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1-06-23
基金項目:本文是三峽大學圖書館科研基金“對淺閱讀現象的實證研究”(編號:ctguLib2010-15)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對深、淺閱讀圖書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圖書的深、淺閱讀數量基本呈正態分布,不同類別圖書的深、淺閱讀量有顯著性差異,圖書深、淺閱讀量和館藏量呈正相關關系,高閱讀量圖書類別為語言類、文學類、工業技術類。加強圖書深、淺閱讀的分析及監控對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深閱讀;淺閱讀;圖書;統計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31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8-0126-04
Empirical Research on“Books deep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of Library in University
Hu Zhaoqin
(Library,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0,China)
〔Abstract〕Carrying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books“deep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both reading assumes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basically and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category books ha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number of both deep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brary collection.Large quantities of reading books category are language class,literature class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class.Strengthening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of“Books deep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Key words〕shallow reading;deep reading;book;statistical analysis
傳統觀念認為,圖書一般都是深閱讀,“對圖書心懷敬畏、細細品讀”[1]一直是人們頭腦中圖書深閱讀的影像。而淺閱讀是指閱讀節奏快、不需要思考而采取的跳躍式的閱讀方法,主要是指網絡閱讀和數字閱讀[2]。
作為一個大學圖書館工作者,筆者對圖書的閱讀形式也產生了興趣與疑問:圖書作為一種傳統閱讀,深閱讀是存在的,是否也存在淺閱讀現象?答案是肯定的,圖書館每天有大量讀者瀏覽、翻閱、走馬觀花的圖書,這其實就是圖書淺閱讀。圖書深閱讀及深入思考是文化傳承、知識積累的強力支撐,深閱讀能豐富人的心靈,健全人的精神家園[3]。浮淺的閱讀給人帶來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的收獲,對人類特別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長、精神發育乃至價值觀產生重大不良影響[4]。大學圖書館的圖書經過專業人員精挑細選,且承載著傳遞知識、升華靈魂的使命,理當擔負起圖書深閱讀的重任,不可流于淺閱讀。
讀者每天在圖書館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太可能在1到幾小時之內把1本書細細精讀,如果要細讀深讀就必須辦理借出手續并在較長的時間之內(一般為1個月)完成。因而,被借出的圖書恰恰是被精讀深讀的圖書,如果讀者瀏覽翻閱后不借出,則說明此書不值得借出,而這種瀏覽翻閱也就是圖書的淺閱讀。因而深閱讀圖書是辦理借閱手續后的圖書,淺閱讀圖書是在館內翻閱等形式的圖書。目前大量高校圖書館搬入新館后實行全開放的管理模式,取消代書板的使用,為防止亂架,要求讀者將閱覽過的圖書就地放置在書桌或書車上,不必歸入書架(因不使用代書板,讀者不知歸入何處),因而書桌和書車上有大量讀者瀏覽翻閱并未借出精讀的圖書,這些圖書每天由工作人員收集后分類上架。這也為獲取淺閱讀圖書數據取得了條件。
本文淺閱讀圖書數據以我館流通書庫閱覽室中每天讀者簡單翻閱后遺留在書桌和書車上的中文圖書作為對象進行統計,一共統計了30天的數據。而深閱讀圖書量以圖書館集成系統內借出數據為標準,為30天的借出量(我館借閱期限為30天)。
1 統計分析
1.1 總體分析
30天淺閱讀總冊數為48 289冊,平均每天約1 609冊,以每年開放335天計算,則1年總冊數為539 015冊,與圖書館流通書庫總量837 089冊(來自館內集成系統)相比,則年度淺閱讀圖書利用率為64.4%,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而深閱讀借出總量為49 620冊,1年借出總量為564 345冊(來自館內集成系統),年度深閱讀圖書利用率為67.4%。另外,讀者對各種類別的圖書深淺閱讀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淺閱讀量最大的圖書是文學類,占淺閱讀總量的22.42%,深閱讀量最大的是工業技術類,占深閱讀總量的25.73%。這兩類圖書分別是深淺閱讀中惟一過萬冊的類別。
1.2 深、淺閱讀圖書數量分布及相似性分析
利用SPSS軟件對深、淺閱讀圖書量進行統計并通過直方圖(圖略)顯示,各類圖書的量基本符合正態分布,即大多數類別圖書的深淺閱讀量在一定范圍(2 000冊)之內,量很大或很小的類別是少數。同時執行DISTANCE過程得知(表略),各類別圖書深、淺閱讀量差別很大,并不相似。說明不同類別圖書之間的深淺閱讀量是有顯著差異的。
1.3 各類圖書深、淺閱讀利用分析
用各類深、淺閱讀的圖書數量與館藏量相比,得到各類圖書的深、淺閱讀利用率。淺閱讀率最高的是軍事類圖書,其次為歷史地理類圖書,語言類和文學類圖書淺閱讀率相當,淺閱讀率超過10%的類別均為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的圖書淺閱讀率總體低于社會科學類圖書。深閱讀率最高的是哲學類圖書,這反映出了一個較好的現象,大學生對哲學類圖書的深入閱讀可以凈化自己的心靈,從而達到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生命價值的重新實現。深閱讀率較高的類別也集中在社會科學類,沒有超過10%的深閱讀率類別。
1.3.1 深、淺閱讀量和館藏量相關性分析
將深、淺閱讀量與館藏量作為變量分別進行相關分析,執行SPSS相關分析的BIVARIATE過程,結果如下。
深閱讀量Pearson相關系數的顯著性Sig.為0.000,小于0.01,說明深閱讀量與館藏量的相關性是高度顯著的,相關系數為0.965,表明深閱讀量與館藏數量呈正相關性。即館藏量越多,則該類圖書深閱讀量越大。淺閱讀量與館藏量關系(表略)與之相似。雖然總體上各類圖書深、淺閱讀量與館藏量呈正相關性,但類別之間相比并不一定是正相關關系,如I類和T類相比,T類館藏量比I類多,但淺閱讀量卻比I類少,說明I類圖書的淺閱讀量是相當突出的。
1.3.2 深、淺閱讀圖書數量自身差異分析
將深、淺閱讀量作為變量輸入到SPSS中,執行Paired-sample T Test(配對樣本T檢驗)命令,結果如下。
其相關系數為0.878,對應的顯著性水平Sig.為0.000,小于0.01,即認為深淺閱讀的相關性非常顯著,也就是說,淺閱讀量大,深閱讀量也大,反過來也是。其顯著性水平Sig.為0.857,遠大于0.05,即認為深閱讀與淺閱讀在數量上沒有顯著的差別。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可以這樣理解,讀者在館內瀏覽了一定量的圖書,也借出了相當量的圖書,也就是說,讀者在圖書館里瀏覽了很多圖書,但最后卻只有50%左右借出進行深讀,還有50%不值得深讀所以就翻閱了事。因而,提升館內圖書的質量迫在眉睫。
1.3.3 社會科學類與自然科學類圖書深、淺閱讀率差別分析
若將圖書中A類至K類歸為社會科學類圖書,將N類至Z類歸為自然科學類圖書,則淺閱讀圖書社會科學類共35 092冊,約占淺閱讀量的72.67%,自然科學類共13 197冊,約占27.33%。深閱讀圖書社會科學類共30 415冊,約占深閱讀量的61.30%,自然科學類共19 205冊,約占38.70%。雖然我校讀者以理工科學生為主,但讀者的深、淺閱讀圖書類別均以社會科學類圖書為主。
將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圖書的深淺閱讀利用率分別分組,執行Independent-Sample T Test過程,兩大類圖書淺閱讀率的統計結果顯示,F檢驗和T檢驗Sig.分別為0.001和0.004,小于0.01,在統計學上有極顯著差異,說明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圖書在淺閱讀利用率上有顯著性不同,即社會科學類圖書淺閱讀率明顯高于自然科學類圖書。而兩大類圖書的深閱讀率統計結果(表略)與之相似,從數據可以看出,社會科學類的圖書深閱讀率要顯著高于自然科學類。說明自然科學類的圖書有許多不符合讀者的專業需要,應加強調查,了解讀者需求。
1.4 高深、淺閱讀量類別圖書統計分析
深、淺閱讀量分別超過6 000、7 000冊的圖書類別有H、I、T 3個類別。進一步統計發現,深、淺閱讀量超過1 800冊的小類有3類,為英語讀物類、現代中國長中短篇小說類和計算機技術類,這些類別的圖書深、淺閱讀量均高,也說明讀者對此類書的需求量大。但明顯的是,小說類圖書淺閱讀量大于深閱讀量,也就是說,讀者翻閱的小說中只有小部分被借出深讀。小說類的圖書借出深讀的基本是名家名篇經典著作,如張愛玲、巴金、林語堂、丁玲、池莉等的作品,所以對小說類的圖書要重點采購精品。對這些類的圖書還可作進一步跟蹤分析,因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2 討 論
(1)圖書淺閱讀與通常的淺閱讀是有區別的。通常的淺閱讀是指網絡閱讀,而圖書淺閱讀的內容是語言文字,必須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但其思考的時間短、不深入,無法達到深入閱讀帶來的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反映的主要是圖書對讀者沒有價值和吸引力。
(2)本館借還集成系統中在冊讀者37 000千人左右,但每月只有5萬冊左右的借閱量,而按人均最低可借圖書6冊計算,可借出圖書在20萬冊左右,所以讀者還有大量可借出深閱讀權限。并不是借閱權限少導致的圖書淺閱讀,而是圖書的價值讓讀者翻閱即可,不必借出深讀。在如今圖書消費進入速食年代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絕不能摒棄經典,而以縮寫本、圖文本代替,殊不知在這些書籍中,閱讀的養分已所剩無幾[5]。
(3)對淺閱讀率過高的圖書,應減少復本量,對深閱讀率高的圖書應增加復本量,不同價值的圖書其復本量應是不相同的,不可一刀切。在當前圖書經費有限的條件下,選中讀者真正需要的圖書,對于資源建設工作來說尤為重要。采購人員應結合經費情況和讀者需求,動態控制復本量的大小。例如,對社會科學類中的小說類圖書,雖然此類圖書需求比例較大,但總處于淺閱讀狀態的圖書,說明這些圖書不被認可,所以特別需要控制數量,對名家名著等總是處于深閱讀狀態的圖書應增加復本量。
(4)對于大學圖書館來說,圖書數量是有限的,購買的圖書必須達到較高的深閱讀率,才能充分發揮資金的效益。但是圖書中有一定的淺閱讀率是正常的,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內,如何達到一種平衡狀態,這也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
(5)新一代大學生喜歡圖像學習更勝于文字學習模式,圖書館應讓讀者快速利用館藏圖書,輔助讀者進行研究和學習[6],應加強類似于情報分析、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等服務,使讀者善于利用圖書館藏書,這就達到了對圖書的深閱讀。
(6)所獲數據證實,圖書館的圖書已形成深閱讀、淺閱讀、零閱讀3種形式,圖書館應對圖書的利用進一步細化并作為一項常規工作常年進行分析,從各種閱讀利用率的計算來重新設計圖書采購的方式與經費比例,以科學指導圖書的購置及讀者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德暢.淺談大學生的深閱讀與淺閱讀[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0,(2):102-105.
[2]藍亭.淺閱讀與深閱讀:讀還是不讀[J].圖書館建設,2008,(4):83-86.
[3]孫長虹.應對讀者的“淺閱讀” 圖書館需要“深服務”[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6):14-16,30.
[4]孫凌云.高校學生讀者的淺閱讀傾向及圖書館對策[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3):85-88.
[5]董一凡.為“淺閱讀”與“功利性閱讀”再辯[J].圖書館建設,2010,(2):94-96,100.
[6]張亞軍.“深閱讀”與“淺閱讀”[J].貴圖學刊,2010,(3):4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