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印象派音樂鼻祖的德彪西受印象主義畫家的影響,創造了反浪漫主義的印象派音樂。其代表作《月光》通過模糊的輪廓、朦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調變化來達到一種情景交融的表現。
關鍵詞:印象派;德彪西;《月光》;風格
一、印象派風格
關于印象派音樂的來源主要是指19世紀歐洲的印象主義美術。印象主義是歐洲藝術發展的一個階段,也是現實主義藝術向現代主義藝術過渡的一個階段。印象主義本身也是一種觀念,它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注重繪畫對外界的研究和表現,直接描繪在陽光下的物象。摒棄了16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直接地觀察和感受自然,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其代表性畫家作品是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正是受印象派畫家的影響,其代表作《月光》同《日出·印象》一樣,不作細節的描繪,側重表現月光的整體,朦朧而縹緲的視覺效果,使他的音樂能引起人們的視覺聯想。
二、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
印象派音樂的鼻祖德彪西,他的音樂作品可稱是名副其實的“音畫”,德彪西的作品可以當之無愧地稱“曲中有畫,畫中有曲”,他汲取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繪畫派的技巧,放棄了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為其表現手法的浪漫主義風格,并實踐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朦朧的和多重指向的旋律讓聽者進行音畫重構,在浪漫主義發展到巔峰的19世紀末,德彪西創造了反浪漫主義的印象主義音樂,他不強調有意識地抒發感情,也不推崇音樂上嚴密的邏輯性,更不著重去提示生活中本質的東西,他只強調抓住人對外界一剎那的感受,并予以渲染和描繪。他側重于對自然的一種整體感受。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貝多芬這位開浪漫派先河“樂圣”的一種挑戰。他的作品摒棄了貝多芬作品的宏偉秩序,也沒有嚴密的邏輯,既不是借景抒情,更不是以情寫景,而是通過跳躍的瞬間,特別而不協和的局部,而又朦朧的整體效果來達到一種自由抒情的表現。
三、《月光》中的情景交融
《月光》是德彪西組曲《貝加摩組曲》中的第三首。作者1890年在意大利留學期間受意大利北部貝加摩地區優美的自然景色的影響,同時又受吉羅比埃羅《月光》敘事詩的啟發,也有可能是當時印象派的作品給他帶來了靈感,促使德彪西用一種意象的表現方法去充分體現月光模糊的線條,朦朧的色調,不易分辨的輪廓。這些特點同印象派畫家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鮮明地表現出月光安詳和舒坦地灑在原野上。月光下的原野樹葉婆娑,陣陣清風,背景是積雪如銀的阿爾卑斯山,月光、雪山、原野,晶瑩剔透,展現出一幅如詩如夢的優美畫卷,傳達出作曲家恬靜、優雅、豁達而又深邃的情懷。有人覺得奇怪的是,這不是月光帶給人的那種憂傷感,而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豁達,“是云破月來花弄影”的靜寂美,甚至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甜蜜回憶。其實這正是德彪西作品創造性的體現,它所表現的既不是主觀情感為主,又非以寫客觀景色為目的,而是表現出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月光》中的表現特點
繪畫中有“亮色”之說,音樂中也有“亮音”,德彪西《月光》一開始三度音程就有明亮的感覺,會使人想到皎潔晶瑩的月光。悠長的旋律線和平穩的節奏與色調柔和而明凈的和聲融合在一起,達到一種清幽靜寂的效果。
1.使用大量的微差對比。《月光》的意境是恬淡的。為了達到表現效果,作品中聲音的力度盡量控制在較弱的范圍內進行變化。大量使用微差對比,產生灰色朦朧的視覺效果。音色變化細膩、微妙和難以捉摸。
2.少量的補色對比。補色對比是色彩中極其不調和的強烈對比,如紅色和綠色的對比。《月光》中采用少數光亮和陰暗的強烈對比,使作品在大量的弱對比中不致于過度灰暗。這種以弱對比為主,瞬間的強烈對比,恰到好處地表現出月光透過樹林,時而被遮擋,時而又有明亮色彩的光影效果。但這樣的力度和高潮只是短暫的閃現。
3.合適的同類色調。同類色的對比是較弱的,如同色彩中的藍色和紫色。紫色中有藍色的統一而又有紅色成分的變化。如作品中使用了一些平行樂句的同時,加強和聲,擴展音程,造成音色在同類和諧的感覺中旋律色彩更加豐富,就好像月光下物象的折射光,充分地表現出了月光的閃爍不定和撲朔迷離。
4.統一中的變化。整首作品是以統一為主的,高度的和諧、適時的變化,就像中國的太極拳,于簡單中千變萬化,整首樂曲柔中帶剛,飄忽而曼妙,朦朧又明媚。光色交相輝映,在弱的范圍內高潮的變化是短暫的閃現。既有變化又有統一,正如英國音樂家作曲家愛德華·洛克斯皮塞爾的評價:“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特點是不以傳統邏輯方式進行的。他較多的是依靠聽眾的感官去‘觀看’那種整體朦朧模糊但局部清晰明確的音樂效果。”
總之,欣賞《月光》這樣的經典之作,需要有一個好的心境,你會感覺置身于畫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