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當前在面臨信息環境、技術驅動和用戶信息需求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信息素養教育在概念內涵、開展模式和技術應用方面發生的重要變革,歸納當前信息素養教育的特點,并對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以期對我國圖書館用戶信息素養教育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圖書館;信息素養;用戶教育;變革
收稿日期:2011-03-21
作者簡介:李彥昭(1987-),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用戶研究與信息服務。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37
〔中圖分類號〕G25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6-0144-04
Refor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during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Li Yanzhao Chen Chaohui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changing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new technologies and users information needs,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as a great revolution on the concept,model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Then it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The findings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library;information literacy;user education;revolution
信息素養教育一直是圖書館用戶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以網絡為主體的新信息環境下,圖書館用戶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對信息素養的理解在不斷深入,新的研究理論和成果層出不窮,有關信息素養教育的實踐不斷開展,這些都對傳統的用戶信息素養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當前的信息素養教育正經歷一場由環境和技術等多因素驅動的變革。
1 信息素養教育變革的影響因素
1.1 信息環境的變化
當前,圖書館用戶信息環境正持續且快速地發生變化,數字化資源體系、數字化學術交流、數字化出版以及數字化學習、研究和教育環境正在逐步形成[1],這些都在改變用戶的信息行為和需求獲取方式。因此,在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時,圖書館必須關注信息環境發展變化及其對信息素養教育產生的影響。許多機構和組織都在積極探索信息環境因素,如E-learning、E-science、E-publishing等對用戶信息需求、信息行為、學習方式以及學術交流模式產生的影響,從而將信息素養教育融入用戶信息環境,嵌入用戶學習、科研過程,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切實提高用戶信息素養。
1.2 信息技術的驅動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前圖書館變革的變量參數,利用新的技術,圖書館正在建立24/7(每天24小時、每周7天)的服務。各種Web2.0技術、多媒體技術、ICT技術等得到迅速普及,如博客、在線會議、網絡研討、在線學習平臺等也開始廣泛應用于信息素養教育,這不僅改變了傳統信息素養教育的方式,而且可以獲取文本、圖像、視頻、音頻和數據等類型更加廣泛的知識內容,使得當前的信息素養教育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例如,世界出版巨頭Nature推出的用于用戶學習和教育的學科信息素養教育平臺——Scitable[2],該站點以遺傳學為對象建立起集學習、交流和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網絡平臺,將其稱之為“協作學習空間”,吸引的全球眾多學生、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參與。
1.3 用戶期望和信息需求不斷提高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進步,跨學科和深學科的學習和研究越來越普遍,用戶的信息需求越來越向專業化、個性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用戶對圖書館的期望也隨之改變。而在當前環境下,新的信息獲取渠道仍在不斷出現,但由于用戶自身信息素養的限制,數字環境下日益增長的信息資源與用戶所需資源獲取困難之間的悖論越來越明顯。顯然,傳統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用戶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因此,圖書館必須適時調整信息素養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順應和把握用戶信息需求發展趨勢,真正培養用戶所需的技能。
2 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變革
2.1 信息素養概念演變
信息素養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的Paul Zurkowskiis于1974年提出,是指“人們在工作中進行的信息資源利用的培訓,掌握各種信息工具以及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技能。[3]”目前被廣泛接受的是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對信息素養概念的定義,即“識別所需信息,并能有效地定位、評價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4]”該定義及隨后一系列內容的補充成為當前信息素養概念的“主流理解”。近年來隨著信息環境的變化和研究的深入,人們對信息素養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Dane W[5]認為信息素養的概念遠超出我們認為的信息分析、信息管理的范疇,對信息的檢索、評價和利用已經不是信息素養的全部內涵。他認為信息素養分為兩個方面,當前研究的信息素養概念屬于“技能——理性型”,信息素養還包括信息感知能力、信息聯想能力和信息領悟能力,強調信息素養對人內在世界的影響。而在JISC發布的《數字時代的學習素質》報告中將學術素質、信息素養以及ICT技能并稱為學習素質的三大要素[6]。
可以看出,信息素養概念自產生以來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將信息素養理解為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或圖書館技能,認為信息素養是利用這些技術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第二階段將信息素養理解為信息意識、信息檢索和信息管理能力,認為信息素養是各種技術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綜合體。第三個階段將信息素養作為數字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必備能力。認為信息素養并非一個靜止和有限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和不斷發展的概念,它除了包括各種能力外,還包括一定態度和價值觀,使得學習者在各個領域能夠有效發揮作用。
2.2 信息素養教育模式轉變
信息素養教育模式是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所采用的方式或遵循的特定流程,它是規范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途徑。當前,信息素養教育形式上的最大變化時是由面授教育向在線教育轉變,而且在線教育已成為國外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模式。在線信息素養教育主要包括在線課程教育和在線模塊教育兩種途徑。
在線課程教育是將學習資源和課程資源數字化、網絡化,免費提供給所需的用戶,用以提高學習者的知識技能和信息素養,它是實體課程教育的重要補充,使得信息素養教育的開展不受時空和學習者數量的限制。例如美國MIT的Open Course和日本的開放式課程聯盟JPOCW等都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供學習者免費使用。
在線模塊教育是指通過設計一定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型,將信息素養的內容分為幾個模塊,通過特定的情景設置來開展信息素養教育。這種模塊化教育并不涉及具體的教學資源,只對信息素養涉及的過程進行演示,使得學習者在體驗和實際操作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目前該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信息素養教育(TILT),它將信息素養教育分為概論、選擇、檢索、評價和本館導引5個模塊[7]。此外,Bruce提出的信息素養關系模型將信息素養具體細分為7個模塊,即信息素養培養的7個步驟,并對每個模塊和步驟進行了詳細描述[8]。而Big6模型則將解決信息問題的過程分成任務定義、檢索策略、信息定位與檢索、信息利用、信息整合和信息評價6個階段,每個階段都由2個步驟組成[9]。在線信息素養教育的開放性和模塊化設計為大規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奠定了基礎。
2.3 信息素養教育技術變革
當前信息素養教育變革的重要動因之一是新技術和新工具的應用,目前主要有Web2.0技術、社會網絡技術和開源軟件等。
Web2.0技術的本質是動態地參與信息創造的過程,其主要特點是渠道交流多元化和信息創造協作化,這種注重用戶參與和交互的特點為信息素養教育帶來新的契機。因而,許多圖書館嘗試將Web2.0技術應用于用戶信息素養教育中,并將其作為圖書館吸引新用戶的一種重要手段。Amanda C和Joan P[10]結合實例對Web2.0技術在信息素養教育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包括吸引用戶、服務推廣、信息提供和技能培訓等方面,同時指出這些技術的應用對發展中國家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提升信息素養水平具有更大的意義。Lili Luo[11]將Web2.0工具在信息素養教育中的應用分為組織和管理課程相關資源,傳遞用戶信息內容,闡釋信息素養相關概念等3個不同的層次,研究認為這些工具對信息素養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社會網絡技術以Face book和Twitter兩個站點的應用最具代表性,目前Face book的用戶量已經到達4億人,而Twitter的用戶量也已超過1億人,而且這些用戶以中青年人群為主,是圖書館重要的用戶群體。社會網絡最大的特點是通過網絡鏈接建立起來的用戶關系網,由于關系的存在使得該網絡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因而用戶之間學習交流與合作將更加順暢。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中應用社會網絡技術將在用戶需求挖掘、學習興趣發現、討論組建、交流互動和經驗共享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0]。
隨著虛擬學習環境(VLE)的形成和模擬仿真方法的使用,利用各種VLE軟件構建有效的學習環境就成為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VLE最重要的特點是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嵌入資源和組建學習模塊,同時帶有許多學習工具使得課程學習更具交互性。例如開源軟件Moodle,它為用戶提供一個模塊化虛擬學習環境,學生、教師可以進行會談和交流,組織和管理課程相關的資源和活動。同時,Moodle還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功能,參加者通過經常性的聯系互相關心和理解,從而形成對整個群體的歸屬感以及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12]。
此外,在線研討(online seminars),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等學習方式也正在日益為人們所接受,成為信息素養教育的新形式。
3 信息素養教育變革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3.1 信息素養教育變革的特點
3.1.1 信息素養教育呈現層次性
目前,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實踐很多,有學校層、地區層和國家層等,各個層級的目標、內容和對象不盡相同,但又相互配合和補充,覆蓋了不同的用戶群體,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素養教育體系。許多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許多高校都制定詳細的信息素質教育計劃,英國制定了國家信息素質教育規劃,一些國際性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圖聯(IFLA)等也將信息素質教育列入其工作日程,推動各國信息素質教育的發展。
3.1.2 教育主體和領域多元化
在開展主體方面,信息素養教育涉及政府、圖書館、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教育出版機構、企業實體、信息生產和提供商、行業協會以及非政府組織等。其中政府在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和引導終身學習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他眾多機構的開展也便于機構間的相關借鑒和合作,使得信息素養教育范圍十分廣泛。除了學習和教育領域外,衛生與社會服務,商業與經濟發展、政府與公民權利也成為未來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關鍵領域[13]。
3.1.3 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
從內容上來講,重視信息檢索技巧和信息資源介紹是傳統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特點,而在當前,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已經十分廣泛,包括學習指導、工具使用、網絡導航、科研合作、在線研討和學術交流等都屬于信息素養教育的范疇。而在形式上,信息素養教育也越發多樣化,從課堂教學到網絡課程,從課件下載到在線培訓,從個性化教育到協作式學習,從專業門戶到網絡社區,各種形式的信息素養教育已經完全融入到人們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可以說不斷革新已經成為當前信息素養教育最為顯著的特征,也成為信息素養教育不斷發展的驅動力之一。
3.2 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趨勢
3.2.1 協作式教學,注重用戶交互
新信息環境下,各種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源的獲取越來越容易,而這種基于資源的教育和學習方式,使得教師、學生、科研人員、圖書館員以及一般用戶等不同角色的人相互交織,相互聯系在一起。與以往教與學相分離的情況不同,信息素養教育將更加注重教、學的交互和協作,通過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技術支持,用戶即可實現主動學習和協作學習。此外建立討論組、研究社群、學習社區等方式也便于加強用戶溝通和交流,共同提高信息素養。
3.2.2 構建網絡化信息素養教育服務平臺
隨著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和形式的不斷豐富,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和服務,構建一站式學習教育平臺成為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形式。通過依托一定網絡服務平臺將教學資源、機構資源(IR)、圖書館資源、網絡資源和用戶學習工具等進行集成,構建起集用戶學習、教育和科研功能于一體的新型信息環境。在該環境下,不同的用戶群體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對所需的資源和服務進行個性化定制,從而滿足個人信息需求,同時實現信息素養的提升。如圖1所示:
圖1 一站式信息素養教育服務平臺
3.2.3 與學科服務結合,向縱深方向發展
從縱向發展來看,信息素養教育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一般信息素養教育和專業信息素養教育。隨著信息素養教育的開展,用戶自身素質將不斷提高,用戶將向更加專深的學習和研究領域發展,因而信息需求也將更加專業和深入。可以預見,專業信息素養教育將成為未來用戶教育的重要內容,信息素養教育也將呈現向學科縱深發展的態勢。因而,與現有的學科化服務相融合,針對不同學科用戶進行深層次學科信息素養教育和學科知識服務將成為未來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
4 結 語
隨著信息環境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信息素養教育將會呈現新的內容和形式,信息素養教育變革勢在必行。但是作為用戶教育的基本內容,圖書館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不會改變。相反,圖書館應該致力于新的教育、學習和科研環境的構建,進一步加強用戶教育的基本職能。目前,我國關于用戶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開展和信息檢索課的設置上,因此,關注當前信息素養教育的變革和發展趨勢顯得更為重要,圖書館只有不斷革新用戶教育內容,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實現信息素養教育的突破創新。
參考文獻
[1]張曉林.面向“十二五”:走向數字知識服務.2010-12-20.
[2]Nature. Scitable[EB].http://www.nature.com/scitable,2010-12-20.
[3]Behrens S.J.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1994,55(4):309-310.
[4]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EB].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cfm,2010-11-25.
[5]Dane W.Revisio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Meaning[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6,32(4):396-402.
[6]JISC.Thriving in the 21st century:Learning Literacy for the Digital Age[EB].http://www.jisc.ac.uk/media/documents/projects/llidareportjune2009.pdf,2010-09-30.
[7]TILT[EB].http://tilt.1ib.utsystem.edu,2010-11-25.
[8]Ralph C.Confirming the relational mod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Library Review,2005,(37):19-24.
[9]Big6[EB].http://www.big6.com,2010-12-10.
[10]Amanda C,Joan P.Social networking and Web2.0 in information literacy[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Library Review,2010,(42):137-142.
[11]Lili L.Web 2.0 Integration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An Overview[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9,36(1):32-40.
[12]Moodle[EB].http://en.wikipedia.org/wiki/Moodle,2010-11-25.
[13]束漫.Library 2.0的實踐領域:信息素養教育和終身學習[J].圖書情報工作,2010,(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