金融危機出口急劇下滑的陣痛之后,這一趨勢再一次得到了強化,從運動到休閑再到正裝、從男裝到女裝再到童裝,服裝的各個子行業都在消費者提高的購買力和提升的品牌意識刺激下,開始了品牌運作的道路。盡管中國的服裝行業目前還不能徹底告別傳統加工制造的模式,而打造世界品牌也非一日之功,但不管是被迫升級還是主動進取,越來越多的中國服裝企業正邁入西方式的時尚產業門檻。
2008
“家電下鄉”向全國推廣
拉動農村消費需求
2008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鞏固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拉動農村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科學發展。2008年11月,《關于全國推廣家電下鄉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從2009年2月起,家電下鄉在14個試點省市的基礎上向全國推廣。
隨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穩步提高,尤其是在近年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的情況下,通過財政補貼政策加大對農村市場扶持,推廣“家電下鄉”以及“汽車下鄉”、“農機補貼”等一系列政策,對拉動農村消費需求、推動農村消費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2008
餐飲連鎖全面開花
2007年,全聚德(002186)和味千拉面(00538.HK)分別在上海和香港兩地IPO,拉開了中國餐飲連鎖登陸資本市場的序幕。2008年6月,內地火鍋第一股小肥羊餐飲(00968.HK)在香港上市,讓投資其的英國私募基金3i、普凱投資基金(Prax Capital)收獲頗豐。作為海外PE首次投資中國餐飲行業的嘗試,兩家海外機構早在2006年就以共同投資者身份對小肥羊出資2500萬美元。2008年至今,共有22家餐飲連鎖企業獲得注資,其中2008年披露9起案例,為歷年最高。
盡管遭遇金融危機,但在“民以食為天”基本面的支撐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的條件輔助下,中國餐飲業依然保持了連續20多年的高速增長,從而引得海內外的投資機構紛紛對這個傳統企業刮目相看。而隨著餐飲連鎖與資本市場的聯姻,標準化成為了餐飲行業的一個主要發展趨勢。盡管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輿論熱點,味千拉面、肯德基、永和等企業的勾兌事件不斷見諸報端,但在消費擴容的“力挺”之下,2011年以來,餐飲連鎖與資本牽手的熱潮似乎再一次被點燃。4 月,唐宮(01181.HK)掛牌上市;5月,百勝全球餐飲集團(YUM.NYSE)宣布私有化小肥羊;而小南國也上市在即。
2007-2008、2009年底至今
通脹進行時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發生了數次物價明顯上漲的現象。而在最近十年,一次出現在2007-2008年,當時領漲的食用油和豬肉價格漲幅都超過了50%;最新的一輪通脹則從2009年底開始,并延續至今。2011年7月的CPI增幅高達6.5%,為37個月以來的高點;8月雖小幅下滑至6.2%,但依然不改高通脹的本質。不斷攀升的CPI不僅催生了“蒜(算)你狠”、“豆(逗)你玩”、“蘋(憑)什么”等一系列新名詞,也讓房奴、孩奴、囤囤族日趨流行。
與以往幾輪通脹都是在經濟較長時間繁榮后產生不同,本輪通脹期間,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復蘇程度都相對有限,中國只有兩個季度的GDP增速超過11%,并未發生明顯的經濟過熱,這說明本輪通脹成因主要不是來自需求因素,更多來自各類成本提高的推動。而各類資源及成本的過快上漲,將使得中國制造業在今后較長時間里始終面臨高成本的壓力,這直接壓縮了中國制造業發展本可以享受的“低成本”紅利,在一定程度必將抑制工業化的進程。同時,高成本也將迫使中國不能再追求經濟的高增長,以免刺激高通脹,損害經濟和社會穩定。
2009
內地首家娛樂公司上市
發展文化產業升格至國家戰略層面
繼2008年橙天娛樂在香港借殼上市后,2009年10月,華誼兄弟(300027)在創業板掛牌交易,成為首家在內地上市的娛樂公司。作為內地最大的民營影視制作集團,華誼兄弟實現了電影、電視劇和藝人經紀三大業務板塊的有效整合。上市融資后,華誼計劃投資建設影院,打通自身的電影產業鏈條。同時,依托現有內容資源,開拓包括主題公園、形象授權、3G 視頻、網絡視頻、衍生品開發等鏈條建構,打通整條產業鏈。
物質生活改善之后,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為華誼這樣的影視制作公司,奧飛動漫、宏夢卡通這樣的動漫制作公司提供了成長的肥沃土壤。而華誼兄弟公司登陸創業板,為民營文化企業破解融資難提供了新的樣本。華誼上市前一個月,國家關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細則出臺,明確提出要打開文化傳媒行業的投融資渠道,培育大型傳媒集團。發展文化產業自此“升格”至國家戰略層面,文化產業迎來了爆發性增長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