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思維批判》封面上的一句話“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思維模式”,使我的眼睛為之一亮。中國號稱有數千年的文明史,不無自豪地夸飾我們有“四大發明”、有長城、有大運河、有兵馬俑……我們曾經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但是,自宋代以后,特別是明清以來,我們落后了。1840年以來,我們與世界上大大小小、真正強盛的國家較量過,但都敗下陣來。無數的失敗使中國人從云端跌落到地上,使中國人逐漸認識到我們非但不夠強盛,而是大大地落后了、落伍了,成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如果說我們曾經強盛過,但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以來的落后亦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近代以來,一些知識分子、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導致中國落后的原因時,亦曾觸及到中國人傳統思維模式存在的問題,但大多未曾深入下去,更未明確指出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思維模式。1949年后大陸學者在探討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時按照某種既定的、現成的歷史觀念,或是歸于經濟因素,或是糾葛于政治制度,或是指向思想文化。問題在于,在社會的經濟因素、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背后,深層次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20世紀80年代,大陸思想學術界在探討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時,已經有不少學者敏銳地意識到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完全在于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但到了90年代以后,關注這一問題、探討這一問題的客觀現實環境、語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許多人轉移了自己的關注點、興奮點。但可喜的是,仍然有一些人鍥而不舍地關注、探討這一問題。《中國人的思維批判》的作者就是其中的突出者。
人是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是人具有思維,具有思維能力。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說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思維是智慧的源泉,是理性的使者,是創造的火花,是情感的母親。傳統中國人也有思維,也在進行思維活動,但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在思考問題時著重于人的倫理綱常,重人事而輕自然,對于探索自然缺乏興趣;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是經驗型思維,抽象化程度不夠高;中國傳統的思維采用一元化的思維方式。所以有人說,中國人不缺乏聰明,但缺乏智慧;更有人說,中國人有小聰明,但缺乏大智慧。話雖難聽,但似乎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思維是智慧的源泉。”《中國人的思維批判》明確指出“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思維模式”。真可謂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一下擊中了問題的要害。這是該書獨特的問題意識,獨特的思維視角。
《中國人的思維批判》一書,語言樸實、簡練。既無繁瑣論證,更不故弄玄虛;既無冗長的復合句,更未玩弄名詞概念。就如作者所說:“盡量用日常用語,也就是說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寫。”如此卻絲毫未減損該書語言的穿透力。有評論說得好:“這是一部拿起來就難以放下的書,一部幾乎每句話都忍不住要劃杠杠、圈點點的書。”
這本書說不上是鴻篇巨制,論證或許還有欠深入,論據或許還有欠充分,邏輯或許還有欠嚴密,概念或許還有欠精準,但你不能不承認:作者有著穿越時空的思考,字里行間不時閃爍著智慧的光輝。
你或許不一定完全贊同該書作者的觀點,但若你讀畢此書,你不能不承認:你從書中收獲了靈感,收獲了啟迪,收獲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