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紅樓夢》與《喧嘩與騷動》這兩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里,有著一個相同的關鍵詞——死亡。本文試通過兩部作品敘述結構中“死亡”的比較,探討敘述結構的基本形態以及其帶來的同與不同的悲劇呈現方式,具體看這兩部東西方文學的經典之作。
關鍵詞:敘述結構;死亡;悲劇;事件
一
《紅樓夢》與《喧嘩與騷動》是兩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那么,這兩部作品如何能放在一起比較呢?筆者認為,這兩部迥然不同的作品中仍然有著相似的地方。比如,兩部作品都是以“死亡”架構起敘述結構的。
二
首先,“死亡”這個詞以及意象在兩部作品的文本中都反復出現,多起的死亡事件在文本的敘述結構中占有顯著位置。
《喧嘩與騷動》中的死亡現象歷來都備受關注。作為帶有神秘色彩的白癡班吉,他與“死亡”聯系最密切。而“喧嘩”,其實可以直接理解為班吉預示死亡的無休止無意義的哭喊。班吉的哭喊充斥于整部小說,而死亡的氣氛也始終籠罩在康普生家族的上頭。整部小說其實都可以看成是圍繞死亡事件而展開的。班吉部分,班吉的意識反復閃回到大姆娣去世的那天晚上,有十七次之多。昆丁部分則是全部處在自殺之前的狀態。杰生部分,對他的頭疼,作者也有死亡預告,迪爾西部分,對復活節的強調,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在此之前一系列的死亡。
《紅樓夢》中比較重要的死亡事件先后有賈瑞、秦可卿、秦鐘、金釧兒、鮑二媳婦、賈敬、尤三姐、尤二姐以及晴雯。第八十回后可能出現的死亡有:眾丫鬟、元春、黛玉、賈母、迎春、妙玉、王熙鳳、香菱和李紈。另外不是很重要的,但是穿插在大結構之中以推動其進展的有:賈敏、瑞珠、馮淵、林如海、張金哥、長安守備、秦業、王子騰、趙姨娘、藥官、老太妃、張華父子、史湘云丈夫等。上文總結的死亡,要么作為事件的結果,要么成為事件發生、進展的原因與推動力量。
可見,這兩部作品都是用眾多的死亡事件來組成敘述的表層結構的。我們從整體角度宏觀地看到兩部作品以多起死亡事件完成架構之后,再討論概括其架構的基本形態。
《紅樓夢》是以秦可卿之死為結構之始的。第十三回一開始,就由秦可卿道出了賈府榮極必衰的命運,榮寧兩府衰落的喪鐘在這里正式敲響。另外,小說的前十二回,基本起到了蓄勢的作用,主要人物一一登場,全書的關鍵詞出現了。蓄勢完畢,到第十三回秦可卿之死,對賈府興衰的敘述才算是真正開始。榮寧二府的日常生活以秦可卿之死為起點,正式有聲有色地在作者筆下展開。秦可卿之死,實是《紅樓夢》的真正開端,是敘述的第一根大梁。
《喧嘩與騷動》則是以大姆娣之死為結構之始的。在四個部分所有敘述的事件中,最早的就是大姆娣的去世。在此之前的事情,沒有一個人提及,甚至在班吉混亂的意識流中,都絲毫沒有涉及。大姆娣去世則像是打開了悲劇的閘門,所有的不幸都從這時開始。大姆娣是康普生一家中最具有溫情、最能在父母雙方都失職的情況下給予孩子們愛與關心的角色。大姆娣的去世,則宣告著這個家庭最后支柱的倒塌,最后的親情維系斷裂,這個家庭分崩離析的命運正式開始。
在表現家族最終衰落的結局時,兩部作品又都是以一個最后有能力支撐和維系整個家族的年長位尊者的死亡為終結的。賈母和康普生太太都是家族的最后頂梁,她們的死亡,就是已經走到凋零末路的家族的轟然倒塌,是整個悲劇濃墨重彩的落幕。賈母的存在是對家族成員行為的最后約束,是把早就沒有凝聚力、人心各異的賈氏家族捆綁在一起的最后一根倫理繩索。康普生太太在大姆娣和康普生先生相繼去世之后,是這個家族最后的年長位尊者,維持著最后幾個成員之間的關系,是這些成員能夠勉強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唯一原因,讓破落邊緣的康普生家族在名義上繼續運轉,直到她去世為止。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兩部小說在表現家族衰落的主題下,都選擇了同樣的布局架構,即以重大的具有象征意義的死亡事件為開端和結尾,支撐起整部作品。作為開端的死亡人物,往往是在家族中至關重要或者具有特殊地位的,起著預言的作用,抽掉整個家族大廈的第一根梁柱,是悲劇開幕時征兆死亡與毀滅、奠定基調與預示結局的序曲。作為結尾的死亡,則是阻止家族分崩離析的最后一個年長位尊者,他們的死亡,宣告著整個悲劇的轟然落幕。這是兩部作品在內部結構的基本形態上最為明顯也最為特別的相同之處。
三
兩部作品在結構上的不同之處主要是由其不同的敘述手法和敘述時序導致的。并且,《紅樓夢》中的“死亡”是事件造成的死亡,而《喧嘩與騷動》則是致力于把死亡、破碎、幻滅的氣氛貫穿全書,事件是圍繞死亡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