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10年來最具創新力的公司Google,蘋果和Facebook,都“傲慢”地缺席了本屆CES,但它們的身影無處不在
Facebook:下一個Google?
1月初飛往舊金山的美聯航飛機上,乘客可點播一部名為“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網絡)的電影,它以Facebook的創始人為原型,劇本由一部名為《Facebook:關于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小說改編而來。這部榮獲金球獎4項大獎和奧斯卡8項提名的影片的結尾字幕說,“Facebook目前市值已達250億美元”。事實上這是影片上映時(2010年10月)的數字,到現在4個月不到,由高盛主導的最近一輪融資中,Facebook獲得了500億美元的估值。接近Google的1/3了。作為一家還沒有上市的公司,這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壯觀。在硅谷,人們都在談論Facebook何時將超越Google成為互聯網之王。
這部精彩的電影把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塑造成了一名“努力變成混球”的網絡天才,還暗示他創辦Facebook的動機源于無聊的“力比多”因素:因為被美貌的女生拒絕,懊惱之余他連夜搗鼓出一個美女PK的小網站Facemash,就是Facebook的前身。我特意查了一下,實際上馬克和他相貌平平的(unfortunate 100king)華裔女友相戀8年,感情穩定,在創業路上風雨同舟。所以這部電影應是杜撰的成分居多。但影片把扎克伯格比作繼比爾-蓋茨和Google創始人佩奇、布林之后改變世界的天才,這一評價無論從財富積累和對科技界的影響來看都不為過。
2010年7月,創辦僅6年的Facebook用戶數超過5億人,高盛提供的文件顯示,在去年的前9個月里,Facebook的營收達到12億美元(主要來自在線廣告),比一年前同期的4.5億美元增長了近180%,凈利潤則由不足5000萬美元猛增至3.5億美元。但據說在大學時就拒絕微軟數百萬年薪工作機會的扎克伯格并不急于賺錢,仍把公司重心放在繼續擴大Facebook的巨型用戶網絡上,為了沖銷急速增長的成本才允許同事想出了一個他“可按受”的賺錢模式。這與當年遲遲不讓公司贏利的佩奇、布林何其相似。
Facebook和Google現在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是在線廣告,Google更能賺錢,但在很多人看來,Facebook的想象空間比Google更大。分析人士指出,當人與機器交互轉變為人與信息網絡交互時,Google取代微軟成為時代霸主;而當人與信息交互的網絡轉向以人與人交互為核心的網絡時,占有信息和應用的Google與占有人際網絡的Facebook之間的競爭將以后者勝出而結束。
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Hitwise發布報告稱,2010年3月,社交網站facebook.com的周訪問量在美國網站總訪問量中所占比例為7.07%,首次超越google.com的7.03%,成為美國訪問量最大的網站,Hitwise用“里程碑”來形容這一事件。
Facebook還在不斷膨脹壯大,它在未來會成為一家什么樣的公司?可能包括扎克伯格在內都無法看清。清楚的是,擁有5億多人在其中溝通交流,玩樂、打發時間的Facebook,可以很輕松地成為最大的通信平臺和廣告平臺;訪問量和訪問時間超過Google,意味著Facebook正取代前者成為互聯網的大門;而由于Facebook屏蔽了Google的“爬蟲”,Google“整合全世界信息”,打造廣告王國的夢想就會遭遇卡殼——它無法了解這5億多人上Facebook時在想什么、玩什么、需要什么。
而對于那些想要了解和影響消費者需求的商家來說,會發現Facebook是一個多么理想的營銷平臺。沃爾瑪已經在Facebook上做起了團購銷售——當某商品的購買人數達到一定量級時,給予對應的折扣,銷售額的直線上升令沃爾瑪感到驚訝。福特汽車把它的新車發售會也移到了Facebook上,因為它發現這比在著名的“超級碗”體育場開發布會影響更大,傳播更廣,投入的成本卻非常低。對于娛樂業來說,SNS更是絕佳的發布平臺。“想象一下,你通過Facebook得知80%的朋友都在看某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時,你會怎么做?”Parks Associates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科特·奇弗說。
無論是通過手機、平板或電視,這些B2C的聯系都需要經由大大小小的屏幕,因此,雖然Facebook沒有參加CES,但社交功能已成為消費電子的“標配”。在展廳里Facebook和Twitter等的標志出現在幾乎所有的電視、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屏幕上,記者們人人都在談論Facebook和Google之爭,就連英特爾Sandy Bridge發布會門口的看門胖阿姨,也向進不了場的博客、記者們不斷高喊:您可以上Facebook看我們發布會的直播!
Google:廣告巨人的隱憂
最近Google的“換帥”(創始人佩奇接替施密特出任CEO),也多被普遍解讀是為欲更強勢的應對Facebook等的挑戰。
雖然互聯網與電視的聯姻是CES的主旋律,從會場外Sprint的巨幅廣告到幾乎所有平板電腦上都有Andriod的綠色機器人標識。雖然上一代互聯網霸主雅虎率Skype等互聯網企業參加到CES中來,Google官方在CES上的亮相,卻僅限于其負責Android系統的高級工程師Mike Cleron在Verizon總裁的主題演講中出場。據肯奧萊塔的《Googled》(《被Google》)一書記載,Google的兩位創始人佩奇和布林早年倒是熱衷于逛CES,但現如今作為網絡帝國的領導人,正值換帥當口,二人肯定也無法分身前來CES重溫舊時光。
Cleron介紹了即將發布的名為“蜂巢”(Honeycomb)的Android 3.0版。這一版Android專為平板電腦而優化,有很大程度的改動。它支持三點觸控和4G通信功能,容納了Google的幾乎所有產品:Gtalk、eBooks、Gmail、Chrome、YouTube、Google 3D Maps等等,在摩托羅拉Xoom平板電腦10.1英寸的屏幕之上,1280×800高分辨率和觸控操作都有較好體現。
Android來自Google在2005年的一次悄然收購,業界估計此次收購大概只花了約5000萬美元,是Google最便宜的收購之一。它收購DoubleClick和YouTube分別花了31億和16.5億美元。《被Google》一書中透露,有一天佩吉走進施密特的辦公室說,有一家公司叫Android如何如何不錯,施密特說:“好吧,我們考慮一下收購它吧。”佩吉說:“我已經把它收購了。”要知道,施密特才是名義上的CEO。
如今Android在智能手機市場和iPhone分庭抗禮,在平板市場與ARM組成的“AA”組合更是沒有對手,Android平臺每季度帶給Google大約10億美元收入,使Google在2010年占據了美國移動廣告市場60%的份額。在網友投票和Google自己的評價中,Android都名列其近幾年最成功的經典收購案例。
但搜索巨人面臨的一個尷尬是,這家以一種搜索算法起家的網絡公司雖然進入了包括新能源汽車和手機終端在內的無數行業,但迄今為止,其收入來源仍然幾乎全部來自廣告,它是一家技術型的廣告公司或媒體公司。Google強大的基礎在于,它的技術可以為廣告商省錢增效,但它面臨的風險在于,一旦其廣告模式的效率被另一種技術手段或模式超越(比如SNS或微軟的Bing),其根基便會變得極為脆弱,王國衰落的速度會和當初崛起的速度一樣快。從這一點來說,它應該比PC時代的軟件巨獸微軟更有危機感。
蘋果:歷久彌新的創新家
近10年來公認最具創新力的三家公司Google、蘋果和Facebook中,以“消費電子”為本行的是蘋果公司,資歷最老的也是蘋果(它們分別創立于1998年、1976年和2004年)。當然,最有故事的也是蘋果。三家公司的掌舵人都是極有個性的天才,但蘋果也許是最有個性的。比如雖然它是美國消費電子協會的會員,也年年收到邀請,但“消費電子之王”就是死也不參加CES,而且據說還把這作為自己商業戰略的一部分,因為它標榜“自己就是潮流”。
今年美國消費電子協會把專為蘋果家族配套產品而設的iLounge展區面積擴大了兩倍,參展商達到200多家,占參展企業的約10%。其實即使在iLounge之外,CES的4個主展館中你也隨處可見“Made foriPhone、iPad、iPod、iMac”的各種產品,包括難以計數的各種創意無限的套子、支架、底座、固定器、屏幕布、音響等等。發燒友們都在談論iPad 2今年何時發布,新款會不會有攝像頭和更多的USB接口等等。在數不清的平板電腦展臺前,講解員會向你不停嘮叨該款產品比iPad如何如何更好。甚至有展商為了凝聚展臺的人氣搞抽獎活動,獎品不是自家產品,而是iPod或iPad。
令競爭對手艷羨的是,即便喬布斯稱為“順便玩玩”的Apple TV,銷量也輕松突破100萬臺。有人說,現在即使喬布斯宣布蘋果決定賣一塊廢鐵板,估計也會有無數粉絲排長隊搶購。
但蘋果的號召力畢竟不是靠作秀秀出來的,就創新力而言,它的確高人一籌。說到底,現如今最熱門的消費電子設備中,CES上大熱的平板電腦是蘋果2010年剛剛一手撬開的市場,而智能手機的產品形態則是蘋果2007年重新定義的。在那之前誰都不清楚主流的智能手機會向何種樣子發展,而現在方向很明礁大屏幕、大容量、觸控屏,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有一家配套的應用程序商店。
而蘋果的底氣也源于這種創新力。它毫不掩飾地堅持封閉路線和掌控一切的風格,不買任何人的賬,而到最后,贏家居然總是它。當年和蘋果談判中似乎很強勢的中國移動,現在還是要面對現實引入iphone。這與在美國本土的故事幾乎一模一樣,幾年前和蘋果談判不成一拍兩散的Verizon,1月11日CES剛落幕就在紐約召開特別發布會,宣布和蘋果合作推出CDMA版iPhone手機。而4年前與蘋果合作的ATT據說已經賺了400億美元,這幾年它最頭疼的事竟然是iPhone、iPad給它的網絡帶寬造成的壓力太大了。就連Google為了成為iPhone上默認的搜索引擎,也得每年支付給蘋果超過1億美金。
俗語說,“你不能和成功對著干”,商業世界從來如此。
有任何人可以在消費電子領域挑落蘋果的地位嗎?目前來看,競爭對手拿出的產品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能找到比蘋果強的地方,但如果把硬件、軟件、應用結合起來綜合比較。蘋果的平臺優勢無可撼動且還在不斷擴大。-沒辦法,蘋果的成功建立在“縱向一體化”反攻“橫向標準化”的產業變遷基礎上,競爭對手唯一可以寄望的,也許只有喬布斯的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