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及教參關于木蘭形象的定位,僅僅認為木蘭是個保家衛國的巾幗英雄,而筆者認為:與其說木蘭是個代父從軍、保家衛國、忠孝兩全的巾幗英雄,還不如說木蘭是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孝女。
第一,《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時期正是我國佛教鼎盛時期,佛教思想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原來處于正統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削弱。許多人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響,紛紛斬斷六根,出家為僧。在儒家思想看來,“父母在,不遠游”“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佛教和儒家思想的這種沖突,在民族關系復雜的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尤為激烈,因此通過塑造“木蘭”這一孝女的形象來改變世風,向世人召喚失落的孝道思想,也許便是作者創作《木蘭詩》的意圖和動機。
第二,從木蘭代父從軍的動機來看,木蘭是為了替父分憂,而不是主動為國出征。詩歌一開始就說木蘭停機嘆息是由于父親被點名出征,由于父親年紀大了,又沒有大兒子,所以她毅然從軍是為了替父分憂,盡一份女兒的孝道。
第三,從出征途中對爺娘的思念來看,木蘭更表現出一個孝女的角色,而不是什么英雄形象。詩歌第三節,反復渲染出征途中木蘭對爺娘的思念:“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正充分表現了作為一個孝女對父母的掛念之情,而英雄往往不會如此兒女情長,相反,英雄大都以精忠報國為己任,舍小家為大家。
第四,從辭賞還鄉這一情節來看,木蘭是一個不慕英雄之名,只想為父母盡孝的孝女。這說明木蘭是用自己的行為替父親建立功勛,為父親贏得美名,而不愿以英雄的身份出現。木蘭時時刻刻想到的是盡早回家見父母,以盡孝心。詩歌至此即將達到高潮,于是出現了第六節全家人熱烈歡迎木蘭還鄉,以及木蘭還鄉后梳妝打扮的鋪排描寫。在熱烈的氣氛中,在歡快的節奏里,我們不難感受到木蘭和家人團聚的愉快心情和她還我女兒面目時的喜悅之情。可見,木蘭出征不為征戰,不為功名,只為替父分憂。既然木蘭本人也不圖英雄之名,我們又何必給她冠以巾幗英雄的稱號呢?
《木蘭詩》是一首敘事詩,塑造了一個深入人心的女英雄形象,這是長期以來人們的共識。但是從形象塑造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木蘭代父從軍,并非出于保家衛國;相反,從始至終,木蘭日夜思念父母,只盼早日歸來。再從情節敘述來看,關于戰爭的描寫詩中也只寥寥幾筆,一略而過。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木蘭是作者心目中踐行“孝道”的榜樣。作者大概想借助這一人物形象,勸喻世人孝敬父母,關愛家庭,為家庭承擔其應負的責任。通過對木蘭這一形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這首詩的主題并非是教參上的簡單處理,而是呼喚孝道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