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4年“金智”工程實施以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演進可以分為4個階段: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探索階段(1994-2001年)、逐步發展階段(2002-2005年)、繁榮發展階段(2006-2009年)、深入發展階段(2010年-現在)。本文總結了各個階段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教育;信息資源;信息法規政策
收稿日期:2011-04-02
基金項目:安徽大學211三期子項目(校政[2008]42號)、安徽大學學術創新團隊項目(SKTD010B)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汪傳雷(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化與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政務,發表論文70余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01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6-0003-06
Research on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Evolu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Wang Chuanlei Liu Xinyan Wang Ruzheng
(1.Business School,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2.Management School,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Since 1994,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Golden Wisdom”project,the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evolu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the exploratory phase(1994-2001),progressive development phase(2002-2005),prosperities development phase(2006-2009),in-depth development phase(2010-presen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at all phases,analyzed the problems with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educa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信息法規是指對信息活動中的重要問題進行調控的法律措施,這些措施涉及信息系統、處理信息的組織和對信息負有責任的個人等[1]。信息政策是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根據需要制定的有關發展或管理信息事業的方針、原則和辦法[2]。教育信息法規政策包括國務院、教育部以及相關部門制定的各種基本原則、方針、規章制度和法令等。一個國家教育信息法規政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該國教育信息事業的成敗與興衰。自1993年國家實施“金字”工程后,1994年國家正式批復實施“金智”工程,以此拉開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序幕。隨后,國務院、教育部以及相關部門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法規政策,這些法規政策對教育信息工作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大大促進了教育信息事業的發展。因此,在回顧我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試圖將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建設劃分為4個階段,總結各個階段的成果,分析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完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對策建議。
1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演進歷程
作者于2011年3月12日通過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教育政策”和“信息政策”為主題詞,選擇1979-2010年作為時間區域,其中關于“教育政策”的文章有2 081篇;關于“信息政策”的文章有254篇;關于“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文章有1篇;而以“教育信息法規”、“教育信息政策”為檢索詞進行搜索時,相關文章卻是0篇。教育信息資源法規政策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1994年實施的“金智”工程是我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具有標志性的事件,故以此設定為我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起點,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網、教育部網、電子政務網以及著作、期刊等載體對教育信息資源相關法規政策進行多種形式的收集,共收集涉及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法規政策51部,并以時間線索進行梳理,確定某個重要法規政策發布時間作為劃分階段的標準,初步劃分為4個階段。
1.1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探索階段(1994-2001年) 我國自1993年開始實施一系列的“金字”工程,其中“金智”工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是1994年12月由國家計委正式批復實施的項目,由教育部負責管理,清華大學等高等學校承擔建設和運行的全國性學術計算機互聯網絡,是全國最大的公益性計算機互聯網絡。“金智”工程的實施為我國教育實現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共享、科學計算、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礎。1994年12月14日,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關于聘任“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管理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和顧問的通知》(教技[1994]62號),此項政策為“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的建設與管理提供了組織保障。1996年11月15日,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暫行管理辦法》(教技[1996]55號),此項政策進一步加強了對CERNET的管理。
1997年7月14日國家教委頒布《中小學校電化教育規程》(教電[1997]3號),此法規主要規定了中小學校電化教育的機構和職能、專職人員與學科教師、經費與設備、電教教材與資料、管理與領導等事項。此部法規促進了中小學電化教育工作,有效加強了對中小學電化教育的管理。
1999年1月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對我國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的基本原則、發展思路、組織管理、建設內容、發展目標進行了全面部署,并將“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作為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反映出黨和政府對現代遠程教育的重視和支持。
1999年4月8日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教育部令第3號)。此部法規規定了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任務、職責、指示產權歸屬、管理機構等。有效地保護了高等學校的知識產權,鼓勵了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發明創造和智力創作的積極性,發揮了高等學校的智力優勢,促進了科技成果產業化。
探索階段是國家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大膽構思及試驗階段,主要設立兩個重點項目——“金智”工程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實施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并圍繞這兩個工程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規政策,加強了對“金智”工程和“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管理,有力地保障此階段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相關項目的順利實施。
1.2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逐步發展階段(2002-2005年) 2002年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成員組成、工作機構設置及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會議紀要的通知》(教人函[2002]3號),此項政策加強了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了我國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2002年7月4日教育部辦公廳、國家計委辦公廳公布《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教技廳[2002]1號)。此項政策規定了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項目的機構與職責、組織實施、經費管理、檢查、驗收、評估、招投標細則,進一步規范了“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項目的實施。
2002年9月4日,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發布《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規劃(綱要)》。此綱要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及保障措施、經費預算。
2003年7月30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成立教育部“教育科研網格”項目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的通知》(教技廳函[2003]20號)。教育科研網格(ChinaGrid)項目是“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務體系“CERNET高速地區網和重點學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項目中的重要建設內容,依托CERNET建立可聚合與共享資源的公共服務平臺,它的建設對于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專家資源的全面共享,全面提高我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和高等學校教學科研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003年8月12日,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發布《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介紹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信息資源、重大應用、標準規范、人才培養、技術攻關、國際交流等內容。此后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又依次發布了《2003-2004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2004-2005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2005-2006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2006-2007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教育部連續多年發布教育信息化年度報告,對推動教育信息化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發展,為國家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做出一定貢獻。
2004年3月3日,國務院發布《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04]5號)。其中第七點提出:“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系統的應用水平。”
2005年4月20日,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發布《繼續做好“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示范網絡核心網CERNET2項目建設的通知》(教技司[2005]84號),主要內容包括項目簡介、核心節點名單及工作要求。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項目)是國家級的戰略項目,該項目由工信部、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8個部委聯合發起并經國務院批準于2003年啟動,主要目的是搭建下一代互聯網的試驗平臺,以IPv6為核心,此項目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的IPv6進入了實質性發展階段。
逐步發展階段是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建設的項目推進階段,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教育科研網格”項目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加強了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領導。同時,在原有的教育項目基礎上,完善了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如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項目、“教育科研網格”等項目,并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制定了長遠的規劃,如《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規劃(綱要)》、《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
1.3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繁榮發展階段(2006-2009年) 2006年10月16日,教育部辦公廳頒布《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通知》(教人廳[2006]7號)。教育信息化辦公室的成立適應構建學習型社會和教育現代化的需要,進一步加強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2007年1月25日,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發布《關于建設中國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二期)的通知》(教技司[2007]21號)。“中國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是教育部部在《面向21世紀振興行動計劃》“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中支持的資源建設項目,到2007年已建成18家大學數字博物館,其建設成果、組織形式、技術革新和社會效益得到專家高度評價,相關技術及標準走在了國內前列,為教學、科研和科普提供了豐富的數字化資源。
2007年1月28日,教育部發布《繼往開來創新發展為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做出新貢獻——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紀念中國電化教育發展70年座談會暨2007年全國電化教育館館長會上的講話》(教電館[2007]13號),總結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取得的成就及對后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期望。
2007年4月5日,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10月2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教育系統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準備工作的通知》(教辦廳函[2007]81號)。對教育系統施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提出了具體要求:充分認識制定實施《條例》的重大意義;切實加強對貫徹實施《條例》的組織領導;認真組織學習,有效開展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抓緊編制或修訂信息公開指南和公開目錄,認真落實和制定相關配套措施;盡快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工作機制及制度規范。該文件有效地明確了教育領域關于教育信息公開的若干問題。
2007年5月18日,國務院公布《批轉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07]14號)。其中第(七)款第三條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教育部機關政府信息公開實施辦法》,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教育部政府及相關部門信息的權利,充分發揮了教育部政府信息對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提高了教育工作的透明度,強化了對行政權力的運行監督,暢通了與人民群眾的溝通渠道,規范了教育部系統內部信息公開工作。
2008年8月20日,教育部和檔案局發布《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7號),此部法規規范了高等學校檔案信息資源工作,提高了檔案信息管理水平,有效地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
2008年12月29日,教育部黨組公布《教育部工作規則》(教黨[2008]32號)。其中第六章規定要推進政務公開,健全信息發布制度,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
2009年1月7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點》(教政法[2009]2號)。其中第15條規定:加強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全面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第40條規定:全面實施“陽光工程”,確保高校招生錄取公平公正。進一步加大信息公開力度,規范和細化信息公開內容,完善信息公開體系;第48條規定:加強教育服務與管理體系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全國教育系統信息化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2009年5月5日,為全面落實《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點》中有關教育電子政務建設工作的總體要求,教育部印發《2009年度教育電子政務建設實施要點》(教辦廳函[2009]31號),以指導本年度教育系統電子政務建設工作。
2009年11月11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工作的通知》(教辦廳函[2009]80號),決定在教育系統全面開展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工作。此部法規對進一步做好教育系統信息安全工作,提高教育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做出保障。
繁榮發展階段是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細化實施階段,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加強了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領導,具有里程碑意義!教育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進程,在完善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教育部自身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全面推廣教育信息系統,推進信息公開,提高了教育管理的透明度。
1.4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深入發展階段(2010年-現在) 2010年4月6日,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9號)。此部法規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高等學校信息的權利,促進了高等學校依法治校。
2010年7月29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第十九章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包括: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10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信息公開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15號)。此項政策推動了各地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等教育機構進行信息公開工作,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學校信息的權利,加強和改進了學校管理制度,促進中小學校依法治校。
深入發展階段是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向縱深領域發展階段,教育部大力推進不同層次學校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制度,促進了學校依法治校。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未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指明了方向。
2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成效
2.1 初步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體系 通過長期努力,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制定、頒布、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初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體系。教育部及其相關部門從組織機構、工作體制、管理機制、人員配備、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網絡、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發布、信息公開、信息安全、信息保密、知識產權等方面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規政策,如《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教育部機關政府信息公開實施辦法》、《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暫行管理辦法》、《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等。
2.2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有力地推進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1994年“金智”工程的實施拉開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帷幕,自此,一系列教育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開展起來。1999年1月教育部開始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其下的子項目包括:CERNET高速主干網建設、遠程教育視頻會議系統、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項目、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網上錄取系統、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校園網及遠程教育系統建設、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高校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平臺建設等。截止2003年9月,國家共投資4.6億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3]。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推進,有效地擴大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范圍,提高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
2.3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有效地促進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普及 實施一系列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加強了網絡教學資源體系的建設,引進了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了網絡學習課程,建立了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和普及。例如教育部實施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中的西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使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師生能夠和城市學校師生一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2.4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極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按照國務院頒布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精神,從2008年5月起,教育部先后頒布實施《教育部機關政府信息公開實施辦法》、《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信息公開工作的意見》。這些法規政策的制定、頒布、實施,促進了教育部門體制機制改革,各級各類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初步建立起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的教育政務信息資源管理與服務支撐體系,全面提高了教育公共服務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行政質量和效率,加強了社會對教育的監督,提高了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2.5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促進信息化人才的教育和培養 高等學校是我國信息化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全國幾乎所有高等學校均開設了信息技術、信息管理、信息系統等相關專業,推廣了信息技術的使用,普及了信息管理知識,培養了一大批信息化人才,提高了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意識,促進和推動了我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進程。此外,“金智”工程、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項目、“教育科研網格”項目、中國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帶動教育信息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以東北大學的東方軟件集團、北京大學的北大方正、清華大學的清華同方、天津大學的天大天財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領先企業,促進了產學研的發展。
3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問題及原因分析3.1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尚缺乏總體規劃 國家信息資源法規政策的制定工作應該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有計劃地推進,同時也必須以有關信息政策實施一段時間后所取得的經驗為基礎。但是,我國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制定工作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忽視總體規劃和全盤考慮,致使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建設長期以來一直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例如,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先后頒布《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2003-2004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2004-2005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2005-2006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2006-2007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但教育部科學技術司關于《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的報告只公布到2007年,2008年以后教育信息化發展概況則無從知曉。
3.2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總體目標和指導思想不明確 通過對收集到的51部教育信息法規政策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缺乏總體目標,如于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教育部機關政府信息公開實施辦法》,這部法規制定的目標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教育部政府信息,充分發揮教育部政府信息對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透明度”。教育部在2010年4月發布的《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其制定目標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高等學校信息,促進高等學校依法治校”。兩部法規雖然有各自明確的目標,但卻缺乏一個總體目標。教育信息資源法規政策目標應當是建立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以及本國教育信息環境現狀基礎之上的。我國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而教育部也在大力實施教育的信息化。建議我國教育信息資源法規政策總體目標定位為:全面推進我國教育的信息化,加快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3.3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管理過程不完備3.3.1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制定滯后
由于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制定缺乏前瞻性,往往是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和矛盾,對當時的教育信息法規政策形成挑戰后,教育部門才被動做出回應。這種“挑戰——回應”式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制定模式難以適應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帶來的變化[4]。例如,早在1999年1月教育部就制定實施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對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思路、組織管理、建設內容、目標進行了部署,然而教育部及其相關部門未及時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對此項目進行法律約束,尤其是組織管理的具體細節、經費使用情況等方面。“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作為推進我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一個重要項目,直到2002年教育部門才頒布相關法規設立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致使項目實施中存在多頭管理、多頭領導問題,甚至造成浪費。
3.3.2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反饋渠道不完善
實際上,在法規政策的制定頒布實施過程中,及時反饋不可缺少。反饋作為保證政策有效實施的手段和措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但是,當前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管理過程,反饋渠道少且不暢通,主要是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制定的主體比較單一,信息資源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種主動——被動型的,包括從提出需求、確定目標、選擇執行手段、監督實施的整個過程均有少數部門負責。此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使教育部及其相關部門處于積極主動地位,而如高校等執行部門處于被動地位,容易造成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之間信息溝通不靈、信息需求與供給不匹配,嚴重影響法規政策的可行性[5]。
3.3.3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缺乏有效評估和監督
目前,我國教育信息資源法規政策的管理缺乏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特別是執行效果缺少評估,沒有明確的評估機制和責任,致使無法及時掌握教育信息資源法規政策執行的實際效果,也就無法有針對性地修訂教育信息法規政策,大大影響了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由于教育信息資源法規政策的制定機關與其執行、監督部門間存在緊密的利益相關性,有時甚至是同一部門,導致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執行缺少監督[4]。例如,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教育部機關政府信息公開實施辦法》,其制定機關是教育部,執行機關是教育部及教育部各直屬事業單位,教育信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屬于同一部門,難以實現在執行環節方面的監督。
3.4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方法手段單一
法規政策手段是為實現法規政策目標進行相應的引導、控制、調節的一種必要手段。政策手段按作用性質可以劃分為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技術手段等。目前,我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多是對教育信息活動的指導性原則、方針、規劃,缺乏對具體問題的規定,導致教育信息資源法規政策的約束力、控制力和導向性不強,法規政策的效率和效益打折扣[5]。
3.5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內容不夠深入
通過對51部教育信息法規政策的具體內容進行比較研究發現,我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中普遍存在內容寬泛、條文不精細的現象,缺乏嚴謹性和規范性,如教育信息資源法規政策大多是工作要點、建設概況、規劃綱要等類型,而缺乏詳細而深入的內容。
4 完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對策
4.1 建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總體發展法規政策體系 教育信息資源涉及不同層次,其管理不可能存在一部包羅萬象的教育資源信息法規政策來解決一切問題。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對象、環境和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教育信息資源法規政策體系的整體功能給予保證[6]。而教育部及其相關部門缺乏一個有力的,以國家法律形式明確的,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整體進行全面協調和管理的教育信息法規或政策。為此,迫切需要制定一個總體法規政策同時配合一系列具體的法規政策的體系以指導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現階段面臨的迫切任務。只有形成集中和分散相協調的法規政策體系,才能保證教育部門各單位有章可依、相互協調的工作。
4.2 完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生命周期管理過程 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的需求分析、資料收集、制定、頒布、實施、監督、評估、修訂、失效是一個生命周期過程,應采取信息資源生命周期的思想進行管理。其中,強化法規政策的評估機制值得關注。眾所周知,法規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其不完備性、不周密性會逐步暴露出來,既定目標與實施效果之間會出現偏差,通過深入研究相關評估基礎理論,建立有效的教育信息法規政策評估指標體系,切實進行實證研究,為修訂或制定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提供依據[7]。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政策評估反饋系統,及時發現執行中的偏差現象,掌握實際執行效果,據此決定是否繼續執行現有政策。教育部及其相關部門應加強教育信息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管理體制的研究,明確教育信息法規政策管理與監督的組織機構,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完善運行監督機制。
4.3 豐富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手段
目前,我國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手段較單一,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實際上,教育部及其相關部門應適當配合采取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等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管理和服務。例如,教育部及其相關部門有必要將當前符合實際的一部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政策予以立法,以法律的強制性和規范性保障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6]。
4.4 擴充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研究內容
教育部及其相關部門應本著全面、深入、細致的原則制定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法規政策,做到法規政策內容全面、條紋精細。尤其是關于具體項目政策的制定,應在明晰需求的基礎上,既要指出項目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總體建設任務等,又要對項目的相關負責人的具體職能、經費使用情況等內容做出詳細的規范,從而保障法規政策得到不折不扣的實施,切實發揮法規政策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孟廣均,霍國慶,等.信息資源管理的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66.
[2]周慶山.信息法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1.
[3]中國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進展報告[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35/201001/xxgk82288.html,2010-11-11.
[4]杜佳.國家信息政策法規體系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102,112,201.
[5]胡燕菘.論我國信息政策的建設[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15(3):104.
[6]鄒石玲,孫翠.我國信息政策的問題與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3,25(5):99-100.
[7]李丹.試論我國信息政策建設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J].晉圖學刊,200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