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WTO后的10年,中國背倚豐富勞動力和低成本優勢,
積極引進外資,成為給全球打工的世界工廠。在全球產業遷移的契機中,
中國出口行業經歷了從日用品到機電制造業為主導的轉換奇跡,
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成為保障中國經濟雙位數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
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茁壯成長,從第一次應訴反傾銷的如履薄冰,
到后來得心應手熟練掌握規則據理力爭;
從起初并購落后的產能,到吞下沃爾沃這樣的高端汽車品牌;
從粗加工貿易,到有意識的品牌營銷,其身份屬性不斷跳躍變化,
為全球經濟版圖鐫刻了濃墨重彩的中國印記。
不過,結構性成本上漲的大勢下,中國制造業的下一個十年,依然要過大坎兒。
2001,中國入世
從1986年遞交復關申請,經歷15年的漫長談判,中國入世議定書于2001年11月11日正式簽署,這既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深化的一大步,也是中國制造走向全球發軔之時。從這年起,中國開始“為全世界打工”,“中國制造”龍吟出鞘,“世界工廠”聲名鵲起。此后十年一路奇跡,一路紛擾,淘回了真金白銀,也凝結著血汗淚水。世界生產供應鏈條,經濟規模格局逐步改寫。
2001,汽車玻璃企業應訴反傾銷
2001年12月,由福耀玻璃領軍的中國企業獲得中國加入WTO后的第一次反傾銷勝訴。加拿大國際貿易法院(CITT)裁定,來自中國的汽車玻璃在加拿大的銷售對當地產業不構成侵害。首次應訴勝之不易,而其后中國制造更是面對接力賽般不同品類、不同市場的反傾銷訴訟??上驳氖?,在開拓市場的同時,中國制造企業逐漸熟悉國際規則,積累相關經驗并積極應對據理相抗,力爭使自身成為貿易規則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2003,TCL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
2003年11月,TCL集團并購法國湯姆遜公司彩電業務成立合資公司TTE,成為中國制造走出去并購的起點。盡管TCL為此付出了連續兩年虧損的高昂代價,但其勇氣可嘉,更提振國人士氣,在經歷整合轉型后,TCL也實現了“鷹之重生”。此后,眾多企業揚帆出海,無論中海油合資公司以70億美元從BP手中收購泛美能源股權,還是吉利集團以18億美元收購福特汽車旗下品牌價值達百億美元的沃爾沃,已有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目光也不再拘泥于低端產品的跑馬圈地,而是試圖破解“大而不強”的勇敢一搏?!吧咄滔蟆钡木噬涎?,表明優秀的中國制造企業開始深度切入國際市場,巧借資本魔棒縱橫捭闔,希望迎娶國際高端品牌和核心技術,為自主創新提供馬力,在爭奪行業話語權中再上層樓。
2004,西班牙焚鞋事件
2004年,西班牙小城埃爾切,部分市民參加了針對當地中國鞋商的游行示威,襲擊華商并焚燒中國貨。這一事件,是在多個國家泛起的貿易保護思潮的一個表征。為改善中國制造的生存環境,2009年,由中國商務部領銜,在CNN上投播“中國品牌”廣告,強調中國制造匯聚了其他國家的設計風尚、科技力量,凸顯“中國制造,世界合作”的主題。中國制造的表達手法變聰明了,從因擠壓當地低端制造業的生存空間而不招人待見,到學會弱化自身作用、突出與世界共贏,彰顯made in China的本質是made with China,充分表明中國制造在向品牌升級過程中,開始采取主動策略,加強形象公關,點明中國制造匯通全球商業智慧的積極貢獻,于謙卑中求尊嚴發展。
2005,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
美國一個報道經濟新聞的記者兼家庭主婦薩拉·邦喬尼,為了感受經濟全球化對普通美國人的影響,決定做一個試驗:從2005年1月1號起的一年時間里,她拒絕使用所有貼“中國制造”標簽的產品。后來其成書《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結論非常明晰:抵制中國制造,就等于是和錢過不去。正如一滴水珠折顯出世界全廓,隨著出口貿易的連年深化,“Made in China”的標簽挾裹價廉物美之勢,潮水般涌向了世界,而市場機制下,消費者用信用卡進行投票。這一年,德國《鏡報》評論說:“中國經濟是全球化的贏家?!?/p>
2007,召回的一年
2007年8月14日,美國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召回1820萬件含有問題油漆的兒童玩具,美泰點名的中國代工商之一—利達玩具廠的副董事長張樹鴻在倉庫中上吊自殺。對中國產品質量的質疑聲浪在這一年此起彼伏,重如汽車零部件,輕若玩具寵物糧,問題頻繁見報。在全球消費市場均對中國形成依賴時,也就意味著出口的走向應當發生轉變,注重從量到質的提升,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的升級,在大批的召回危機中逐漸成為共識。
2008,出口加工商轉型內銷
2008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直接將中國的出口加工貿易企業推向了存廢之際。外需一蹶不振,加工商訂單驟減苦苦支撐,不料“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市場卻在燈火闌珊處”,國力升降顛簸之中,轉型內銷成了眾多加工商的一致選擇,然而,從出口到布局內銷,從廉價加工到品牌打造,這一輪賽跑,需要時間,更需掌握新的市場規則和新的營銷路數。
2009,耐克關閉在華唯一自有鞋廠
從耐克、阿迪達斯到英特爾、IBM、鴻海,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把工廠建在越南、印度。成本高企下的代工廠外移潮,更讓世人驚呼:中國也不便宜了。當中國人口紅利走向枯竭,當全球貿易體系面臨新一輪重組洗牌,包括人工等在內的成本上升成為中國制造的主旋律。與此同時,中國在制造基地的身份之外,多了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新屬性。跨國巨頭們對中國的興趣更勝當年,焦點則從代工轉向了市場,以奢侈品為首的大小品牌到中國跑馬圈地成為不二選擇。
2010,南海本田罷工與富士康十四跳
2009年,《時代》將“中國工人”選為年度人物。其總編輯理查德·斯坦格爾解釋道:“沒有中國工人,就沒有中國8%的經濟增長,這種影響實在無法估量?!闭\如斯言,“中國制造”的基石,是千萬普通工人,他們在推動中國經濟“保八”、帶動世界經濟復蘇中居功至偉,甚至附帶貢獻了“春運”、“史上最大規模人類遷徙”等新名詞新景觀,其勤勞堅韌的整體氣質令世界感動。而伴隨80后、90后的成長,新生代中國工人不再甘做流水線上一顆釘,他們愿意更直白地表達自己對收入與工作環境的訴求。其后一年,無論罷工潮的興起,還是富士康的14起跳樓事件,都顯示這個曾經沉默的團體開始發聲,并自下而上形成倒推企業轉型的力量。一個勞動力充裕而廉價的時代,拐點期隱約可見。不過,工業化時期,新生代工人的心理問題成為更沉重的普遍現實,這種集體性的定位迷失與精神苦悶,比起“要加薪”更加復雜且難于疏浚。
2011,三一重工馳援日本九級地震核危機現場,后獲得日本第一高樓訂單
2011年8月23日,在日本第一高樓—阿倍野中心大廈,三一拖泵首次澆注混凝土成功,并得到日方肯定。在“迷失的10年”之前,日本就已順利完成了從制造業到高端制造、從代工到品牌的升級,這是它雖增長停滯卻依然富有的資本。正因為如此,進入日本市場,參與其標志性工程建設,別有深意,這個歷史性的突破意味著日本在高端市場對中國制造的肯定。十年來,中國制造的行業進階清晰可見,技術品牌逐漸取代廉價勞動力,成為出口的推力,機電裝備早已取代紡織服裝,成為出口第一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