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1-06-05
基金項目:2010年安徽省《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省級特色專業項目(項目編號:20100459)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計量等方法,統計分析了近十年我國信息污染研究的發文情況,分別從文獻數量、期刊分布、作者、研究主題等方面揭示了我國信息污染研究的現狀,歸納了信息污染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優化信息污染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信息污染;信息資源;文獻計量學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43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8-0169-05
Summary of Information Pollu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Xia Ri Ju Xi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4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used the bibliometrics method to mak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rticles about information pollution study in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this paper reveale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pollution study in China from the number of articles,the types of journals,the authors and the themes,summed up its existing problems,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to optimize information pollution study.
〔Key words〕information pollu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bibliometrics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信息化程度在急劇提高,社會信息總量驟然增加,信息污染問題也日益加重。目前,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正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本文通過對近十年(2002-2011)來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有關信息污染的研究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對我國信息污染研究的現狀有清楚的了解,為進一步研究信息污染提供參考。
1 信息污染文獻統計分析
1.1 論文數量統計分析
筆者利用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檢索工具,選取“題名/關鍵詞”為檢索入口,以“信息污染”為檢索式,對2002-2011(截止2011年4月16日)十年來有關信息污染方面的研究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共命中330篇。經過認真篩選,共選取了385名作者發表在204種期刊上的318篇相關論文。
2 信息污染研究主題及主要內容
2.1 信息污染的定義
通過對檢索到的有關信息污染定義的22篇論文的閱讀,總結出信息污染的定義主要有:信息環境處于失衡的現象、信息存貯無序化現象、負信息現象、信息的異化現象、非生態化現象。
呂潤宏[2]指出,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騙性、誤導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過傳播標準或道德底線,對傳播生態、信息資源以及人類身心健康造成破壞、損害或其他不良影響。
默秀紅、施風芹[3]提出,信息污染可從以下3個方面去把握:①信息污染是有害的。②信息污染是一種異常的社會現象,信息流中出現了信息的失真、過時、重復、堵塞、誤導、干擾等一切違背人們正常愿望的異常現象。③信息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劉凱[4]從人與污染對立統一的角度提出,信息污染是信息人非生態化信息活動的結果。這里所說的結果特指一種被污染的狀態,不是指一般的污染活動和污染物。因為污染本身就是一種狀態性延續的概念。
2.2 信息污染產生的原因
通過對檢索到的關于信息污染產生的原因的33篇論文的分析,總結出信息污染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信息源方面的原因、信息媒介方面的原因、信息傳遞者方面的原因、信息接收者方面的原因、信息環境方面的原因等。
黃曉芳[5]總結信息污染產生的原因有:①信息特征決定。②信息認識步入誤區。
③信息從業人員素質較低。④信息用戶素質不高。⑤信息傳播手段落后。⑥信息法制環境較差。
李鍵菲[6]從信息生態鏈主體分析信息污染的成因:①由信息生產者造成的信息污染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②由信息傳遞者造成的信息污染的原因有人為因素也有技術因素。③由信息消費者造成的信息污染主要是因為信息消費者的識別判斷錯誤造成的。
2.3 信息污染的種類或表現形式
通過對檢索到有關信息污染種類或表現形式的37篇論文的閱讀與分析,整理出信息污染種類或表現形式主要有:失實信息、重復信息、過時信息、過載信息、缺損信息、噪音信息、誤差信息、垃圾信息、污垢信息、病毒信息、侵權信息、干擾信息、冗余信息、滲透信息。
周淑云[7]提出信息污染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信息超載。②信息垃圾。③計算機病毒。
王璐[8]根據信息污染產生的原因與造成的后果,可將之分為兩大類:正面信息污染和負面信息污染。正面信息污染主要是信息量的急劇增長造成的,包括信息超載、信息垃圾等等。負面信息污染則是由人為的不規范行為造成的,包括污穢信息、失真信息、垃圾郵件、病毒等等。
彭銳[9]指出信息污染的種類主要有:①信息老化過時產生信息舊貨。②信息錯位。③信息重復泛濫產生信息贅物,或稱信息冗余。④信息錯誤訛傳產生贗品信息。⑤信息監控困難產生污垢信息。⑥過載信息。⑦“病毒”信息。
2.4 信息污染的危害
通過對檢索到的有關信息污染危害的65篇論文的整理分析,總結出信息污染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對人的傷害、對社會信息化的阻礙、對信息資源利用率的降低、增加利用信息的費用、信息安全受侵害、對民族文化的侵害等。
何堅石[10]認為信息污染的危害主要有:①損害人類身心健康。②造成新的信息匱乏。③阻礙社會信息化進程。④造成人力物力浪費。⑤對社會文化、精神道德產生不良影響。
韓玲玲、龐濤[11]提出信息污染是信息時代的伴生物、副產品,它像工廠的煙塵一樣,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及影響。①信息污染破壞了信息技術的安全環境。②垃圾信息浪費信息資源,擠占了信息空間和通道。③加大了人們選擇和使用信息的難度,降低了信息的利用率。④易產生“信息污染綜合癥”,破壞了人們的身心健康。⑤導致網絡犯罪日漸增多,危害信息安全及人類社會生活和工作,對人們的精神及現有的文化傳統、道德規范均造成負面影響。
馮志綱[12]認為新消息污染危害有:①導致“信息消化不良”。②容易降低信息的效用,影響有效信息的使用。③造成信息環境惡化,阻礙正常的信息交流。④影響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⑤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⑥計算機病毒。⑦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社會的安定團結。
程艷林、龐燕[13]認為網絡信息污染的潛在危害主要表現為:①破壞網絡信息生態,威脅人類生存。②加劇信任危機,導致決策失誤。③引發各種網絡信息污染問題。④信息爆炸導致信息匱乏,信息利用成本增加。⑤信息污染使網絡的教育負功能凸現,網絡不良信息顛覆了主流道德觀念。
2.5 信息污染的治理
通過對檢索到關于信息污染治理的93篇論文的整理,總結出目前信息污染治理的主要內容有:完善信息法律法規、加強信息監督管理、提高信息人員的信息素質與道德、加強技術監控、優化信息市場環境、提倡網絡道德教育、構建信息污染測度指標體系等。通過閱讀,筆者了解到涉及不同行業,具體的治理內容有所區別,但是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劉聞慧[14]認為信息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①通過互聯網信息市場的自我調節。②通過其他手段加以調節。
穆祥望[15]根據網絡信息污染的成因,高校圖書館可結合自身業務特點,重點從3個方面入手進行應對和防治:①加強信息資源加工整理,向網絡輸送更多優質健康信息以“淡化信息污染”。②加強信息導航和咨詢服務,引導廣大師生“遠離信息污染源”。③加強信息素養教育,提高廣大學生對信息污染的“免疫力”。
夏日[16]構建了信息污染測度指標體系,將指標體系由高到低確定為3個層次:
目標層、控制層和指標層。指標層設立了20個具體指標,以全面反映信息污染狀況。進而增強了人們對信息污染的定量理解,促進制定信息污染的治理政策。
胡笑梅[17]在醫藥信息污染的治理方面提出:①健全信息法制,嚴格監督管理。
②加強信息倫理道德建設。③提高醫療人員信息素養。④培養社會成員的醫藥信息意識。
3 國內信息污染研究的主要特點
通過對檢索到的近十年來我國信息污染研究的318篇論文的分析,發現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3.1 集中性
我國信息污染研究的主要主題及內容集中在信息污染的定義、產生的原因、種類或表現形式、危害和治理對策方面,占統計論文內容的78.62%;發文作者主要集中在高校相關院系和高校圖書館,占總數的80.50%(62.58%+17.92%);信息污染研究的核心期刊是圖書情報類,刊載3篇及以上論文的期刊共有18種,圖書情報類有13種,占72.2%。
3.2 廣泛性
通過對論文的閱讀,信息污染研究的范圍非常廣泛,涉及到的方面有:互聯網信息污染、信息環境污染、經濟信息污染、農業信息污染、文獻信息污染、醫藥信息污染、技術信息污染、廣告信息污染、媒體信息污染、統計數據信息污染、信息生態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等多個方面。
3.3 復雜性
學者們在對信息污染的研究中,采用了系統分析、綜合、比較和邏輯推理、調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等多種研究方法。并且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例如,從信息生態的角度,從信息環境的角度,從信息源的角度,從信息傳播的角度,從信息控制的角度等等。大多數的論文都采用綜合的方法和角度來研究信息污染,使得信息污染研究復雜多變化。
3.4 延伸性
學者們對信息污染研究的延伸性主要體現在發展和綜合上。信息污染研究不是局限在某一學科內,而是多個學科的交叉;也不是局限在某一時刻,而是不斷向前推進的。學者們從發展的觀點著手信息污染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雖不完善但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4 信息污染研究主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1 信息污染研究內容寬泛、重復
信息污染研究的主要內容都停留在對信息污染的定義、產生的原因、種類或表現形式、危害和治理的這些總體層次概述,而對于這些主題的子類、子子類的細化研究非常缺乏。從檢索到的318篇論文主要內容的對比可以看出,大約100篇論文都在重復概述,許多作者的觀點大致相近,有的只是換種說法,有的只是調整下文章結構,這類現象還是比較多見的。
4.2 信息污染的基礎理論研究滯后
從檢索到的論文內容分析得出,絕大多數的作者對信息污染研究都停留在感性的認識上,而對信息污染的基礎理論研究較少,進而論文看起來就顯得空泛。這是由于我國對信息污染沒有統一的哲學層次的概念,隨之而來就是對信息污染的產生原因、表現形式誕生了模糊的概括。
4.3 信息污染實證研究缺乏
通過對檢索到的318篇論文的閱讀,從中發現我國對信息污染的研究側重在認識論,而對信息污染做實證分析很少。因此我們的信息污染研究論文缺少證據,沒有說服力。特別是在信息污染的危害及治理這一方面,沒有數據,沒有定量分析,單靠定性分析,顯然是無力的。
4.4 對國外信息污染的研究很少
目前在對信息污染的研究中,國內很少有人對國外,尤其是對發達國家的信息污染進行研究。
針對目前我國信息污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推進我國信息污染的深入研究。
(1)要加強對信息污染的基礎理論研究。盡快統一國內對信息污染的概念定義,制定統一的基礎理論體系。
(2)在信息污染的研究中拓展研究領域的同時,細化主題內容,對每個細化主題進行深入研究。例如,在對信息污染產生的原因,著重對信息源的研究,而不是對所有的原因來個簡單匯總。
(3)要加快對構建信息污染指標體系的研究,加強對信息污染的實證研究。指標體系的構建是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對信息污染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迫在眉睫,有效的指標體系保證了實證研究的準確性,才能更好的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構建較完備的信息污染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4)重視對國外信息污染的研究,積極借鑒國外信息污染研究的成果。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信息化水平高,信息污染更為突出,其對信息污染的研究更為成熟,努力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跟蹤世界信息污染的研究動向,注重信息污染的前沿和熱點問題的研究,提高我國信息污染研究的水平。
5 結 語
信息污染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信息污染作為社會信息化進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現象,就如同自然環境污染是社會工業化不可避免的結果一樣,人類不可能將其根除,只能對其進行嚴格控制,使其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18]。在治理信息污染問題的同時更要加強對信息污染的研究。信息污染問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潛在價值,不僅豐富了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而且為國家制定信息政策、法律法規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陸寶益,倪波,鄭建明.我國有關信息污染研究的進展[J].圖書與情報,2000,(3):9-14.
[2]呂潤宏.淺談網絡信息污染的治理策略[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0,(5):107-109.
[3]默秀紅,施風芹.網絡信息環境污染問題淺析[J].情報探索,2007,(9):70-72.
[4]劉凱.信息污染問題新說[J].圖書與情報,2008,(3):68-70.
[5]黃曉芳.論我國信息污染及治理對策[J].惠州學院學報,2003,(1):91-95.
[6]李鍵菲.基于信息生態鏈的信息污染及主體防范策略[J].情報資料工作,2010,(3):98-101.
[7]周淑云.信息污染及其控制[J].現代情報,2009,(2):68-70.
[8]王璐.新焦點:關注網絡時代的信息污染[J].現代情報,2004,(8):205-206.
[9]彭銳.論信息污染與信息控污[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4):19-20.
[10]何堅石.網絡信息污染問題研究[J].現代情報,2005,(2):129-131,191.
[11]韓玲玲,龐濤.關于信息污染問題的幾點淺見[J].蘭臺世界,2008,(3):7-9.
[12]馮志綱.淺談信息污染及其控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5):42-43.
[13]程艷林,龐燕.網絡信息污染的潛在危害[J].傳媒觀察,2008,(7):42-43.
[14]劉聞慧.互聯網信息污染現象的經濟分析[J].云南社會科學,2004,(5):70-73.
[15]穆祥望.網絡信息污染與高校圖書館的應對策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6):36-38.
[16]夏日.信息污染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1):42-45.
[17]胡笑梅.醫藥信息污染探析[J].衛生軟科學,2007,(3):224-226.
[18]夏日,程剛.信息污染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6):59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