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稻華粳295
品種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用“寶農34”作母本,“徐稻3號”作父本雜交,經系譜法育成的常規晚稻品種。2011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11012。
品質產量:2009~2010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3.5%,整精米率74.0%,堊白粒率10%,堊白度0.6%,直鏈淀粉含量15.0%,膠稠度81 mm,長寬比1.9,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一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公頃產7 497.0 kg,比對照鄂晚17增產8.6%。其中:2009年公頃產
7 601.1 kg,比鄂晚17增產5.3%;2010年公頃產7 392.9 kg,比鄂晚17增產11.8%,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屬中熟偏遲粳型晚稻。株型較緊湊,植株較矮,分蘗力一般,生長勢較旺。莖稈較粗壯,莖節外露。葉色濃綠,劍葉短小、挺直。穗層整齊,穗較大、半直立穗,禾上穗,著粒較密。谷粒短圓型,稃尖無色、無芒。成熟期轉色較好。區域試驗平均每公頃有效穗267萬,株高94.9 cm,穗長17.3 cm,每穗總粒數144.8粒,實粒數121.9粒,結實率84.2%,千粒重25.46 g。全生育期124.6 d,比鄂晚17短1.3 d。稻瘟病綜合指數5.3。抗病性鑒定為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培育壯秧。6月20日左右播種,秧田每公頃播種量225~300 kg,大田每公頃用種量60 kg。播種前用強氯精浸種預防惡苗病。②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28~33 d。株行距13.3 cm×16.7 cm,每穴插3~4粒谷苗,每公頃插基本苗150萬~180萬。③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公頃施復合肥750 kg作底肥,返青期每公頃施75~7.5 kg尿素作分蘗肥,孕穗期每公頃施37.5 kg尿素作花肥。公頃苗數達到330萬時排水曬田,后期忌斷水過早。④重點防治稻瘟病、稻曲病,注意防治白葉枯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作晚稻種植。
三系雜交稻鄂粳優775
品種來源: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孝感市孝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湖北中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用“鄂晚17A”作母本,“粳香75”作父本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晚稻品種。2011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品質產量:2007~2008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3.6%,整精米率69.4%,堊白粒率20%,堊白度2.2%,直鏈淀粉含量15.9%,膠稠度85 mm,長寬比2.1,有香味,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公頃產7 907.1 kg,比對照鄂晚17增產8.1%。其中:2007年公頃產8 025.3 kg,比鄂晚17增產6.7%;2008年公頃產
7 788.9 kg,比鄂晚17增產9.6%,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偏遲粳型晚稻。株型較緊湊,植株較高,分蘗力較強,生長勢較旺。莖稈粗、韌性好,莖節外露,抗倒性較好。葉色濃深,劍葉短挺。穗層整齊,穗大,著粒密,結實率高。谷粒橢圓型,稃尖無色、無芒。成熟時轉色好。區域試驗平均每公頃有效穗310.5萬,株高99.7 cm,穗長16.5 cm,每穗總粒數131.3粒,實粒數115.4粒,結實率87.9%,千粒重25.64 g。全生育期122.6 d,比鄂晚17短2.2 d。稻瘟病綜合指數5.8。抗病性鑒定為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田間稻曲病較重。
栽培要點:①適時稀播,培育壯秧。6月18~22日播種,秧田每公頃播種量180 kg,大田每公頃用種量30 kg。播種前用強氯精和咪鮮胺浸種,預防惡苗病和稻曲病。秧苗一葉一心時適量噴施多效唑,以促秧苗矮壯多發。②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不超過35 d。株行距13.3 cm×20.0 cm,每穴插2粒谷苗。③科學肥水管理。一般每公頃施純氮195 kg,氮磷鉀比例為1:0.5:0.8。施足底肥,早施追肥,視苗情酌施穗肥。淺水勤灌,公頃苗數達到330萬時排水曬田,復水后每公頃施氯化鉀150 kg,促壯大穗,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④重點防治稻瘟病、稻曲病,注意防治白葉枯病和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范圍:適于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雙季晚稻種植。
水稻三系不育系荊1A
品種來源:荊州農業科學院和荊州農科貿開發總公司用“金23A”作母本,“荊1B([珍汕97B/9149]F4//金23B///中9B)”作父本,經連續回交選育而成的水稻三系不育系。2011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11013。
配合力及品質產量:配組品種荊優6510于2007~2008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公頃產8 838.2 kg,比對照揚兩優6號增產1.60%。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79.8%,整精米率64.6%,堊白粒率30%,堊白度3.2%,直鏈淀粉含量15.0%,膠稠度85mm,長寬比3.0,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3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特征特性:屬野敗型早秈不育系,感溫性強。株高75 cm左右,株型較緊湊,分蘗力中等,生長勢一般。莖稈較粗,部分莖稈基部節外露。葉鞘紫色,葉色綠,劍葉寬長、較披。穗層欠整齊,中度包頸,穗較大,著粒均勻。谷粒長型,稃尖紫色、無芒;柱頭紫色,外露率高。每公頃有效穗300.0萬,穗長21.3 cm,每穗總粒數126.7粒,千粒重26.0g。在荊州3月31日播種,播始歷期88d; 6月2日播種,播始歷期70d;主莖葉片數12.0葉。花時早,午前花率高,上午8:50左右始花,10:30進入盛花,開穎角度達30°,柱頭外露率89.2%,其中雙邊外露率為56.5%。育性穩定,千株群體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99.99%;花粉不育度99.86%。花粉敗育以典敗為主,有少量圓敗。抗病性鑒定為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繁殖要點:①培育適齡壯秧。大田每公頃用種量父本9 kg,母本52.5 kg。秧齡25~30 d。②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父母本行比以2:10為宜,母本株行距13.3 cm×13.3 cm,每穴栽2~4粒谷苗;父本株行距16.7 cm×33.3 cm,每穴栽1~2粒谷苗。③科學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寸水返青,露泥分蘗,后期干濕交替,忌斷水過早。④適時噴施“九二O”,及時趕粉。母本見穗5%時連續3 d,每天1次,每公頃用量分別為30g、75g和75g;父本見穗20%時每公頃一次性噴施“九二O”45 g。在母本開花高峰期每 天趕粉3次,連續趕粉7 d。⑤嚴格隔離和除雜,適時收獲。⑥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粒黑粉病和螟蟲等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