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的概念由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提出:
企業家可以使經濟資源的效率由低轉高。
優秀的企業家,具備創新、冒險、敬業、執著、責任感等優秀品質,
他們的努力,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財富量級,也有利于擴大就業,
其示范效應則可以鼓勵更多的創業與創新,活躍一國經濟。
為彰顯中國企業家群體十年來的巨大貢獻,
我們從多年來一直在“新財富500富人榜”上名列前茅并成為所在行業杰出代表的企業家中,評選出了十位典型人物,作為中國最佳創富榜樣。
劉永行
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劉永行算得上另類:不懂高爾夫,甚少參加各種財富論壇,一度貴為“首富”,卻至今保持第一代企業家的簡樸本色,用他的話來說,400元買了11件襯衫,這樣的生活對他來說已經足夠。
雖然發家于農業,但劉永行心中,一直存在一個大工業的夢想。他一度對臺塑的王永慶十分著迷,認為在打通塑料、鋼鐵、石化的產業鏈上,他做得相當完美,甚至曾想替他免費打工三年。受王永慶的啟發,劉永行將飼料、賴氨酸、氧化鋁、火力發電、電解鋁等眾多產業,通過一個個上下游鏈條連接,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賴氨酸及生產賴氨酸剩下的廢渣是生產飼料的原料,生產賴氨酸需要的蒸汽和電力可由火力發電廠提供,電廠還可為電解鋁供電,電解鋁需要的原料則由氧化鋁項目提供。通過這樣一個產業帝國,劉永行大大降低了各個環節的采購成本。
與其弟劉永好不同,劉永行對資本市場一直都很抗拒,他曾公開表示:“如果我從二級市場上得到幾十個億,我會很害怕。”在一片熱衷賺快錢的浮躁中,其扎扎實實做實業之心十分難得。
梁穩根
上世紀80年代還在販羊的梁穩根當時可能做夢都沒想到,日后能夠被中國三大富豪榜一致評為“中國內地首富”。不過對他來說,這一切并不是偶然,因為無論從10年前對中國重工領域市場機會的敏銳把握,還是三一重工成為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第一股,梁穩根在變局前的戰略眼光毋庸置疑。他的產業夢想是“種植一塊中華民族工業的試驗田,鑄造中國的世界名牌”,因此,三一重工自創立伊始就摒棄中國制造企業簡單加工的陋習,一直堅持自主創新,目前其出口業務已經拓展到東歐、非洲、東南亞、中東、俄羅斯、南美等地區。從梁穩根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國制造業未來的希望。在當下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點,需要更多的民族工業品牌“以品質來改變世界”。
沈文榮
被業界稱為“鋼鐵沙皇”的沈文榮步入大眾的視線,是在2009年資產泡沫破滅后,以200億元的財富問鼎“新財富500富人榜”首富寶座,他同時也是中國首位非股市造就的首富。沈文榮憑借其市場眼光、戰略布局和成本控制,在每個時期都能找到適當的發展戰略,從而帶領沙鋼由一個軋花廠,幾經飛躍成長為中國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
沈文榮1968年中專畢業后成為沙鋼前身—江蘇省沙洲縣錦豐扎花剝絨廠的一名鉗工, 1992年沙鋼集團成立時,已任董事長、總裁。沙鋼改制后,沈文榮2004年以29.8%的持股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沈文榮主導沙鋼期間,其強悍的個性不斷融入沙鋼,并沉淀成沙鋼強悍的基因。沈文榮并不介意別人叫他“鋼鐵沙皇”,并承認自己“強悍是存在的,但我是不斷地在否定自己。30年就是在不斷地否定之中度過”。
馬云
“男人的長相和智商是成反比的”,馬云這句話至少在自己身上得到了應驗。馬云是最早在中國開拓電子商務應用并堅守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家,他和他的團隊創造了中國互聯網商務眾多第一:開辦中國第一個互聯網商業網站—中國黃頁,提出并實踐面向中小企業的B2B電子商務模式;全面推行誠信通計劃,開創全球首個企業間網上信用商務平臺;發起西湖論劍大會,使之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盛會。
如今,馬云的阿里巴巴集團完整地覆蓋了電子商務產業鏈:從事B2B業務的阿里巴巴網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為中小企業創造了無限機會;以C2C起家的淘寶網正在收獲內需起飛的碩果;專注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支付寶隨電子商務的爆發一路高歌猛進。在剛剛召開的阿里巴巴第八屆網商大會上,壓軸出場的馬云毫不隱晦地表達了挑戰百度搜索的欲望,“我就是要讓百度睡不著覺”。奇跡會不會再一次在他身上發生?
曹德旺
1987年,曹德旺創辦福耀玻璃,2010年福耀玻璃占有率排名世界第二,2011年可望升到第一位。目前其占據國內70%、全球20%的市場份額,為賓利、寶馬、奔馳、奧迪、通用、豐田等八大車廠供貨。從商30年,曹德旺的成就足以令所有企業家側目。
曹德旺是中國企業家中的異數。30年來,他專注于汽車玻璃一個領域,沒有做過房地產、互聯網、礦山,沒有做過股票二級市場投資。臨近退休,也沒有用自己龐大的資金,以及修煉成精的眼光和判斷力去做眼下最熱門的PE,為自己的百億身價繼續添磚加瓦。
曹德旺一直認為“沒有責任感,充其量是富豪”,并且長期以善舉履行著企業家的責任感。據統計,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其累計個人捐款已達50億元,并且是中國股權捐贈第一人。對此,曹德旺認為,“擁有財富,也是背負責任。捐了,卸下重擔,反而一身輕松”。對于中國首善的稱謂,曹德旺也不認同,因為“真正的首善應該是袁隆平,沒有他,地球上有多少人要餓死”。
宗慶后
1987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成立,宗慶后帶領兩名退休老師,靠著14萬元借款,以代銷汽水、棒冰及文具紙張賺一分一厘錢起家。在他的帶領下,2010年娃哈哈集團營業收入達550億元,利稅112億元,納稅46億元,在中國民企500強中,分居第八位、第一位和第二位。
可以說,是宗慶后成就了娃哈哈的輝煌,在企業經營上,宗慶后也形成了獨特的經驗和規則,并對主流企業理論不屑一顧。他明確表示:“娃哈哈沒有戰略,我不會去考慮八九年之后的事情,只考慮明天的事情。”在企業管理上,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毛澤東,“你去看看中國現在成功的大企業,都是一個強勢的領導,都是大權獨攬,而且是專制的。我認為在中國現階段要搞好企業,你必須專制而且開明。”無論管理風格還是與達能的糾紛,都讓宗慶后處于爭議的漩渦中。如今,如何向第二代交班,是這位強勢領導人面臨的最大問題。
張近東
1990年,張近東以10萬元自有資金,在南京寧海路租下一個200平方米的門面房,蘇寧電器的前身—蘇寧交家電誕生。20年后,蘇寧電器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企業集團,品牌價值508.31億元,截至2010年擁有近1500家連鎖店,員工15萬人,年銷售收入近1500億元。
蘇寧電器的成長,離不開張近東的努力和家族的支持,更得益于張近東堅持強化團隊的集體奮斗,并以“股權大派送”的形式實現老板與職業經理人的團隊致富。在創業早期,張近東就堅持“服務是蘇寧的唯一產品”,并依靠淡季打款等創新模式迅速成為中國空調銷售冠軍。1999年,張近東率蘇寧全面切入綜合電器領域,提出3年1500店的發展目標,帶領蘇寧走向全國,改寫了中國家電零售業格局。對于這段輝煌的創業歷程,張近東有獨到的感悟:“創業,其實就是想做事,想做實事,但不一定是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一點一滴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是大事了。”
何享健
1968年5月,何享健和23位居民集資5000元,創辦了北街辦塑料生產組,1980年開始制造風扇,進入家電行業;2010年,美的集團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
美的的發展,離不開何享健的放權。在其家鄉佛山市順德區,何享健被稱為最重視人才的企業家。他給職業經理人的報酬非常高,美的二級集團的總裁身價至少在千萬量級以上,事業部層面的則不低于百萬級。同行人士非常羨慕美的經理人:“他們活得更像老板一樣,而不是在給別人打工。”一位熟悉何享健風格的業內人士曾說:“何老板的一個特性就是他不會去估計人家賺多少錢,他自己算過今年我自己賺多少,下面的賺多少他不管,你該賺的去賺。”何享健對事業部總經理的放權之大讓人瞠目,他們不僅擁有所負責產品的研發、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全部權力,而且擁有一部分財權。比如,在產能擴張方面,一個總經理可以擁有幾千萬元的投資審批權。
王傳福
在巴菲特拍檔查理·芒格眼中,王傳福是愛迪生和韋爾奇的混合體。這話或許有些溢美,在中國這片特殊的土地上,很難誕生杰克·韋爾奇這樣的成熟企業家,但會孕育出王傳福這樣的本土企業家。他們往往有著理工科背景,畢業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身兼工程師和企業家的雙重角色;未受過商學院的思維訓練,卻具有天賦的商業直覺,以及孤注一擲的“賭性”。
時間回溯到1995年2月,王傳福向表哥呂向陽借了250萬元,帶著20個人在深圳蓮塘成立了日后風光無限的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一段傳奇。通過技術創新,利用成本上的優勢,1996年,比亞迪取代三洋成為臺灣大霸電子的電池供貨商。隨后,他很快做到鎳鎘電池產銷量全球第一、鎳氫電池排名第二,鋰電池排名第三的規模。站穩電池市場后,王傳福2003年1月宣布,以2.7億元收購西安秦川汽車77%股權,讓比亞迪成吉利之后,中國第二家民營轎車生產企業。
作為科技型制造企業,比亞迪的每一步都伴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有著技術狂人之稱的王傳福針對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技術恐懼癥”認為,這種恐懼正是對手給后來者營造的一種產業恐嚇,他們不斷地告訴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發很難,直到你放棄。汽車?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堆鋼鐵”。不過如今,野蠻生長的比亞迪卻面臨股價大跌、大舉裁員與經銷網整合之痛。
王健林
房地產界一向有“南萬科、北萬達”之說,萬科工于住宅,萬達專注商業地產。領軍大連萬達集團的,便是有地產江湖“隱形大佬”之稱的王健林。王健林1989年進入房地產業,1992年8月任大連萬達房地產集團公司總經理。
萬達官方網站顯示,大連萬達資產高達1400億元,年銷售額800億元,年納稅95億元。商業地產開發一直是萬達的支柱產業,其在全國首創了“訂單商業地產”的全新模式。目前,萬達集團已在全國開業33個萬達廣場、15家五星級酒店、600塊電影銀幕、26家連鎖百貨店、30家量販KTV,并和沃爾瑪、時代華納、歐倍德等12家跨國企業簽訂協議,在全國大中城市投建萬達廣場。對這一模式,王健林頗感欣慰:“幸好,萬達在2001年轉型做商業地產,現在我們有接近20個大的商業中心和很多個5星級酒店。所以,萬達即使一平米的房子都不賣,租金也足夠付掉貸款利息和保我兄弟們吃喝,這也是很多年前,我毅然決定要轉型做商業地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