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作為代表工業革命以來集各種科學成果為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深刻并生動地表現以及影響著人類的文化,本文在生態危機日益加重的背景下試圖挖掘影響電影人創作觀背后的傳統文化作用和生態環保意識,以期讓創作者能把生態意識作為創作中正確價值取向的自覺表達。電影藝術作為一種能夠最大限度容納觀眾群的同時分享閱讀空間的大眾藝術形式之一,天然地成為反映人類生態意識的最好工具,理應承擔這一社會共同的價值訴求。
關鍵詞:生態危機;電影文化;電影創作觀
隨著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征服自然的野心和能力也在不斷增強,許多人越來越認為對于世間的萬事萬物,我們唯一的任務就是要認識它,研究它,最后征服它。但人與自然、與周圍的環境、與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物種之間的關系果真就是征服與控制的關系嗎?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自明,看看如今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大自然已經清楚地向人類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與憤怒,宣泄并報復著人類的種種不恰當行為。地球的生態嚴重失衡已經為人類發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提醒人類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價值導向。
回顧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歐美,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進入了以各種科學工具和機器進行生產的社會,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提高,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時也得到空前增強。工業文明一方面在大大解放生產力的同時,另一方面它的發展過度和相應方面生態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滯后以及能源保護措施的不完善,使得自身天性帶有而潛在的隱性弊端也逐漸地顯露出來并在很大程度上反過來影響制約人類進一步發展。并且,這些林林總總的生態危機不僅發生在我們可見的自然領域和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領域,同時也發生在人類的精神領域。而人類自身價值導向的狹隘和錯誤,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錯誤偏見,才是造成地球的生態系統嚴重失衡的根本原因所在。我們經常囿于人才是這個星球上真正的萬物之靈的單極思維,而忽視了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我們只有建立起一種真正的生態和環保意識,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社會,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這也是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公民的義務。
電影作為特定時代和地區文化價值觀的反映載體,它背后制作者的創作觀總是不知不覺地反映并透露出相應文化系統中人們的價值導向。而反觀當前的影視創作中所表現出的藝術形態,西方電影工作者與我國電影工作者在這一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思維差別。
近年來國產電影中也曾出現過如《嘎達梅林》和《可可西里》等一些透露出環保意識和宣揚人與萬物和諧相處的具有濃郁人文主義關懷精神的影片,然而這只是某些具有藝術良知和先進觀念的少數知識分子導演的探索,終究沒有形成一種自覺的創作潮流和觀念,所以也談不上影響整個中國電影的價值取向。
我國自古以來在藝術創作中就有悲天憫人的傾向,然而我們似乎過于執著于憫人,而非悲天。從《臥虎藏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以來,許多電影創作者就不停地從以往的歷史和各種小說中找尋素材以期獲得靈感,也有許多學者指出雖然中國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對我們的創作是一筆可貴的財富,但我們不能只是從傳統文化中獲得表現藝術的載體。無論是哪一方的觀點得到采納,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我們的電影過分迷戀并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仇恨與欲望,從《英雄》到《十月圍城》之類的各種電影,無不是囿于一種中國式影片的思維模式,那就是只從故事和歷史中不斷艱難地賦予新意,而少了一種真正的大愛,就是對人類社會以外世界的關注,建立起與宇宙萬物之間的廣泛聯系,對生態,對環境,對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一切事物的關注。
當我們還在熱衷討論怎樣融入全球化,走向國際的時候,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電影工作者則將目光投向對整個人類和環境的關注,科幻電影《阿凡達》以其對潘多拉星球充滿奇異想象力的描繪,向人們展示出一個奇幻斑斕的神秘世界而受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人們的追捧,創下票房神話。這與電影中高科技帶來的視覺奇觀造成的震撼效應當然密不可分,但它里面所蘊含的關注愛、關注天人合一的環保意識才是真正吸引大家的地方,這種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人們心靈上的某種價值訴求。
電影藝術作為一種能夠最大限度容納觀眾群同時分享閱讀空間的大眾藝術形式,天然地成為反映人類意識的最佳工具。因此,當生態和資源危機已經上升為一個緊迫而現實的世界性問題時,借助影像,電影藝術家們真切地呈現出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的稀缺、生態危機和災難、生命存在的形式和范圍等種種有關的生態問題,表達對生態危機的憂思和對人類生存前景的關切就顯得尤為必要。生態危機從本質上說其實是人性的危機,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各種環境矛盾,就需要人們從內心深處建立起真誠自覺并正確的生態意識,而這種生態意識本身又能通過創作者的作品使觀眾從中深刻地反思這一系列嚴峻的生態危機,從而明白人類身上承擔的歷史責任和應該擔當起的保護環境的使命。而一系列應運而生的具有鮮明生態意識的影片,則有力地推動了人們環保和生態意識的提高。
毋庸置疑的是,關注和探索生態價值的意義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影視創作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國產電影工作者在創作觀上過于關注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少了一份對大自然的關切之情,這的確是較于西方影視制作者的不足之處。西方這種普世的價值觀包含著超越階級和種族的終極關懷,能真正觸動到人類的精神世界中的敏感部分,這也是它們的電影能夠在世界各國大行其道,實現它們文化政治的手段的原因之一。而我們只能從許多國產影片中集體感知到一種高貴品質的失落,這正是中國電影創作者所缺乏的一種態度,也是從文化層面的角度落后于其他優秀創作者的癥結所在。在環境問題越發凸顯的當下,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樹立生態意識的創作觀,不僅是每一個有良知的藝術創作者的義務,也能從形而上的思維層面為當前國產電影的創新找到突破口。
這種生態和環保意識體現在影視作品中,就不僅僅是創作者對這種價值觀的一種自發的表達,而會更多地體現在影視文本自身上面。當然,影視創作者的創作觀必定受到他接受這種意識程度多少的影響,一方面,影視創作者自身所具有的自覺的生態意識為影視作品對生態意識的體現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影視作品中蘊含的生態意識也就是環保意識覺醒,需要人類站在宏觀的角度關注自身所生活的這個地球以及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生命的命運。在這個方面,西方影視創作者已經顯示出他們的成熟和完善,而中國影視創作者似乎還停留在單純表現人和文化的層面,缺乏對生態系統乃至宇宙整體的必要關注。生態危機是整個人類所必須面臨的重大問題,地球上的人類的命運是我們共同的命運,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系統都無法單獨面對它;影視文化作為當今社會文化的主要載體,應主動在自然與人之間架起橋梁,確立自然與人、他人及至宇宙相互融洽和諧的生態影像觀。在這些方面,中國的影視創作者在觀念上的轉變和實踐上的探索都任重而道遠。
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影視創作者們,要想真正樹立起自覺的生態環保意識,就必須重新認識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打破認為兩者是主體與客體的認識關系,明確人作為自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真實價值和重要性,要反對控制和駕馭自然,凌駕于自然之上的思想,要始終堅信只有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生態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要去掉基督教一直推崇的由創世走向末世的線性思維,而向有機自然,追求循環往復的天人合一的古希臘和東方文明中尋求解決之道,這一做法本身也必然將為國產電影工作者轉變單一僵化的創作觀念,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