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的構成要素包括人、資源、技術和服務等方面。本文通過對南京地區部分高校流媒體信息服務的實際調研分析,初步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的基本模式。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服務模式
收稿日期:2011-05-19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24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8-0094-06
An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of Steaming media in University Library
——With Practice in Several Universities in Nanjing,for Example
Gao Mian
(Library,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The elements of streaming media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s in universities include people,resources,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On the base of technical analysis,researching data and the theory,the paper has a gradually in-depth study on Streaming Media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on University Library,it constructed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from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user participating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s.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streaming media;information service;service model
1 研究背景
流媒體技術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流媒體信息具有容量大、直觀性強,內容豐富等優點。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流媒體越來越多地運用于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與信息服務中,認真思考和準確把握流媒體技術與資源應用,理應作為高校圖書館工作者和管理者需要關注的重點業務內容。
我們在文獻調查的基礎上,針對南京地區的8所211高校圖書館800名讀者和32名從事資源建設的圖書館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通過對上述數據的處理與歸納,初步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的構建模式,以期有助于深化流媒體在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
2 流媒體技術及其在圖書館中的應用
2.1 流媒體技術
流媒體技術主要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來解決多媒體信息的傳輸。
學術界對流技術的定義已經有了比較統一規范的界定。王嬌萍認為是一種可以使音頻、視頻和其它多媒體能在Internet/Intranet上以實時的、無需下載等待的方式進行播放的技術。
流媒體技術就是把連續的視頻和音頻信息經過壓縮處理后放在網站服務器上,在客戶端讓用戶利用解壓縮設備進行解壓,立即釋放,邊下載,邊收看,而不需要等整個壓縮文件下載到自己機器后才可觀看。它采用的基本原理是先在用戶端的電腦上創造一個緩沖區,播放前預先下載一段資料作為緩沖資源,當網絡實際連接速度小于播放所耗用資源的速度時,播放程序就會調用緩沖區內的資源。田陽認為即使多媒體文件信息量大,它也可以在普通用戶接入速率較低的情況下,采用邊傳送邊播放的方式節省客戶端的計算機資源,避免播放的中斷,同時使得播放品質得以維持[1]。流媒體的這一流式傳輸特點使得網絡帶寬對人們觀看網上音頻、視頻節目的影響降低了,人們可以在各樣的帶寬環境下在線欣賞音頻和視頻節目。流媒體(Streaming Media)資源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流技術進行加工的資源叫做流媒體資源。
2.2 流媒體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
2.2.1 視頻點播
流媒體技術應用于圖書館,不僅成本低廉,而且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它解除了圖書館開、閉館對提供視頻信息服務的限制。只要網絡運行良好,用戶可以校園網或因特網獲得所需的聲像信息。此外,它也解除了多用戶不能共用一部視頻資料的限制。流媒體技術利用了網絡和視頻技術的優勢,徹底改變了過去視聽文獻的被動方式,實現了節目的按需收看和任意播放,集動態影視圖像、靜態圖片、聲音、文字等信息為一體,為用戶提供實時、交互、按需點播服務的系統。與圖書館傳統的視聽閱覽服務相比,VOD服務除了可以實現“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什么時候看就什么時候看”之外,它還可以根據讀者需要任意選擇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相應的控制。如在播出過程中留言、發表評論等,從而加強交互性,增加了用戶與節目之間的交流。
2.2.2 遠程教育
運用流媒體技術將圖書館信息檢索等課程制作成課件形式存儲在服務器系統中,可以為校園用戶以遠程教育的形式提供教學。將教師講課的過程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用采集卡采集進入計算機,利用SMIL語言講教師講課的錄像、教材文本、Flash演示和收集到的其他素材集成在一起,制作出表現力豐富的多媒體課件[2]。然后對多媒體課件進行編碼制成流媒體格式的多媒體文件,再將課件存儲在流媒體服務器中,并把它集成到圖書館的網站中。
2.2.3 網絡電視
IPTV是傳統的電視媒體和新興的網絡媒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產物。它利用寬帶有線電視網的基礎設施,以家用電視機或電腦為主要終端電器,通過互聯網協議(IP協議)來傳送電視信號,提供包括電視節目在內的多種數字媒體服務。它的關鍵技術是流媒體技術,采用流式技術傳輸連續的音/視頻媒體[3]。
2.2.4 電視直轉播
為了使學生能了解更多的實時信息,并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在校園網上傳播電視節目。利用電視卡接收電視信號,輸出到視頻采集卡,經過采集、編碼,上傳到流媒體服務器后,再集成到網站里,就可以在網上實時轉播。
2.2.5 視頻會議
圖書館之間經常會有學術或者合作項目上的交流,利用視頻會議系統會極大地提高辦會效率。視頻會議系統和基于硬件的傳統會議系統比較,具有成本低、方便靈活的優勢。目前這個還處于研究階段,很少有圖書館嘗試。
3 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流媒體服務現狀調查
3.1 視頻點播服務
在這次調查中,有12.8%的被訪者對視頻點播非常了解,有40.3%的被訪者對視頻點播了解一般,46.9%的被訪者對視頻點播還不了解。在本次調查中,有80%的被訪的圖書館都已經提供了視頻點播的服務,還有20%的圖書館正在開始或者是已經開始著手處理。所以從以上可以看來,作為提供流媒體視頻點播服務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對視頻點播了解不透徹甚至有的不了解的人比例還相對高一些,那么圖書館不僅要在讀者的宣傳和培訓多下功夫,在工作人員培訓,提高工作人員日常的專業知識技術方面有待加強,如果不這樣,就不能給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通過對高校的分類調查得出。
3.2 電視直轉播服務
對電視直轉播“非常了解”和“一般”的被訪者一共占到79.3%,相對視頻點播來說,電視直轉播被圖書館工作了解的程度要高,很多館員在調查時曾向我們反映時,他們經常在互聯網上運用這項服務觀看節目或者比賽等。其余15.8%的被訪者不了解電視直轉播,由于一些年齡稍長或者不經常上網的工作人員。關于應用圖書館服務方面,有85%的高校圖書館利用了電視直轉播,15%的圖書館正在建設。沒有圖書館選擇不愿意利用。
3.3 遠程教育服務
50%的被訪高校已經開展遠程教育的服務,比如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藥科大學已經開展遠程教育服務,那些正在建設中的并不意味著沒有開展,只是架子有了但是內容還在努力建設中。
3.4 關于特色服務
3.4.1 關于收視指南
據調查,幾乎所被調查的圖書館都沒有提供流媒體視音頻資源的收視指南。在調查的過程中,好多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收視指南的概念有點理解偏差。他們單純地以為就是圖書館各類資源的一個列表,看來好多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收視指南還不太了解。收視指南是圖書館流媒體視音頻資源向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的窗口,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國內圖書館的流媒體視音頻資源的收視指南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深圳圖書館的視頻資源的收視向導。它除了對館內的資源進行分類外,還分為新片速遞、精品推薦、排行榜3個大部分。其中排行榜主要又有3個部分組成:月排行、年排行和總排行組成。根據視音頻資源的點擊量對進行排序,這樣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觀眾的喜愛程度,同時也為一些新讀者提供方便。所以一個好的收視指南對圖書館的流媒體信息服務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收視指南的出現必須依靠有豐富的視音頻資源作保障,如果一個高校圖書館本身館藏的視音頻資源就很有限,那收視指南也沒有太多的意義。
3.4.2 關于自主上傳視頻
在被訪的8所高校圖書館現在還不提供讀者自主上傳視頻的服務。但是本文又針對如果讀者對上傳視頻感興趣,是否愿意開展進行了問卷調查。
有82.9%的被訪圖書館愿意提供視頻上傳的服務,有14.2%的被訪圖書館態度中立,還有2.9%的圖書館不愿意提供此項服務。我們特地做了現場的調查,有的高校圖書館認為:提供讀者感興趣的視頻上傳服務,體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同時擴大了流媒體信息服務的手段,吸引了更多的讀者。有些圖書館態度一般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好多服務還沒有建設完善,還沒有能力進行此項服務的建設。但在將來條件允許了以后還是很樂意開展的。其余不愿意的圖書館認為開展這項服務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技術,本身沒法提供此項服務。
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流媒體信息服務的開展,收視指南的作用會被越來越多的館員和圖書館所接受和認同的。
3.5 流媒體的認知度
數據表明,被訪者中對流媒體了解和一般的比例分別占15%和64.7%,有20.3%的被訪者對流媒體不了解。可以看出,館員對流媒體的認知還處于初級階段,對流媒體了解的程度不高。對此我們對館員的專業所進行了現場調查,結果發現,他們好多人本科或碩士所學的專業大致不一,比如有法律系的,有外語系,有農學的等等,圖書情報專業和電視技術專業的相對比較少一點,所以這樣的調查結果還是比較正常的。
30.9%的讀者對流媒體很了解,25.4%的讀者正在了解流媒體,43.6%的被訪者對流媒體不知道。由此可以看出盡管現在一些小短片或者自制DV流行于網絡,但是讀者對流媒體的認知度還是比較低。我們在調查的過程中多次遇到被訪者要回卷子修改這一項問題的情況,好多人他們天天觀看流媒體但是由于沒有經過適當的宣傳和培訓,對流媒體這項新的技術不了解,甚至會出現天天觀看網上視頻的讀者竟然不知道這就是流媒體資源,當我們告訴他之后才恍然大悟。在了解或正在了解的被訪者當中,有17.6%的人經常使用流媒體軟件,26%的人使用頻率一般,12.8%的人很少使用流媒體軟件觀看流媒體。
3.6 南京部分高校的流媒體信息服務滿意度調查
3.7 問題總結
通過對南京地區的8所211高校圖書館讀者和工作人員的調查,我們發現主要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3.7.1 人的方面
(1)讀者和館員對流媒體及其相關信息服務的認知度低;
(2)圖書館館員素質參差不齊,整體性差;
(3)交流互動性差。
3.7.2 服務方面
(1)滿意度低
就調查的8所高校的讀者對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的滿意度還是都比較偏低的。流媒體信息服務的主要對象是高校大學生,技術只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用戶,所以圖書館在提供流媒體信息服務的時候一定要以用戶中心,以人為本,根據自身的實際的條件合理利用流媒體技術和相關的服務,在完善技術的同事,服務要不斷的人性化,內容要不斷地更新。總之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讀者,為讀者提供完善的服務為出發點。
(2)服務的類型及相關信息服務的利用度還不夠高
目前高校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的成熟度還不夠,大都處于嘗試階段,并且服務手段單一,技術不成熟,服務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再加上讀者普及應用的程度也不高。據調查現在南京的8所高校圖書館基本上能提供相對基礎的流媒體信息服務的項目,但是一些技術強的項目和關于個性化服務項目還沒有開展,服務的手段相對的單一,枯燥。這可能是由于高校圖書館館員關于流媒體這方面的技術還不能達到所要求的境界,或者是高校圖書館還沒有足夠的經費做下一步的投資等原因。在以后發展道路上,高校圖書館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加入到圖書館的大家庭中,只有通過不斷地引進新的技術,開展新的流媒體信息服務項目這樣才能保持服務的先進性,保持在同等圖書館中的信息服務的競爭力。
(3)個性化服務需求高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讀者對自主上傳視頻,推薦購買等一些個性化的服務還是非常感興趣的,很多讀者明確地表明了如果圖書館提供這些個性化的服務他們愿意參與,很多館員也表示如果讀者愿意參與這些服務,他們愿意提供這些服務。由此可見圖書館流媒體個性化服務是以后流媒體信息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
3.7.3 資源類型少和更新速度慢
據調查現在大部分學校的流媒體資源庫中的資源更新速度比較慢,不能及時地滿足讀者和用戶的需求,資源的類型也相對的比較少一些。為了更好地服務讀者,館員和圖書館管理者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建設。
4 高校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模式構建
4.1 資源建設模式
隨著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的資源由傳統紙制書籍和期刊向數字化資源,大量的多媒體資源轉變。圖書館資源的來源渠道越來越多。韓鳳華認為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數字大致有3個方面:傳統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光盤等電子出版物的收藏和網上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4]。如今流媒體技術引進了圖書館中來,拓展了圖書館資源的類型。高校圖書館的流媒體資源主要用過外購,自制,館藏多媒體資源的流化,用戶的參與以及網絡資源的分享等途徑組成。
4.1.1 外購
以前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外購主要包括紙質書籍報刊的外購和外購的商業數據庫。這類資源是傳統圖書館的資源的主要來源。但是在網絡環境下,多媒體資源以及流媒體資源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可以向一些音像出版社購買一些必要的資源。圖書館可以根據讀者的要求,對這些購買的資源進行流化處理。這樣可以體現了“以讀者需求為驅動”的服務理念。
4.1.2 館藏多媒體資源的流化
高校圖書館都有一些多媒體資源,對這些原先的具有保存價值或具有本館特色的資源進行流媒體化。然后提供視頻點播服務。同樣這些資源的流媒體化也要有特色有目的性的系統地進行。最重要的是這些資源要迎合讀者的個性化信息需求。
4.1.3 網絡資源的分享
現在有好多流媒體資源觀看網站。這些網站上的資源類型很多,館員和讀者可以對這些流媒體資源進行搜尋、篩選和組織,上傳。滿足讀者的特定的信息需求。
4.1.4 用戶參與資源建設
現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理念強調要以人為本,圖書館應該注重用戶對資源的參與建設。
用戶提供資源的途徑還是比較多的。用戶可以自制一些視頻資源可以上傳到流媒體資源庫,其次用戶可以通過對網絡資源的搜尋,篩選和組織,分享到大量的流媒體資源。由于信息服務的開放性可能帶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包括一些垃圾信息,觸及版權問題等,所以圖書館館員應該對這些資源進行審核過濾,保證圖書館流媒體資源的有序,合理和健康。
4.2 個性化模式
隨著館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技術,流技術,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流媒體信息服務的項目也在不斷地擴大,從最基本的視頻點播,電視直轉播,到遠程教育,再到電視會議等,同時流媒體服務業要更加地突出個性化服務,根據讀者的請求和定制完成適合用戶需要的服務以及資源。個性化服務主要包括允許用戶自主上傳自制或喜歡的流媒體資源;開展收視指南服務或者建立“My Video”的用戶系統,包括:我的資源列表、我喜愛的資源、我所觀看過的資源、我的留言簿等建立一個用戶模型,用來進行用戶信息行為的挖掘,用戶信息資源需求分析。圖書館工作人員可以根據這些分析的結果。
4.3 高校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模式
通過對高校讀者和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調研,廣大讀者和館員對流媒體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還是整體上持肯定態度的,他們對流媒體信息服務在圖書館中的應用還是很渴望,很熱情的,然而調查數據反映了現在高校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的一些問題:
流媒體信息服務時信息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建立在因特網的環境下。該模式有5個因素組成,分別是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下的人,資源,服務,以及相關的培訓和審核運行機制,技術把這四個因素緊緊的聯系在一起。這是由于這些技術如流技術,計算技術和網絡技術才加快了圖書館利用流媒體的步伐。這樣圖書館的讀者,館員,資源和服務這樣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模式環境中的人包括讀者和館員,他們既包括本校圖書館的用戶和館員,還包括通過因特網聯機的外校的讀者。他們之間可以相互溝通交流,就在流媒體信息服務中出現的問題,關于資源建設方便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這樣讀者既可以更好地利用服務,館員又可以提高服務的滿意度。用戶和讀者之間的交流反饋更加及時快捷、緊密和便利,交流探討的內容也更加的廣泛和深入,形成一個虛擬的交流社區。通過在線FAQ和QQ以及在線視頻對話與讀者進行及時地溝通,在以往的圖書館中,館員和讀者基本上都是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性和及時性不強。通過及時的交流館員可以對圖書館流媒體信息服務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資源建設中出現的滯后得到很好的了解,雙方可就改進某些服務的細節進行交流和探討。通過在線的交流,不僅能與本館的讀者的進行交流,還可以與外網的讀者進行交流,交流的對象更加的廣泛,這樣交流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反饋的角度也越來越廣,發現的毛病也就相應的多起來。總之在進行流媒體信息服務的過程中,讀者和館員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交流的內容可以包括:
業務操作指導及問題解答、用戶建議的提出與反饋,資源的發布,更新與反饋,還有一些學術的交流。這樣讀者和館員不再是被管理和管理的關系,雙方平等互利。這樣的交流也體現了信息服務信道的多渠道和反饋機制的及時性,信息交流中的信息歸宿群體化的特點[5]。資源和服務必須相輔相成,流媒體信息服務必須以資源為中心,就算圖書館服務技術手段再怎么好,沒有豐富的資源做基礎,那這種服務是不成功的。相反好的流媒體資源應該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經過整合重組,服務讀者。在此圖中,也設有了審核,培訓機制,由于信息網絡化,開放化,為了保證信息資源的安全性,所以要建立審核機制。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圖書館流媒體資源建設。由于流媒體信息服務注重用戶參與,參與程度越高越優秀,但是由于圖書館工作人員和讀者對流媒體及其服務的認知和應用程度還不高,讀者的信息資源素質還不好,所以建立這樣的體系可以更好地普及利用開展服務,教會人們應該持有怎么樣的態度。
5 結 論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普及為流媒體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動力,流媒體技術正變得日益流行。在不久的將來,流媒體將會成為網絡信息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在遠程教育、多媒體新聞發布、在線直播、音視頻點播、實時視頻會議等互聯網信息服務領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流媒體技術的應用將給網絡信息交流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高校圖書館應該抓住機遇,以讀者為中心,注重讀者的參與建設,交流互動,注重人性化,個性化服務,各個服務細節環環相扣,這樣才能算是一個比較好的流媒體信息服務。服務質量上去了,讀者的滿意度也就提升了。
參考文獻
[1]田陽.流媒體技術及其在圖書館中的應用[J].圖書館,2008,(1):90-91.
[2]周仲文.遠程教育中的流媒體技術應用[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7,(1):61-63.
[3]寧益剛,楊超.網絡電視:展現一個新奇的世界[J].中國有線電視,2001,(12):93-94.
[4]韓鳳華.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7):3.
[5]王丹.基于web2.0的信息服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