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準確地評價蘋果中的維生素C含量,比較了2,4-二硝基苯肼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蘋果中維生素C的差異。結果表明,前者在波長為500 nm處吸光度最大,水浴時間為3h,溫度為37℃。線性回歸方程為y=0.232 1x-0.001 2,R2=0.999 5;后者在243 nm處吸光度最大,標準曲線的R2=0.998 4,線形回歸方程為y=0.007 5x-0.014。兩種方法測定維生素C的結果分別為7.36 mg/100 g和7.32 mg/100 g。
關鍵詞:蘋果;維生素C;含量
中圖分類號:O657.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6-3386-03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for Detecting Vitamin C in Apple
SUN Peng,WANG Ning,SUN Xian-feng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termine vitamin C in apple, 2, 4-dinitrophenylhydrazine method and UV spectrophotometry were compared. In the 2, 4-dinitrophenylhydrazine method, the maximum absorbance wavelength was 500 nm, the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37 ℃ water bath for 3h. It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for standard curve was 0.999 5,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y=0.232 1x-0.001 2. In UV spectrophotometry, the maximum absorbance wavelength was 243 nm, it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for standard curve was 0.998 4,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y=0.007 5x-0.014 0. The contents of vitamin C detected with these two methods were 7.36 mg/100 g and 7.32 mg/100 g, respectively.
Key words: apple; vitamin C; content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是一種重要的水溶性維生素。人體中所需的維生素C大多由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供給,由于維生素C在空氣中很容易被氧化而損失,因此測定果蔬中維生素C的含量對人們日常通過膳食補充維生素C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1,2]。本試驗利用2,4-二硝基苯肼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對蘋果樣品中的維生素C含量進行了測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樣品:紅富士蘋果(產于陜西興平)。
草酸、2,4-二硝基苯肼、抗壞血酸、硫脲、硫酸、活性炭、鹽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購于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電熱恒溫箱、離心機、電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計、酸度計、勻漿機。
1.2方法
1.2.12,4-二硝基苯肼法取10.00 g鮮樣和10 mL 20 g/L的草酸溶液,放入研缽中研成勻漿,取勻漿液倒入100 mL容量瓶中,用10 g/L的草酸溶液稀釋至刻度,過濾備用。取25 mL上述濾液,加入0.5 g活性炭,振搖1 min,過濾。取10 mL提取液,加入10 mL 20 g/L草酸溶液,混勻。于3個試管中各加入4 mL稀釋液。一個試管作為空白,在其余試管中加入1.0 mL 20 g/L的2,4-二硝基苯肼溶液,將所有試管放入37 ℃恒溫箱或水浴中保溫3 h。除空白管外,將所有試管放入冰水中。空白管取出后使其冷到室溫,然后加入1.0 mL 20 g/L的2,4-二硝基苯肼溶液,在室溫中放置10~15 min后置于冰水內。向每一試管中加入體積分數為85%硫酸5 mL,室溫放置30 min后,測定其吸收光譜。
1.2.2紫外分光光度法將樣品洗凈、擦干、切碎、混勻。稱取5.00 g混勻的樣品于研缽中,加入2~5 mL體積分數為1%的鹽酸,勻漿,轉移到25 mL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取0.1~0.2 mL提取液,放入盛有0.2~0.4 mL體積分數為10%的鹽酸的10 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后搖勻。以蒸餾水為空白,在243 nm處測定吸光度。分別吸取0.1~0.2 mL提取液,2 mL蒸餾水和0.6~0.8 mL 1 mol/L的 NaOH溶液依次放入10 mL容量瓶中,混勻,15 min后加入0.6~0.8 mL體積分數為10%的鹽酸,混勻,加蒸餾水定容至刻度。以蒸餾水為空白,在243 nm處測定吸光度。
2結果與討論
2.12,4-二硝基苯肼法
2.1.1波長的選擇圖1表明,生成肼的最大吸收波長為500 nm,故選取500 nm為測定波長。
2.1.2水浴時間的影響圖2表明,到3 h后吸光度基本不再增加,故選擇水浴時間為3 h。
2.1.3活性炭用量的影響圖3表明,當活性炭加入量低于0.1 g時反應不完全,高于0.1 g時反應完全,且隨著活性炭加入量的增加,吸光度基本不再變化,故選擇活性炭加入量為0.1 g。
2.1.4反應溫度的影響圖4表明,當溫度低于30 ℃時反應不完全,溫度上升至37 ℃以上,加熱時間3 h后反應完全,吸光度基本不再增加,故選擇水浴溫度為37 ℃。
2.1.5標準曲線2,4-二硝基苯肼法的標準曲線為y=0.232 1x-0.001 2,相關系數為0.999 5(見圖5)。
2.1.6樣品測定結果在波長為500 nm,溫度為
37 ℃,水浴加熱時間3 h,活性炭加入量為0.1 g的條件下,對3組蘋果樣品提取液進行測定,測定結果見表1。
由標準曲線的回歸方程計算樣品液中維生素C濃度為0.736 μg/mL,蘋果樣品維生素C含量為7.36 mg/100 g。
2.2紫外分光光度法
2.2.1波長的選擇圖6表明,最大吸收波長為243 nm,故選取243 nm為測定波長。
2.2.2堿處理時間的影響圖7表明,當堿加入量小于0.6 mL時維生素C在堿中反應不完全,仍有部分維生素C未反應,其吸光度隨著堿的加入面降低,而當堿加入量高于0.6 mL時吸光度基本沒有變化,故選擇堿加入量為0.6~0.8 mL。
2.2.3標準曲線紫外分光度法的標準曲線為y=0.007 5x-0.014,相關系數(R2)為0.998 4(見圖8)。
2.2.4樣品測定結果由測定數據可知,在波長243 nm處經堿處理和未經堿處理的蘋果樣品提取液的吸光度值分別為:0.087、0.095(圖9、圖10)。故△A243 nm=0.008 0,查標準曲線并代入回歸方程得,樣液中維生素C含量為2.93 μg,再由下式計算樣品中維生素C的含量為7.32 mg/100 g。
C——由標準曲線查得的維生素C含量(μg);
V——樣品提取液定容體積(mL);
V1——測定時吸取樣品提取液的體積(mL);
W——稱取樣品的質量(g)。
3討論
目前,測定維生素C的常用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滴定法、熒光法、高效液相色譜法和毛細管電泳法等[3,4]。本試驗采用了2,4-二硝基苯肼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前者為國標方法,適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總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后者操作簡單,不受還原性物質的干擾,也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及試劑,常用于維生素C的快速測定[5,6]。本實驗表明兩種方法的測定結果差異不大。
參考文獻:
[1] 羊金梅,覃超鳳,余瑞林,等. 分光光度法測定梨和蘋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J]. 安徽醫藥,2005,9(3):205-206.
[2] 李秋菊,王亞紅,劉秀萍. 維生素C的測定方法[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89-91
[3] 耿立威. 西紅柿中維生素C的分光光度法測定[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3(3):91-92.
[4] 賀鋒嗄,哈林其木格,劉金,等. 紫外光度法直接測定蒙古酒中維生素C的含量[J]. 分析實驗室,2001,20(2):91-92.
[5] 陳維. 探究十種常見果蔬中維生素C含量的差異[J]. 生物學教學,2005(10):59-61.
[6] 呂長淮.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維生素C片的含量[J]. 安徽醫藥,2003,7(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