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長期從事一線教學的老師,針對目前語文學科被“邊緣化”,由“主角”變成“配角”的尷尬境地,甚感憂慮。教學評價雖經多方改進,但成效甚微,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與思考:教學評價的指向;教學評價的內容;評價行為的實施者;教學評價的方法,希求能達到讓中職語文評價走出困境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評價;現狀;素質;單一
眾所周知,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與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等職業教育的語文教學還肩負著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基礎的重任。語文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是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之一,它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學校教學實踐當中,語文教學工作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教師教學沒有熱情,應付了事;學生對語文沒有興趣,不愿意學。
在現今的中職學校系統,按專業分班教學,強調的是學生學習和掌握將來所從事工作的職業素質和能力,這就使得中小學中處于主科地位的語文由“主角”變成了“配角”。學生和家長選擇中職學校就讀,大多是為了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將來畢業后找到相應的工作崗位,學習專業的意向十分明確,至于說對文化課的學習,則被認為是不重要的。不僅學生和家長有這種偏見,就連一些學校領導也存在這種看法。
一、教師的教學情況
中職學校由于專業定位和學生出路的不同,往往在教學上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學校之間的交流溝通機會不多,就是有,也只是停留在應付上級檢查的階段。這就造成教師的信息匱乏、視野狹窄。中職學校對于教學研究的重視不足,缺少必要的督促和投入,使得整個教學的氛圍不濃。同時,由于作為文化課的語文在中職學校中日益被“邊緣化”,受不到應有的重視,現有的教學評價也不太關注文化課教師的教學質量,使得語文教師在教學上不思進取,在實際的教學中,一味地注重知識的傳授,多數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和學生的考試合格率,缺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相關職業素質和技能的培養。著名的羅杰斯學習理論中曾說過,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較大的白鼠’與‘較慢的計算機’”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價值、態度、情感等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
二、學生的學習情況
雖然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無論是在教學的軟硬件上,還是師資力量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和進步,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學生和家長對中職教育還是或多或少地存在歧視的心理。同時,絕大多數的中職學生是初中教育中的失敗者,自身的語文基礎往往較差,閱讀面狹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欠缺,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對學習沒有興趣和熱情,在課堂上從不或者很少在師生面前回答問題,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往往還存在自卑、懶惰、懼怕考試等心理問題,培養難度很大。要想把他們培養成思想素質良好、專業知識與技能過關的實用人才,就必須建立與他們的心理相適應且有利于他們成長成才的教學評價機制。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們自己教育自己,最終成為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三、中職語文教學評價的現狀和思考
現在的中職教學評價是以社會的需要為中心、是把為社會服務作為教學的指向。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學校和社會間的時空錯位和脫節,使得教學評價的實際效果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現階段素質教育的理念雖然已為社會、學校和家長所接受,但在教學實踐中實行的依然是分數決定一切的應試教育思想。這導致中職教育雖然實行的是以就業為目的的職業教育。在理論上和文件中不斷呼吁多元的評價,但真正實行的寥寥無幾,絕大多數中職語文的評價還是以分數成績和統一的標準、模式進行評價。而中職語文教學是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將來工作崗位的需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片面強調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無助于中職語文教學的發展和學生技能的提高。它主要帶來以下幾方面不符合中職語文實際需要的問題。
(一)教學評價的指向
在實際的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應該是通過評價的方式一方面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來肯定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情緒。但由于目前中職學校普遍采用的是普通中學的語文評價模式,通過學期的試卷來對學生進行書面的階段性測試,通過分數來區分學生的學習優劣和判定學生達到教學目標與否。這種評價對實際教學不僅沒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反而在無形中引導師生只注重分數和合格率。雖然大家都知道分數的多少、成績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學生的所有表現,但有的老師在教育學生時卻總是拿學生的成績說事,這將直接打擊學生的學習勁頭,瓦解他們的學習興趣,可以說是嚴重的弊大于利,遑論通過評價來激勵學生了。現在的教學評價對教師的評價指向在檢測教師的教學內容完成情況和學生的合格率達標率上,完全無助于督促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學評價的內容
中職語文的教學評價目前基本上還停留在量化檢測的自然科學階段,是以達成課程目標要求的結果評價階段;沒有從整體上關注學生的全部教學課程要求;教學評價的內容設定脫離中職學校的職業教育特色,忽視了中職語文注重實用的特點,沒有或者很少從學生將來職業崗位需要的角度,去設定評價的內容。只注重檢驗系統的語文學科知識,而輕視對語文綜合能力的檢查;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考察,而忽視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檢測。更有甚者,要么評價的內容單一雷同化:要么輕率隨便地確定評價的內容:中職語文考試的內容往往是最基礎的,或者完全照搬練習冊的內容,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或者移植于普高的練習,與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相差太遠,讓學生望而卻步。評價內容的這種片面性和隨意性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嚴重影響到學生將來可持續發展素質的培養。在評價教師這一塊上,也只考核教師課堂教學實施情況和考試的達標情況,其他比如是否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則被忽視或很少考慮到。
(三)評價行為的實施者
現在的中職語文評價體系中,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都被排除在了教育評價的過程之外;學生被教師評價,由教師來評判學生的一切;教師則由教育行政管理者來評判,決定教師教學業績和職務晉升。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他們各自都只能充當被評價的對象,無法參與到和他們利益有關的評價過程中去。教師對學生的學業評價是以有利于教師的教、有利于教學行為的開展和檢驗為中心和出發點的,比如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采用試卷的形式,以教師的批改成績為準。教育行政管理者對教師的評價注重教案的編寫、日常課堂教學常規、學生的成績狀況等,標準單一、形式刻板,無助于教師的專業生成。由于教育評價行政化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它重視的是來自外部的評價,輕視內部的評價,不考慮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得現今的評價往往得不到師生的共同認可。
(四)教學評價的方法
自從標準化考試進入語文評價體系后,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就出現了單一和教條化的趨勢:客觀試題標準化,主觀試題也試圖標準化,或準標準化。這種試卷考核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評定一個人的發展狀況時則表現出僵化、簡單化和表面化的特點,再加上考試前教師劃定考試范圍、指出復習內容,然后學生死記硬背就可以合格的考試機制,這種學業評價方法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不言自明的。教師的考核方法也是固定化僵化單一的。雖然近些年,語文會考試卷也在作著不斷的嘗試,增加了語文應用性能力測試,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檢測,但語文評價的主打方式仍是卷面考試。這種評價方式與職高語文的教學目標、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方向和辦學目標是不相稱的。
故而,筆者思索中職語文教學評價的重點應是注重學生學習的態度和過程,提倡對學生進行學習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重視多方共同參與,形成多主體的評價,對于評價的結論,盡量作建設性描述,不作或盡量少作定論性的描述。這就非常符合羅杰斯人本主義的教學策略: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使用合約——提供學習資源——利用社區——交友小組——自我評價。現將本人對學生學習過程所作的部分考察,圖示如下:
這張評價表將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評價分為對學習過程的考察和期末卷面考試兩個部分,學生的語文總評成績為學習過程成績和卷面考試成績之和,學習過程的成績、卷面考試成績分別占總評成績的60%和40%。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比重較大,意在突出過程性評價在整個中職語文評價中的地位,彰顯出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察,分為六個模塊進行,即日常作業、閱讀能力、口語交際、寫作能力、綜合實踐和學習態度。根據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將對閱讀能力、口語交際、寫作能力、綜合實踐的考察作為中職語文評價的重點,這四個模塊占到整個學習過程考察成績的80%。日常作業和學習態度兩個模塊,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規范程度,反映的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其中,對日常作業采取定量考核的辦法,占整個學習過程考察成績的20%;設置學習態度模塊意在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意識起激勵的作用,發揮語文評價的激勵功能,所以這一項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采用靈活加分的評價策略和方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深感中職語文沿用普通中學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已脫離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完全不適應培養高素質的中等職業技能性人才的需要,必須改變這種重視定量評價、評價內容和方式單一隨意、評價結論無法促進學生成才、發揮不出評價的正面激勵作用的被動局面。本人認為中職語文教學評價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方法,注重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將來職業崗位的需要。可以在真實的生活學習環境中評價學生的表現,注重真實性,注重真實學習情景的展現,讓評價成為學習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結果。因為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成功或失敗只能用學生在新環境中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的具體事實來說明。長此以往,必將能“云開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