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工作必須研究的問題之一,對深化學科館員服務,推動圖書館知識化服務進程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對學科館員服務體系中的知識管理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學科館員服務體系與知識管理的契合點,并從學科館員的素質要求,工作職責和角色分工3個角度加以闡述,分析了以知識流的有效控制為核心的學科館員知識管理內容。
〔關鍵詞〕學科館員;知識管理;知識流
收稿日期:2011-05-11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08
〔中圖分類號〕G2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8-0032-03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System of Subject Librarians
Feng Sujie Yang Yang
(Library,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bas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the service system of Subject Librarians.Put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the cor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system of subject librarians was the control of the knowledge flow.The paper also analysed the common point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subject librarians service.
〔Key words〕subject librarians;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flow
20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經濟開始從工業經濟逐步演進到知識經濟階段。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即,專指那種能夠作為資源投入到生產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現代知識[1]。知識的資本化促成了知識的產業化,這使得知識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也為圖書館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與挑戰。然而,受傳統體制的影響,我國圖書館館員入行門檻不高,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圖書館員的總體水平普遍偏低已是不爭的事實。2005年趙蘭玉在《我國圖書館專業化程度探析》一文中提到,我國圖書館從業人員碩士以上學歷僅占4.2%[2]。而美國2001年以前就有79%的成員擁有ALA認證的碩士學位,另外還有5%的成員獲得博士學位[3]。介于知識工作的特殊性,在全體館員中開展知識管理工作尚有一定困難。而學科館員制度這幾年在我國圖書館界發展迅速,學科館員素質較普通館員要高。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袁紅衛老師調查,在其抽樣的12所高校圖書館中,本科學歷者占整個學科館員數量的67.76%,碩士以上學歷的占32.24%[4]。因此,可以在學科館員服務中率先應用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從而推動圖書館的知識化服務進程。
1 知識管理的概念
知識管理源于波普爾(Karl Popper)的“世界3”理論。目前,國內對知識管理普遍接受的定義是:知識管理是將知識或知識資源(以下一般只用“知識”)作為管理對象進行管理,是對知識的整個運動過程包括生成創新、識別獲取、分類整理、記錄儲存、傳播交流、開發利用等有關方面進行管理,將捕獲的知識與技能傳播給需要的組織或個人,以便使他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決策,實現最大產出的任何地方的過程。知識管理的內涵可以細分為四層含義:
(1)對記錄有知識的載體的管理;(2)對知識信息或與知識相關的信息管理;(3)知識實踐活動;(4)對知識實踐活動的管理[1]。現階段,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很大層面上僅停留在對知識載體的管理,如各種紙本資源和電子資源的管理,知識實踐活動大多也只停留在文獻傳遞等表層的服務,而涉及到知識本身的深層次服務,如文獻綜述、資源評價、定題跟蹤等尚未成熟。
對學科館員來說,知識管理涉及下面的問題:
(1)圖書館以及服務對象需要的知識是什么——知識的識別;
(2)需要的知識在哪里,可以如何獲取——知識的獲取;
(3)如何將適當的知識傳遞到服務對象手中——知識的傳播;
(4)如何生成新的知識(知識創新)——知識的創新;
(5)如何有效利用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知識的應用;
(6)知識如何儲存、更新,如何保護等——知識的儲存與保護。
必須一提的是,在學科館員的工作過程中以上幾個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交織的。例如,調查讀者需求本身,既是對讀者所需知識的識別過程,又是學科館員自身業務知識的獲取過程。因為對學科館員來說,讀者需求本身就是其開展工作必備的知識。
2 學科館員服務與知識管理的契合點
學科館員服務本身就是知識性服務,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是學科館員工作的本質要求,也是學科館員工作的最終歸宿。
2.1 從學科館員的素質要求看,知識性是學科館員的必備素質
學科館員也稱專業館員,是指掌握一門或幾門專業學科知識,并且精通圖書情報知識,能為相應學科提供高層次的文獻服務的圖書館員。作為一名合格的學科館員至少應該有對口學科的專業知識背景,同時還要掌握圖書館學、情報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具備敏銳的信息意識與較強的信息組織加工能力。在信息時代,計算機與網絡使用能力以及良好的外語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由于學科館員最終是為讀者服務的,所以還要求有著較高的與人交流的能力,學習一定的服務營銷知識有助于學科館員更好的開展工作。
2.2 從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看,學科服務工作本身就包含著知識管理因子
2.3 從學科館員的角色分工看,知識管理是學科館員工作的必然歸宿
在知識管理背景下,學科館員的角色需要有新的轉變。學科館員應該從以往的信息傳遞員轉變為知識管理者。
2.3.1 顯性知識的整合者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從海量的信息資源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已成為知識界面臨的新問題。在學科館員知識管理中,顯性知識主要表現為各種學科資源和知識庫。學科館員需要將各種資源中的顯性知識進行整合,通過與自身知識的結合,篩選出讀者需要的有效知識,從而節省讀者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
2.3.2 隱性知識的集成者
隱性知識由認知、經驗、技巧、訣竅、情感等要素組成。隱性知識經過個人識別、理解和吸收,以潛在的非編碼化形式存在于人的頭腦中、行為上和概念里。學科館員的服務過程,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知識、經驗積累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對其服務對象的隱性知識的挖掘和繼承過程。
2.3.3 知識轉換的推動者
由于隱性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個性特征,并且往往很難被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比較難于歸類和度量,也難于交流、傳播、學習和共享。因此,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可以使知識的傳播更具深遠性和廣泛性,從而使知識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實現知識價值增值。例如,學科館員可通過建立虛擬參考咨詢庫,將自身的專業經驗與其它學科館員共享;還可以通過建立起專家經驗知識庫,使服務對象的隱性知識得以組織。
2.3.4 知識傳播的執行者
知識作為人類的一種特定精神產品,具有可分享性,跨時空傳遞性,可重復使用性,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5]。知識的這些特性決定了知識的價值只有在傳播過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科館員服務工作本身就是對知識流的控制過程,而用戶培訓、參考咨詢等服務更是直接的知識傳播活動。
2.3.5 知識創新的開發者
知識創新是學科館員知識管理工作的目標。學科館員通過文獻綜述、資源評價、提供查新報告等活動,將原有的顯性知識與自身的隱性知識相結合,對知識進行再加工,編制二次或三次文獻,形成新的知識。另外,新的服務方式和服務項目的開發,也是知識創新的結果。例如,學科信息門戶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搜索引擎檢索結果冗余量過大、檢準率不高的不足;電子教參服務和課題跟蹤服務也是學科館員在參與教學科研活動、提供主動性知識服務方面的創新[6]。
2.3.6 知識管理的研究者
目前知識管理研究已經成為圖書館學的研究熱點,以知識為中心的圖書館學學科體系正在形成[1]。許多新開發的數字圖書館管理系統和技術都可運用到知識管理中,如知識庫、機構存儲、自然語言搜索、數據挖掘技術、內容管理、知識提取技術、知識地圖繪制、群組軟件、信息視覺化等。作為圖書館館員中知識含量較高的團隊,加強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已是學科館員必須關注的課題。
3 學科館員知識管理的內容
學科館員知識管理工作的目標就是實現持續知識創新和知識增值,為讀者提供深層次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它的核心是對知識流的有效控制。
3.1 知識流的內容管理
知識社會是一個全面運用知識和全民擁有知識的社會,它強調全民學習知識、傳遞知識、利用知識、創造知識和共享知識。知識的社會化使得高校圖書館藏與用的矛盾演變為兩個突出矛盾。從社會看,是占有資源優勢與信息服務社會化不足的矛盾,從自身情況看,則是資源相對過剩與師生有效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它們共同催生高校圖書館新一輪服務社會化[7]。分布式海量信息是數字化信息時代的特征之一。知識種類的繁多、分布的廣泛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再加上人們知識背景的差異,使“信息迷航”成為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障礙[8]。學科館員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利用知識采掘、知識組織和知識導航等技術,將無序的知識有序化,從海量的知識中發現用戶需要的有效知識。
3.2 知識流的形態管理
學科館員擁有的顯性知識,包括館藏資源中所有載體的知識以及各種虛擬資源中可獲得的知識;有關服務對象的知識,如讀者檔案、讀者需求等;有關組織的知識,如圖書館的各種規則、文件等;學科館員自身知識,如論文、課題報告等。隱性知識包括學科館員頭腦中的各種知識及各種技術經驗、交流技巧等,也可大致分為有關館藏及各種資源的知識;有關服務對象的知識,如讀者的閱讀偏好、交流習慣等;有關組織的知識,如圖書館文化、圖書館歷史、工作程序等;館員的自身知識,如學科知識、圖情知識等。學科館員在服務中,要根據用戶需求特征及知識形態的特點,對各種形態知識加以整合與轉化,將最有效的知識用最適合的形態表現給知識接收者。
3.3 知識流的渠道管理
數字化時代,信息載體和傳播方式呈多樣化態勢。多媒體技術使得各種格式的資源能夠得到集成、檢索、瀏覽乃至推送,知識的編碼化技術使得知識信息化得以實現,知識傳播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科館員連接著知識源和知識用戶,是知識信息的中轉站,承擔著知識傳播的任務。如何將知識通過合適的渠道傳遞給用戶也是學科館員知識管理工作的內容之一,它包括語言格式的轉換,載體形態的轉換,乃至不同語種的轉換等等。
3.4 知識流的時效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數量大、增長快、時效性強、傳播迅速、類型復雜、質量參差不齊等已成為現代知識的重要特征。文獻量已經不是知識計量的適用指標,知識的老化和增長需要從知識自身和信息兩方面進行測量。以網絡資源為代表的新型信息資源的開放性與分布性為學科館員服務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知識的新穎性稍縱即逝。如何向用戶提供該學科領域內最新的科研情報,如何判斷新的科研情報是否為用戶所需要是學科館館員必須面對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科館員密切關注學科發展動態和服務對象的科研進展,實時更新自身知識庫,將最新的知識在用戶最需要的時間予以推送。
3.5 知識的管理流程
學科館員知識管理的基本流程就是從了解讀者需求入手,一方面通過將資源中的顯性知識同自身隱性知識相結合,對讀者需要的有效知識進行提煉和傳遞,通過讀者對知識的應用實現知識的增值;另一方面,通過構建知識庫和知識地圖,將加工過的知識存入知識庫并作為知識節點添加到知識地圖中,實現知識的存儲和共享;第三方面,建立讀者檔案,將讀者的需求作為知識,存儲到讀者檔案中,以便與其他館員協作,實現資源建設的升級與個性化推送服務,從而實現知識流的螺旋式增值過程。
4 結 語
從對數據、資料的管理到對信息的管理,再到對知識的管理,人們對知識重要性的認識已經發展到了戰略資源的高度。在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和知識化的社會背景下,圖書館已然成為知識信息存儲中心,知識信息管理的主體,知識信息服務的中堅和用戶終生學習的學校。作為知識工作者的學科館員,需要樹立知識管理的理念,運用知識管理的技術和方法,提高知識創新能力,提升知識組織和知識開發技能,拓展知識傳播和知識共享渠道,推動知識應用,實現學科服務的個性化與知識化。
參考文獻
[1]吳慰慈.圖書館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7,220,236-237.
[2]趙蘭玉.我國圖書館員專業化程度探析[J].圖書館建設,2006,(1):90-91.
[3]李杰,袁芳.美國圖書館館員的現狀[J].情報雜志,2001,(4):97-98.
[4]袁紅衛.國內部分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隊伍建設現狀調查與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7,(1):96-98.
[5]王眾托.知識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1-22.
[6]王立文.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于知識管理研究[J].情報雜志,2009,28(增刊):344-346.
[7]劉劍虹.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社會化矛盾分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0,(5):7.
[8]吳慰慈.圖書館學新探[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