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樓洞茶業起于唐,盛于宋,清末民初達到鼎盛,之后逐步衰落。茶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區位優勢為茶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隨著全面飲茶之風的興起,茶葉市場需求逐漸旺盛,加之宗教的影響,羊樓洞茶業蓬勃發展,主要表現在茶區擴大、名茶發展、茶政變遷、貿易興起、出口擴張5個方面;但是隨著政局動蕩、外茶沖擊、自身墨守陳規以及競爭上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而逐漸走向衰落,主要表現在茶號衰落、茶園面積和貿易量下滑2個方面。
關鍵詞:羊樓洞;茶業;盛衰;表象;原因
中圖分類號:S571.1(635Y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6-3321-04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a and Causation of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Yangloudong Tea Industry in History
DI Ying-jie,CHEN Yu-qiong,NI De-jia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Huazhong Ag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Yangloudong tea industry originated in Tang Dynasty, developed well since Song Dynasty,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then gradually declined.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al superiority provided a material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tea industry. With the overall rise of tea drink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market demands for tea increased strongly and the tea industry in Yangloudong grew vigorously. The prosperity could be seen from the expansion of tea area, development of famous tea, change of tea policy, rise of tea trade and expansion of exportation. However, unfavorable factors including political turmoil, impact of foreign tea, shortcomings of its own 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 in competition led to the gradual decline of Yangloudong tea industry whch was mainly showed in the fading of the tea business and glide of tea garden areas and export volume.
Key words: Yangloudong; tea industry; prosperity and decline; phenomena; causation
作為近代中國重要的茶葉原料供應和加工集散中心,羊樓洞茶區影響著漢口和九江兩大茶市的發展,因此其發展史的研究對于探討近代中國茶葉史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已有的研究中,主要側重于羊樓洞茶區經濟史[1,2]、茶文化的形成[3]等方面,關于羊樓洞茶業歷史發展過程尤其是盛衰表象和原因的研究較少。筆者通過查閱歷史文獻,對羊樓洞茶業起于唐、盛于宋,清末民初達到鼎盛,而于20世紀30年代走向衰落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了詳盡的展述,并從客觀的角度全面分析了羊樓洞茶業盛衰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科技等諸方面的影響原因,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羊樓洞茶業興盛表象及其原因
1.1興盛表象
1.1.1從茶區擴大看羊樓洞茶區的發展繁榮唐代陸羽《茶經·茶之出》[4]將當時全國分為8大茶區44個產茶州郡,其中湖北占3區6州,羊樓洞茶區作為一個重要產茶地,已經蜚聲茶界,其所產“大茶黑色如韭葉,極軟,治頭痛”[4]。宋代以后,隨著飲茶風盛、茶類豐富和茶葉貿易的崛起,植茶面積逐漸擴大,當時的興國、崇陽和通城等地曾一度出現“民不務耕織,惟以植茶為業”的極盛茶事。崇陽縣令張詠因茶課太重,下令“拔茶植桑”,使民少受茶租之苦,被后世傳為美談。明代以后,“我國產茶之地,惟江蘇……兩湖云貴為最”,而兩湖之地又以羊樓洞茶區為首[5,6],且湖北7個州縣的請茶引領由羊樓洞茶區負責。《蒲圻縣志》中這樣描述其采茶盛況:“三月春風剪嫩芽,村中少婦解當家。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1.1.2從名茶發展看羊樓洞茶區的發展繁榮唐太和年間(公元827~836年),因朝廷喜歡“洞茶”而將其定為貢品。宋代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把羊樓洞茶區出產的進寶、雙勝、白毛尖茶、桃花絕品和碧云鳳髓列為片散茶名品,蘇東坡赴江西筠州(現高安縣)上任履新途中,因風寒感冒,桃花尖的和尚用當地茶葉使蘇東坡康復,由此蘇東坡寫下了《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流傳至今[3]。明代羊樓洞茶葉已名聲大振,黃一正在《事物紺珠》中將崇陽茶、嘉魚茶、蒲圻茶列為名茶記錄在冊。清代以后,貢茶沿襲明制,名茶數量更是與日俱增。清代學者查慎行在《海記》中記錄清初湖北省武昌府為貢茶地。《清會典》載:“湖廣歲貢茶芽二百斛,武昌興國州六十斛”。
1.1.3從茶政變遷看羊樓洞茶區的發展繁榮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年),戶部侍郎趙贊提出“茶十稅一”,茶之有稅,肇于此矣[7]。唐《膳夫經手錄》載:“蘄州、鄂州、至德三處茶稅倍于浮梁”[8]。浮梁是產茶名區,每年收稅十五萬貫,而鄂州茶稅倍于浮梁,足見其稅收之多。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國榷茶2 306.2萬斤,湖北8處州郡共榷茶247萬余斤,占全國總量的10.7%。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全國共產茶17 811 844斤187兩33錢,其中湖北茶區共計生產1 204 002斤23兩5錢,約占全國總產量的7%,僅次于兩浙、江西和湖南;而羊樓洞茶區共產茶約646 549斤,占湖北茶葉總產量的53.7%[9]。元代實行茶引制,1276~1280年4年時間茶引收鈔增加了3~4倍,1276~1314年近40年時間茶稅增加了300多倍[10]。到了明代,以茶易馬官營體制使1383年后的十年時間,茶馬比價增長了2~3倍[5],透過全國情形也可瞥見羊樓洞茶區的生產盛況。
1.1.4從貿易興起看羊樓洞茶區的發展繁榮隨著飲茶習俗的傳播,我國北方和邊疆地區飲茶日盛。旺盛的茶葉需求與不產茶之間的矛盾為茶葉邊銷鋪開了道路。湖北作為唐代三大茶葉出口產區之一,其貿易已初具規模。《新唐書·食貨志》記載當時洞茶可憑券進入國家茶馬市場。據《萬全縣志》記載: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官府以兩湖茶葉與蒙古進行茶馬交易[11]。明代初年,邊茶貿易有了很大發展。《明史·食貨志》記載,1366年商人納錢請引,每引照茶百斤,一年間引錢增加4倍[5],這也反映出明代不可遏制的貿易發展趨勢。明以后以茶治邊的政治策略使主產老青茶的羊樓洞茶區逐步繁盛,羊樓洞一躍成為著名的茶葉市場。
1.1.5從出口擴張看羊樓洞茶區的鼎盛清康熙年間(公元1661~1720年),廢除茶馬市,開放蒙漢民間貿易,西北茶商紛紛進入羊樓洞茶區,壓制磚茶銷往邊疆,邊銷茶業再度興旺起來。漢口開埠前,兩湖茶葉經廣州轉銷歐洲。1840年,羊樓洞有紅茶茶號50余家,而制作帽盒茶的茶莊僅有10余家[4]。漢口開埠后,英俄兩國先后來羊樓洞采辦茶葉。1886年以前,以英國為主,主采紅茶。隨著印錫茶的崛起,英國漸漸撤離羊樓洞,紅茶貿易衰落,之后俄商代替英商主宰茶市,磚茶因其而興,茶區也因此迎來其巔峰時期。從中國舊海關統計資料[12]看,1866~1919年,漢口磚茶出口量在總出口量中的比例總體呈上升趨勢,1897年首次超過紅茶,1910年達到近代史上最大值626 161擔。1897~1919年磚茶出口總量為10 464 742擔,占茶葉出口總量的52.1%,這段時間是羊樓洞磚茶發展的鼎盛期,年平均出口量在45萬擔以上。
1.2興盛原因分析
1.2.1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羊樓洞茶區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該地多山少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江河湖港縱橫交錯,土質為紅壤土,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加之茶區河流縱橫,塘堰星羅棋布,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潘河、陸水、富水和淦水均為航道要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得天獨厚的運輸優勢使商品性極強的茶葉自然成為羊樓洞茶區的主導產品。
1.2.2茶的特性與全面飲茶之風的興起茶自神農嘗百草以來,其功效就為人們所了解。《神農食經》、《華倫食論》、《本草拾遺》、《本草綱目》均指出茶消食去膩、提神醒腦、治病減肥。茶葉自身的這些特性,為飲茶之風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唐代中期以后,飲茶之風大興,“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南方的茶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舟車相繼,極其熱鬧,還一度出現過“商人重利輕別離,上月浮梁買茶去”的景象,飲茶之風的興盛推動了羊樓洞茶業的迅速發展。
1.2.3旺盛的市場需求與高額的利潤回報因茶能“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被少數民族視為生活必需品。旺盛的茶葉需求與不產茶之間的矛盾對茶葉邊銷產生了強大的拉動力。一時之間,種茶者一擁而上,商茶者絡繹不絕。漢口開埠后,洞茶經漢口轉銷世界。不論是國內市場發展還是國外市場走俏,在旺盛的茶葉需求背后隱藏著高額的利潤回報。據中國海關史料統計,1866~1919年,漢口茶葉出口總額達555 036 245海關兩,占漢口土貨出口總值的26%;磚茶出口總額達167 809 809海關兩,占茶葉出口總額的30.2%[12]。
1.2.4宗教的影響在唐代,佛教、道教廣泛傳播,飲茶在寺院道觀中極為盛行。羊樓洞茶區位于幕阜山北麓,其主脈九宮山是道教御制派名山。茶區四大水系都是由九宮山西、前、東發源并直入長江。論起羊樓洞茶區茶事發展,九宮山當是總源。明代名士朱廷立和畫家米芾之子米友仁在游九宮山后留下了“捫羅振袂歷茶寮”、“瓦罐煎茶燃竹葉”的詩句;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九宮志》也記載了九宮山勤勞的道徒在山間平地植茶的逸事;這些都說明九宮山茶事悠久。
2羊樓洞茶業衰落表象及原因
2.1衰落表象
2.1.1從茶號衰落看羊樓洞茶區的衰落茶號經營狀況是茶業興衰的晴雨表。光緒初年,羊樓洞有大小茶莊80多家,清末民初尚有48家。隨著戰爭頻發,匪害猖獗,大部分茶莊歇業,只有少數慘淡經營著。1933年羊樓洞28家茶莊倒閉了9家,第二年又倒閉4家。1935年,只剩下晉商6家茶莊,且產量大幅下降,就連資力雄厚的“義興”茶莊產量也不過五千箱,資本薄弱的茶莊更是招架不住,紛紛關停,閑置房屋七八十幢。1937年日本入侵,隨之而至的抗戰使羊樓洞茶業遭遇重創,從此一蹶不振。
2.1.2從貿易量和茶園面積下滑看羊樓洞茶區的衰落茶葉產量和貿易量的萎縮是茶業衰落的直觀表現。1915年羊樓洞茶葉出口量達到歷史最高值55.4萬擔,茶園種植面積為55.8萬畝,占湖北茶園總面積的一半以上。之后,受戰爭影響,茶葉出口量大幅度下滑,1920~1924年磚茶年均出口量僅為1.5萬擔,僅為1915年的1/37[12]。戰后,外商全部離開茶區,茶莊全為晉商壟斷,羊樓洞磚茶貿易又獲得了短暫的發展,1925~1932年磚茶年平均出口量回升到25.3萬擔。然而好景不長,由于資金缺乏,被戰爭破壞的交通未能及時恢復,茶價已難維持成本,茶農忍痛割去茶樹,茶商紛紛改業。1933年尚有茶園面積26.1萬畝,但到1937年只剩7.7萬畝。日本人占領茶區后,茶園僅存2.9萬畝,直至解放前保全的茶園面積僅為1938年的10%~20%。
2.2衰落原因分析
2.2.1政治上內憂外患,阻礙茶葉貿易發展十月革命爆發后,羊樓洞茶業由盛轉衰,漢口俄商磚茶廠停辦,磚茶貿易一落千丈。沙俄退出茶區之后,茶莊主權重歸華商,洞茶獲得了短暫的發展。1925年蘇聯將茶葉貿易收歸國有,限制輸入,磚茶銷路大減。1927年內戰爆發,內外交困下,民族磚茶業紛紛破產。1937年羊樓洞茶區淪陷日寇敵手,他們低價制磚高價售出,八年來在其暴力統治下,茶農輟業,茶商星散,茶園荒蕪,農民失業破產不能自存者約六七十萬人。自此,曾經顯赫一時的磚茶貿易,進入了空前蕭條的慘淡時期。
2.2.2外茶崛起和自身不足,使華茶地位下降19世紀90年代,印錫茶和日茶的崛起改變了世界茶業中心原有位置,華茶壟斷世界茶市的格局徹底被打破。英國放棄漢口茶葉市場,轉而購買印錫茶,洞茶銷路大減。非但如此,在英國人的扶持下,大量印錫茶進入漢口,擠占了洞茶的磚茶原料市場,使業已衰落的茶業受到更沉重的打擊。此外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其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首先,缺乏統一的經營管理組織。在羊樓洞茶區,茶被視為副業,各地植茶面積狹小、分布散亂,茶葉重收不重養,制法粗糙,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導致茶葉品質各異,競爭力下降。其次,機器制茶業起步晚。在俄商進入羊樓洞前,這里仍用手工壓制磚茶。1877年俄商阜昌磚茶廠引進首臺制茶機[7],機器制茶高效短時,產品質量好,很快贏得市場認可。盡管1898年漢口商辦機器焙茶公司為茶區配備了第一部壓磚機[5],可對于已經走向衰落的華茶而言,為時已晚。最后,缺乏從事茶葉改良的專門研究機構。在印錫茶葉科技如火如荼發展之時,國人仍墨守陳規,不思進取。雖然1909年在羊樓洞設立了湖北惟一的茶葉試驗機構,但終因目光短淺,僅為維護同業者利益、不顧茶業長遠發展而半途夭折。
2.2.3稅收不平等使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下降一方面,外商憑借其在不平等條約中獲取的種種特權,免除外商和外國茶葉的進、出口關稅;另一方面清政府為擴充國庫彌補大量的軍政開支,對出口華茶和民族資本課以重稅,致使華茶成本提高,競爭力下降,最終走向衰落。正如《中國實業要論》中所說:“華茶銷路之障礙者:一曰關稅之不平等。關稅問題倘能解決,則華茶障礙已去其一”[10]。盡管1919年中國政府決定免除茶葉出口稅,然而對于已經走向衰落的洞茶貿易已無濟于事。
參考文獻:
[1] (美)羅威廉. 漢口: 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1796~1889)[M]. 江溶,魯西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54-155.
[2] 趙李橋茶廠, 華中師范學院歷史系廠史編寫組. 洞茶今昔[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5.
[3] 萬獻初,宗嵩山. 鄂南茶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9-13,15,28-29,45.
[4] 吳覺農. 茶經述評[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279.
[5] 王雷鳴. 歷代食貨志注釋第四冊[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173-188.
[6] 王雷鳴. 歷代食貨志注釋第五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328,332.
[7] 楊大金.現代中國實業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765-767, 785-786.
[8] 莊晚芳. 中國茶史散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51,217-218.
[9] 朱自振. 茶史初探[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76, 80, 383-386.
[10] 金廷蔚.中國實業要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5.18-20,33.
[11] 萬全縣志編纂委員會. 萬全縣志[M]. 北京: 新華出版社,1992. 22.
[12] 茅家琦.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M]. 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