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
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有的讓人讀后覺得空洞無物,言之無情,有的卻能使人印象深刻,獲益良多。顯然后一類文章充分發揮了文章表情達意的功能。那么,同學們在寫作中應如何豐富文章的思想內容呢?
一、化大為小。高明的作者總是善于在小處著筆,化大為小,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現代作家蕭乾的《棗核》表現的是海外華人的民族感情,但作者卻把深厚的民族感情凝聚在幾顆小小的棗核上。
二、化情為物。文章的情感可以借助某個載體表現出來,情感一旦借助形象訴之于生動的文字,文章的內容自然會變得豐富,具體,可感。如茅盾的《白楊禮
贊》,作者將白楊樹與北方抗日軍民聯系起來,就將白楊樹與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聯系了起來。
三、化虛為實。比如寫安靜,鄒韜奮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眼巴巴地望著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做著布鞋——做給我穿的。這時萬籟俱寂,只聽得滴答的鐘聲,和可以微聞得到的母親的呼吸。”這就是化虛為實,即要寫靜,不直接去寫靜,而是寫與靜相關的內容,從側面對具體可感的事物進行描寫,讓讀者從中感受到靜。
四、化顯為隱。所謂化顯為隱,就是指寫作中不直接說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把它融在文章的字、詞、句、段里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比如有一篇題為“清晨,那朵梔子花”的學生習作,結尾如下:
從窗戶里望著她騎車離去的背影,我似乎看到了那朵含苞欲放的梔子花在晨光中悄悄地綻放……
文中人物美好的情操猶如這朵梔子花沁人心脾,耐人尋味!
一泓海水杯中瀉,咫尺紙上乾坤藏。只要善于思考,精于構思,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能使文章內容豐富起來的高招。
【一文】
總有屬于我的季節
□沈秋祺
空氣中涌動著寒流,漸漸地冷了,冬天到了,我不禁想起了那個寒冷的冬天,那個被親情溫暖的嚴冬。
就在那個寒夜,我又病了。坐在書桌前,我怎么也不想動,眼前搖曳著昏黃的燈光,望著父母疲憊的身影和擔憂的神色,我的心不由得抽搐起來。
窗外的雪紛紛揚揚地下著,高燒的我一聲接著一聲地咳,并伴著一聲聲“媽媽,媽媽”的哭喊聲。當時,難受的不僅是我,揪心的還有父母啊!媽媽抱著我,用嘶啞的聲音一首接一首地為我唱催眠曲,爸爸熬紅了眼睛為我煮紅糖水。外面一片白亮,為了讓我高興,爸爸裝了一小盆雪遞給我,滿眼是晶瑩的白色,可爸爸的鼻子卻凍得通紅。我捏出一個又一個雪球,告訴媽媽,這是我提前送給媽媽的生日禮物。我問媽媽:“雪球要融化了,媽媽生日的那天看不到雪球怎么辦?”媽媽的下巴貼住了我的額頭說:“雪融化了那就是春天的季節,就是祺祺的季節,祺祺的病就好了,祺祺的健康就是送給媽媽最好的禮物。”我點了點頭,說:“媽媽,我的季節一定會來的!”媽媽的淚滴在了我的額頭上。
又是一個深夜,我突然高燒不止,媽媽抱著我急忙向醫院奔去,爸爸抱著生活用品緊跟在媽媽身后。媽媽的鞋跟敲打在路面上的聲音和爸爸的喘息聲混雜在一起。我費力地睜開疲憊的眼睛,在媽媽耳邊輕輕地說:“媽媽別擔心,我不難過。”“祺祺真乖……”媽媽的啜泣聲在巷子里回蕩。早晨,久違的鳥叫聲把我吵醒,爸爸已經伏在床邊睡著了,我頭頂上掛著一大一小的兩個吊瓶。我轉眼向窗外望去,高大的梧桐樹上竟長出幾粒新芽,在朝陽下閃爍著嫩黃的光澤。媽媽輕輕地抱住我,語無倫次地念叨著:“到了……天要暖了……祺祺的病也要好了。”我無意間抬頭看媽媽,發現媽媽眼角亮晶晶的——為了給我治病家里快山窮水盡了。
就在那一年的春天,我動了手術,疾病得到了徹底根治。是的,我恢復了健康,更重要的是,在我的內心深處堅定了一個信念:總有屬于我的季節。
【一評】
本文題目似乎很大,但聰明的作者把筆觸指向那難忘的寒夜,以病中“我”的視角寫父母的神色,寫媽媽的聲音和爸爸的眼睛,尤其感人的是被折騰一夜的爸爸清晨竟“伏在床邊睡著了”,而此時朝陽升起,“高大的梧桐樹上”長出“新芽”,溫暖的親情使“我”明白:“總有屬于我的季節”。文章結尾化實為虛,巧妙扣題,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