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入】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寫道:“是以詩人感悟,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景往往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好的環境描寫一般都是情景交融的,它融入了人的情感,通過景物傳達作者的喜怒哀樂。《女媧造人》中的環境描寫就是這樣,情與景巧妙融合,營造出一種美妙的意境。《女媧造人》中還運用一系列的動詞,生動地描寫了女媧用枯藤造人的妙法,使文章生動有趣,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技巧揭秘】
融情入景文生姿。恰當而生動的自然環境描寫,會使文章有畫境之美。《女媧造人》一文描寫了美麗幽靜的夜晚。
漫天的星星,幽幽的月光,烘托出女媧這位造物主的美麗、善良與偉大。
妙用動詞添筋骨。動詞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章的靈魂,它可以使文章“動”起來。
【現場作文一】
雨季的一抹陽光
□王明雪
友誼是什么?如果說友誼是一棵常青樹,那么,澆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說友誼是一朵不敗的鮮
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從心中升起的太陽。
天,陰沉沉的。“王明雪,你的心思用在哪兒了?這次考試怎么考得這么糟?堂堂的第一名竟然下滑到第六名!”我趴在課桌上,回想起老師今天對我說的話,心里不禁難過起來。
“喏,別讓我看見你不爭氣的樣子。”崔秀遞給我一張紙巾,若無其事地說。
我抬起頭,才發現眼淚已經順著自己的臉頰流了下來。我接過紙巾,輕輕地擦
了擦眼淚。“傷心嗎?”旁邊傳來安慰又不失嚴厲的話語,我沒有說話,靜靜地望著窗外。
“難道不說話就可以擺脫現實嗎?笑話!”她的語氣中帶著諷刺,我吃了一驚,回過頭望了望她。她見我有了反應,拉過我的手,靜靜地看著我,慢慢地說:“王明雪,你要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何況,一次失敗并不能證明你學得不好,只能證明別人也在努力進步啊!”
她的話像一束陽光照進了我的心里,讓在風雨中迷失方向的我看見了微弱的光芒。
外面下起了小雨,崔秀出神地望著窗外,許久之后,回過神來對我說:“走,咱們出去散散步。”我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她拉到了雨中。“清醒一下,讓雨水把所有的不快樂沖走吧!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挫折算什么!好好分析一下試卷,找出問題所在,今后繼續努力就行了!”崔秀張開雙臂,盡情地接受雨水的滋潤。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崔秀望著我,堅定地說,“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然后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留下我獨自在雨中沉默。
“對啊,在挫折面前,誰也幫不了你,除了你自己。在這個時候,如果倒下,很可能再也爬不起來了,如果以此為契機,找出問題所在,奮發前進,出現在面前的將是一番新氣象!”我追上崔秀,“不就是一點小挫折嘛,我一定會戰勝它的!”“嗯!”崔秀高興地用力拉著我的手,“現在我們一起努力吧!”
“看!雨早就停了。”太陽不知什么時候也悄悄地從云層里鉆出來了!
點評:作者善于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將故事的發生巧妙地融入其中,暗
示“我”的心路歷程。一次考試失利后,“我”內心痛苦難過,在好朋友的引導和鼓勵下,“我”終于走出了心理陰影,重
新鼓起前進的勇氣,變得開朗起來。是好朋友幫助了“我”,讓“我”明白了很多。作者巧妙地將“我”的心境與自然環境結合起來,使文章生動活潑。作者恰當地運用了動詞,如“她的話像一束陽光照進了我的心里”中的“照進”一詞,形象地寫出了“我”內心的郁悶一掃而光時的欣喜。
【現場作文二】
那件事我久久不能忘懷
□王恩旭
那是幾年前一個秋后的中午,天氣陰沉沉的,烏云籠罩著天空,一會兒竟下起雨來。為了盡快趕回家,我一路小跑,突然被一個井蓋絆了一下,我撞倒了一位大叔。我埋怨地說:“這破井蓋,
怎么放在這兒啊!”
這時,我抬頭一看,被我撞倒的這位大叔,他看上去十分可怕。那是怎樣的一張臉啊!那飽經風霜的臉上滿是
深深的溝壑,那雙無神的眼睛渙散地
轉動著,一雙像枯樹枝的手在地上摸
索著什么,我猛然意識到:我撞倒的是一位盲人。
我趕緊把墨鏡撿起來遞給大叔。我詢問他的住處,原來他住的小區我在回家的路上會經過,于是我決定把大叔送回家。
我們剛要走,大叔好像想起了什么事,對我說:“小朋友,剛才是什么絆到你的?”我氣憤地說:“一個井蓋,也不知道是哪個缺德鬼把它移開了。”他又問我:“那你蓋上了沒有?”我說:“沒有啊。”他堅定地說:“這樣不行,如果不蓋上會絆到其他人的。”
于是,大叔緩慢地蹲下身,慢慢地摸索著井蓋。我趕緊搭了把手,與他合
力把井蓋蓋好。完了他又在井蓋上用力地踏了兩腳,才放心地說:“沒事了,我
們可以走了。” 這時,我看到他的額頭上已滿是汗珠。
這真是一位善良可敬的人,自己看不見,卻還想著為別人提供方便。在回家的路上,我為大叔領路;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卻是大叔為我領路。
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而我卻一直不能忘懷。它不斷地激勵著我,鞭策著我。
點評:文章開始就設置了自然環境,為下文故事的發生作了鋪墊,使文章結構合理,渾然一體。文章妙用動詞,如“我趕緊把墨鏡撿起來遞給大叔”一句
中的“遞”既寫出了作者細微的動作,又飽含了作者對這位盲人的尊重。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既寫出了這位盲人行動的不易,又體現了他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