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1-06-28
〔摘要〕目前,我國古籍圖書除個人私藏外,多公藏于各種類型的圖書館中。因此,圖書館自然承擔起了我國古籍收藏、保護和利用的重要職責。本文就結合我國現階段古籍圖書保護與利用的現狀,從對古籍圖書保護、利用的必要性入手,深入剖析現階段在古籍的保護和利用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欠缺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阻力,并結合作者自身的工作實際,系統闡述作者在怎樣更好地保護、利用古籍圖書方面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圖書館;古籍;保護;利用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38
〔中圖分類號〕G25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8-0151-03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in the Library
Wang Xiaojiang
(The National Library,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At present,our country ancient books in addition to personal possession,more public collection in all types of libraries.Therefore,the library naturally assume a Chinese rare books collection,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from,by necessity,in-depth analysis of current stage in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ome aspects of the short and in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 encountered some resistance,and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work practice,system the author on how to better protect,use some of the insights of ancient books.
〔Key words〕library;ancient books;protection;utilization
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卷帙浩繁的文獻典籍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更是維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脈,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古籍文獻的保護與開發就是一項傳承歷史、開拓未來的光榮使命,如何做好這一光榮而又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是歷代文獻保護者的重大課題。古籍記錄了人類文明史實,為后世的知識發展和傳播奠定了基礎。翻開中國數千年典籍傳承的歷史篇章,在感嘆我國歷史上的藏書之豐富時,也痛惜歷代古籍蒙受的種種傷害。古籍文獻屬于不可再生之文化資源,其壽命只會流年遞減,為此我們必須在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這一對矛盾中權衡利弊,既要有效地保護古籍的絕對安全,使之永久流傳,又要讓其珍貴的學術價值為學界所用,為大眾所享。
由于古籍的自然老化、損毀具有速度緩慢、不易察覺的特點,因而往往不太引起人們的警覺和重視,只有到了危害非常嚴重的狀態才會有所覺察并引起重視。一旦古籍破損從量變發展到質變時,要使其恢復到原有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對古籍產生損害和影響有多種因素,每每見到古籍被損壞而無能為力,總會讓我們痛心不已。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延緩書籍的自然老化,延長其保存的壽命,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不斷努力、共同探討的重要課題。
1 圖書館古籍圖書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據圖書館、博物館和其他文獻收藏單位的不完全統計,我國所藏古籍數量在2 700萬冊以上,還有不計其數的古籍,國家還沒有實現統一普查登記在冊,大概數量在3 500~4 000萬冊以上,它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但是卻有相當大一部分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由于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故而古籍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2005年12月,國務院特別下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特別強調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在其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總體目標諸多方面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承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作為國家圖書館的一名古籍工作者,更感到責任重大、刻不容緩,我們需要配合落實國家制定的各項保護政策,要深知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吸取他人的先進經驗,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利用科學的研究體系從事古籍保護事業。筆者根據多年古籍整理工作的經驗,就我國現階段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的狀況加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1 我國現階段圖書館古籍圖書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阻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古籍文獻保護與修復的諸多問題日益凸現出來,主要表現在:
(1)保護古籍的意識與責任感不強。經費拮據雖然是制約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不重視古籍實體保護是古籍保護難以切實推進的癥結。特別是對古籍保護具有資源配置的權利部門缺乏保護古籍的意識,責任感不強。一些并非不具備經濟實力的古籍收藏單位也缺乏基本保護設施,裸露著的古籍處在惡劣的保存環境中。(2)古籍保護知識薄弱。主要表現在對古籍實體保護、書庫溫濕度控制、本行業古籍保護標準、蟲霉防治以及光危害等問題認識不到位或存在誤區。(3)最基本的古籍保護不能滿足。中國古代典籍文獻作為歷代文化的重要載體,能夠流傳至今,足以證明古人保存技術的可靠性,許多寶貴經驗仍值得借鑒。通常來說,談到古籍保護,不外乎有3種情況:一是給裸露的古籍量身定做函套,不但隔離光線,防止塵埃污染,還保護古籍因碰撞、摩擦造成的損壞;二是改造典藏環境,達到適宜古籍存放的恒溫、恒濕環境以延長其壽命;三是利用縮微或數字化技術替代藏品流通,對古籍進行再生性保護。目前,絕大部分圖書館還達不到這個要求,有相當一部分文獻長期堆放在條件簡陋的庫房里,灰塵遍布,蟲蛀鼠啃,致使有的古籍千瘡百孔,支離破碎,有的甚至損毀到無法拿起來的程度。古籍收藏單位有關古籍保護的很多管理工作,如書庫環境調控、各項指標的記錄與檢查、殺蟲消毒、安防消防與修復管理等,都亟需規范化和制度化。基于目前我國古籍文獻散佚、殘缺嚴重的局面和現狀,對古籍的典藏和保護刻不容緩。(4)人為因素對古籍的損害。首先,在古籍流通中讀者缺乏古籍保護意識,把古籍圖書和普通書籍一視同仁,甚有少數讀者惡意損壞古籍。其次,讀者缺乏古籍保護的常識,隨意折疊古籍圖書的紙張、亂涂亂畫的行為屢見不鮮,這也是導致圖書館嚴格控制古籍流通的主要原因。
在存在諸多問題的同時,我國現階段古籍文獻保護工作的開展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首先是對古籍的保護意識淡泊。很多古籍收藏單位只重視“典藏”與“利用”,而忽略了古籍應有的保護,古籍修復沒有具體實施方案。因條件和技術的欠缺,使之僅能做一些日常的基本維護,缺乏對古籍文獻安全保護與修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其次,古籍文獻的典藏、利用與古籍保護的矛盾突出。每個古籍收藏單位都有其特色的“鎮館之寶”,但就保護與利用方面來看就顯得力不從心。我國許多圖書館在古籍保護方面基本是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修復人員相對短缺,古籍的修復任務量極大,比例嚴重失調。
再次,在國家沒有實施統一保護計劃的情況下,古籍收藏單位均各自為政,因經費問題力不從心無暇顧及。古籍保護工作需要各單位、各部門的緊密配合,及時進行經驗的交流和上級部門的政策協調,在這一點上,我們做的還很不夠。
古籍文獻保護的種種不利因素,警示我們此項工作事關重大,亟待改變和完善,需要建立、健全各項相關法律、法規和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填補目前工作中的空白。要立足于現狀,抓住關鍵,重點解決,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做事,將其“硬件環境”和“軟件管理”,真正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保護”不能只在口頭上。
1.2 古籍圖書保護問題的解決方法
當前的古籍圖書保護工作應該以國務院《文化保護法實施條例》中所提到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為指導,具體來說,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從政策層面加強監督和引導,以法律、法規為保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由于館舍、經費、技術等原因,我國目前古籍文獻保護工作還很傳統。要向科學型、創新型轉化,此項工作尚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依據及有效的規章制度和行業標準制約、監控。因此,有關部門要依法規范古籍市場流通和經營行為。除此之外,各級部門還應著眼大局,對本地區古籍普查、修復、出版及數字化等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
(2)利用媒體廣泛宣傳,加強對古籍保護的宣傳教育,培養全民的古籍保護意識。一方面,政府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加大古籍保護的宣傳力度,普及保護知識,展示保護成果,培養公眾的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古籍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各級各類圖書館要積極開拓文化教育功能,通過講座、展覽、培訓、研討等形式,宣傳古籍保護知識,促進古籍利用和文化傳播。
(3)加強各古籍保護相關單位的合作和交流。各古籍收藏單位都有一定數量的珍貴古籍,如果這些古籍單位各自為政,缺乏配合,缺乏經驗交流和政策協調,短時間內則很難在人力、財力、設備上達到所需要求。全國以及海外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系統的古籍管理人員需加強交流與合作,是促進本行業發展的必要措施,開通交流渠道,建立合作網絡可以實現優勢互補,謀求共同發展。
(4)改善典藏環境,規范管理制度。古籍文獻作為一種特藏文獻,需要有不同于普通文獻的典藏環境,因此,從建筑設計到文獻收藏都要有細致的考慮。古籍文獻本身要避光、防塵、防蟲保存,最好用函套裝好置于不透光又有密封的樟木柜中,典藏環境要求恒溫恒濕。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制定一整套適合古籍文獻管理的規章制度,完善的相互制約管理體系,為古籍文獻的保護與利用奠定基礎。
(5)做好古籍的載體修復和再生性保護工作。保護有二種方式:第一載體修復保護,指不改變原件載體情況下,對古籍進行修補、加固及復原。第二再生性保護,指通過現代技術、數字化手段將古籍內容復制或轉移到其他載體替代流通,以達到對古籍長期保護與有效利用之目的。第一種保護方式要求技術水準很高,修復人員要了解古籍文化知識,文獻的年代、紙張、裝訂形式等,還要特別掌握嫻熟的手工修復技巧。再生性保護方面,應大力推進古籍的數字化保護進程。古籍善本經過數字化后,原件可以妥善入庫保存,基本不再提供閱覽和展示,這就有效保護了古籍原件。二者兼備是現階段保護古籍文獻最為可行的辦法。
2 圖書館古籍圖書利用工作的欠缺及解決方法
我們千方百計保護古籍,就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古籍。這里談談古籍利用中的一些欠缺與解決辦法。
2.1 古籍圖書利用工作中的欠缺
(1)未系統整理,資源不能共享。古籍文獻分布在全國各地圖書館、博物館、科研機構和私人書庫,難以進行系統整理,加上至今也沒有形成古籍整理研究經驗交流的平臺,古籍整理人員未能夠及時分享同行的經驗和成果。這一切,既增加了古籍開發的難度,也浪費了古籍資源。
(2)標準不一,檢索困難。古代典籍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加以古籍叢書編排體系各異,書目檢索又多用現代讀者較為陌生的四角號碼法,這些都給檢索利用造成了不便,而且,由于古籍叢書常把眾多類古籍編纂在一起,內容繁雜,其分類依據、著錄標準難以統一,且排架困難,機讀目錄復雜等,也造成了檢索的不便。
(3)資金匱乏,難以開發。我國圖書館屬事業單位,多靠國家撥款維持業務,而經費常常不足,使古籍的開發利用工作難以為繼。因為古籍資源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開發古籍文獻資源,需大量資金。古籍的修復和保藏,設備和開發系統的購置、安裝、維護,后臺技術人員和前臺操作人員的培訓,資源共享的費用,等等,無不需要巨大的開支。
2.2 提高古籍圖書開發利用的方法
基于以上情況,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古籍圖書的開發利用。
(1)改變傳統觀念,樹立“重藏不輕用”思想。因古籍來之不易,價值又高,且不便保存,各收藏單位都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限制讀者使用,使古籍本身蘊涵的文獻價值無以體現。如果這一“重藏輕用”思想蔓延下去,將影響后世,古籍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永遠成為空談。要從根本改變這一做法,就要樹立“重藏不輕用”思想,既要重視收藏,又要重視開發利用。我們不僅要宣傳古籍的文物價值和文獻價值,更要強調開發利用的重要性。
(2)做好古籍編目制工作。古籍利用與古籍書目工作分不開。要更好地利用古籍,就要有一部系統、完整的書目。作為古籍工作人員,我們首先要做好古籍編目工作,及時清查整理核對館藏古籍,編制一個完整的、能反映館藏古籍全貌的古籍書目,以快速查詢,有效開發。
(3)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和方法,加強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開發利用古籍資源。與傳統古籍相比,數字化古籍具有查閱簡便、檢索快捷、準確率高、輸出方便等優點。計算機的普及、網絡化服務在圖書館的應用和深入,解決了多年來珍貴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的矛盾,開辟了古籍保護的新渠道,方便并滿足了讀者的各種需求。因此,圖書館要認識到古籍文獻數字化和網絡化是未來提供古籍文獻服務的方向,是圖書館向數字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將成為古籍文獻保護、繼承、利用和普及的重要形式。
卷帙浩繁的中華古籍,既是承載文明的“中華書庫”,也是純象征意義上的“國之重器”,它揭示著我們的文明之源、民族精神之基,直到今天我們必須依舊要保護它的存在。古籍文獻的保護與利用,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任重而道遠。作為古籍圖書工作者,我們須配合落實國家各項保護政策,在工作中充分認識古籍保護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積極吸取先進經驗,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對待古籍保護和利用事業,開拓這兩個領域的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奚可楨.從建筑學角度探悉古籍保護方法[J].東南文化,2006,(2):94.
[2]雷欣,鄒瑾瑜,徐哲.中國古籍保護迫在眉睫[J].收藏,2006,(6):3-5.
[3]李景仁,周崇潤.中國國家圖書館文獻保護工作概述[J].圖書館,2005,(2):75-77.
[4]陳力.中國古籍數字化的現狀與展望[J].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