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朋友向我推薦了楚漁先生的著作《中國人的思維批判》。我還記得朋友當時那興奮的表情,他說你一定要讀這部書,這部書最大的貢獻在于他提出了一個全新審視中國傳統與中國文化的視角。細讀之下,我贊同朋友的說法。這部書的封面直截了當地向讀者傳達了作者的最主要觀點,在“中國人的思維批判”這個書名下,是幾行提綱挈領的大字: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思維模式。
閱讀楚漁先生這部著作,很自然地讓我想起了曾經風靡一時的臺灣學者柏楊的名著《丑陋的中國人》。和柏楊先生的《丑陋的中國人》一樣,楚漁先生的《中國人的思維批判》也是反思中華民族劣根性的,與柏楊著眼于人性方面不同,楚漁著眼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一個曾經產生過強漢盛唐,產生過四大發明,曾經遠遠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國,為何到了近代卻裹足不前,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列強侵略和瓜分,連中華文明的二傳手日本也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在了中國的前頭。這種非常奇特的歷史現象,應當說楚漁先生不是第一個注意到它的,在一百年前的上個世紀之交,就有許多富于探索精神的中國學者有過深長的思考,并給我們留下了他們的思考的結論。
楚漁先生認為,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思維模式,這不是空穴來風的故作驚人之語,而是有著大量的歷史與現實的事實作為支撐和論證。愛之愈切,痛之愈深,通讀《中國人的思維批判》,我相信幾乎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感受得到楚漁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他通過對中國歷史的三言兩語卻又不乏精到與精準的分析,從一個個個案中,提取出了這個令人醍醐灌項的結論,正是思維方式的落后,才導致了近現代中國的積貧積弱。
一位杰出的思想者,也許不是要給出答案,有時候,提出問題也就等于給出了答案。楚漁先生即是如此。就像柏楊發現了醬缸文化的毒素一樣,楚漁先生發現了僵化落后的思維方式對中國人的禁錮與封鎖。至于要打破這種禁錮與封鎖,中國人應該采取些什么樣的措施與手段,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我還想特別著重指出的是,
《中國人的思維批判》行文活潑,舉重若輕,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學術著作,不板著面孔說話,不教條,不僵化,這本身就是楚漁先生在踐行他提出的必須改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一號召。
當然,正如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樣,思維方式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一代人兩代人才可能真正見成效的長跑。并且,忠言總是逆耳,對一些還沉醉在天朝上國大夢里的人來說,楚漁的論斷顯然有些不中聽。從這個意義上講,楚漁先生的《中國人的思維批判》其實就是一劑苦口的良藥,雖然苦口,但作為病人,卻必須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