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楚漁先生的《中國人的思維批判》的最大感受,首先在于楚漁先生對傳統中國入木三分的剖析。楚漁先生縱橫捭闔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對中國歷史上的一系列令許多學者深思而不得其要的問題進行了頗具啟迪性的分析,諸如中國在春秋時代為何能夠產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諸子百家,呈現一片激動人心的學術盛世景象,諸如中國在明清以降為何國家與民族的路子越走越窄,文人士大夫為何來越來越固步自封,都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這答案的精髓就是楚漁先生在這部書中一再向我們揭示過的主題:正是中國人落后的思維觀念,拘束了中國人的步伐,制約了中國的發展。
作為一個學者多年以來潛心研究的學術成果,在這部不乏振聾發聵之處的書中,楚漁先生不僅有縱的深入分析,也有橫的能透比較。希臘為何產生如同群星閃耀的巨人,羅馬為何崛起,英國為何能夠在歐美國家中率先進入工業革命,并成為幾百年里全球唯一一個日不落帝國,乃至于戰后的韓國和日本為何能從一片廢墟般的焦土上鳳凰涅槃式地再生,這些都令人深感興趣,并引發過無數人的思考,楚漁先生也用他自己的方式作了解答。一言以蔽之,近代以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差異,表面看,外因和內因好像有許多,但事實上真正起決定性的東西卻只有一條,那就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更確切地說,正是中國人日益僵化教條的思維方式,對時代的發展起到了副作用。
楚漁先生的腳步沒有僅僅停留于這種揭示與批判之上就裹足不前,而是以批判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意見。這一切,正如傅雷先生對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評價那樣:他在苛刻的指摘和破壞后面,早就潛伏著建設的熱情。破壞只是建設的準備。套用之,那就是,楚漁先生在批判和甚至略帶偏激后面,早就潛伏著建設的熱情。批判只是建設的第一步。萬里之行,需要這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沒有批判,沒有揚棄,人類的思想可能就會世代傳抄復制,不僅了無生趣,且會讓人類墮落呆板。因此,批判與建設其實同等重要,一個優秀的批判者,肯定會激活一群實干的建設者。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一個觀念激烈碰撞,各種社會問題日趨復雜的時代,楚漁先生的著作無異于給了我們一個警醒。它既是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審視問題,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之路的方法論,同時也是一次空前凝練的對中西方規律性的全新總結。
我對作者楚漁先生并不熟悉,聽朋友介紹,說他是一位年過半百的企業家,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時代,能夠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作如此深入的思考,這無疑是一種高蹈于時代之上的人文精神。今天的許多問題之所以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這種讓人肅然起敬的人文精神的缺損。在楚漁先生這里,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的薪火相傳與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