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楚漁先生素昧平生,在他的《中國人的思維批判》一書中,我不得不認為他是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獨立人格的人。從他的自序中可以看到,他襟懷坦蕩、性格率真,熱愛知識并勤于思考,卻沒有傳統知識分子的迂腐和裝腔作勢。他聲明自己不是知識分子更不是學者,甚至坦誠地講書中所寫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一半以上都是從中外知名學者那里借鑒來的,只不過組裝和隨意發揮了一點自己的看法。可貴的是他的這些看法正如他所說,是和《皇帝的新裝》中那個小男孩的眼光一樣,不過看到的那個皇帝確實是光著屁股的。他講出了國人思維落后造成國家許多方面落后的真話。
在信仰坍塌、物欲橫流的時代,許多人信奉實用主義,崇尚金錢,貪圖享樂,將民族利益與國家安危置于腦后。甚至部分知識分子也喪失了“哀民生之多艱”“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精神,不僅缺乏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氣,還沽名釣譽,制造大量的精神垃圾。但國人中也有不少保持良心良知的人,他們努力尋求理想,踐行愛國愛民的抱負,楚漁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憂患意識思考著民族的生存、國家的前途,在《中國人的思維批判》中提出了不少發人深省的問題。其中指出的國人生存理念的悖論,便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廓清的問題。如“豈有投降將軍”與“良臣擇主而行”;“天下為公”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不為五斗米折腰”與“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吃嗟來之食”與“有奶便是娘”;“士可殺不可辱”與“好死不如賴活著”等。這些問題典型地反映著中國人千百年來思維的矛盾及實用主義的處世哲學。楚漁先生揭示的這些問題對于人們反省自身的思維和行為無疑是有現實意義的。楚漁先生在《中國的思維批判》中,最核心的觀點是: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思維模式。他認為“我們中國人總是習慣性地把我們落后的根源推到體制和文化等客觀因素上,實際上沒有抓住要害;落后的根源應該是我們落后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思維模式雖然是環境和文化造成的,但一旦形成思維習慣和思想定勢,思維模式就和原來的文化關系不大,反而是思維模式主導文化的走向。我們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混亂而且僵化,是我們社會不能進步的根本原因;如果我們不徹底改變落后的思維模式,中國人超越西方永遠是一句空話、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全書圍繞這樣的基本觀點和認識,追今撫惜,中西對比,以中外哲人關于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不同思維方式帶來的不同文明程度的大量事實,用以證明自己的觀點。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種嚴肅思考的觀點,或者說是各抒己見的一家之言。從不同的歷史觀、思維方式和批判角度看待一個國家落后的根本原因,自然會有不同的觀點與結論。就我自己的認識而言,思維落后是一個國家落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在我看來,體制對國家是否先進或落后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從我國歷代的變革來看,秦王朝的“焚書坑儒”與一統帝制,漢代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及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倡“三民主義”,直到當代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統一思想”與“解放思想”,都無不說明體制對國家主流意識和國力發展快慢的決定作用。尤其是當代中國的重大變革更能證明,新中國建立后不同時期的體制導致不同的發展形態,也決定了不同時期的綜合國力。
楚漁先生在書中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證明的認證的論題必須是基本真理和科學知識,論據要要求嚴格,必須由真實、必然、原始的基本原理來擔當。并且希望讀到本書的讀者能對本書的論點或命題能否成立進行推敲和批判,并指出不足之處”。這樣嚴謹謙虛的態度,在學風浮躁的當下,是十分值得敬佩的。書中盡管存在一些有待論證和值得商榷的問題,但并不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批判》的現實意義。我們應該充分肯定楚漁先生對中國人思維問題所作的思考和貢獻。“我思故我在”,樂意思考的楚漁先生和他思考的成果體現了他存在的價值。但愿國人都能像他那樣,在反思歷史和現實的過程中敢于質疑、敢于批判,正視我們民族思維和品行上的缺陷,用“熱烈而不帶偏見”的精神去探索真理和遵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