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構知識庫為學術交流、數字化資源的管理與共享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模式,是數字圖書館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本文闡述了機構知識庫目前的發展狀態及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機構知識庫與圖書館之間的關系,提出實現機構知識庫和圖書館資源有效整合的方法。
〔關鍵詞〕開放存取;機構庫;信息;資源共享
收稿日期:2011-03-28
作者簡介:吳 群(1969-),女,館員,研究方向:文獻資源采集,發表論文數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13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6-0050-03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nd Library Information Sharing Based on Open Access
Wu Qun
(Library,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7,China)
〔Abstract〕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provides a new model for academic exchanges and digitized resources management,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domain of digital library.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IR situa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IR and library information,proposed IR integration solution with library resources effectively.
〔Key words〕open access;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nformation;resource sharing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一場意義深遠的學術交流運動——開放存取運動在全球范圍興起,開放存取是一種學術資源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機制。在這種出版模式下,學術成果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提交到某一機構,也可在不受經濟狀況的影響下,平等免費地被獲取和使用。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不斷深入,機構知識庫的建設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圖書館作為一個系統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社會信息資源的機構,有責任和義務在機構知識庫的建設中擔當主力軍,為促進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搭建平臺。
1 機構知識庫概述
1.1 機構知識庫定義
機構知識庫(IR,Institutional Repository)也被稱為機構資料庫、機構庫或機構典藏。學者們對它的定義有所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一種是以美國SPARC資深顧問Raym Crow為代表的數據庫說,Raym Crow被認為是率先提出機構知識庫概念的西方學者,他將機構知識庫定義為:機構知識庫是收集并保存單個或數個大學、科研機構知識資源的數字化資源集合[1];另一種是以CNI的常務董事Clifford Lynch為代表的服務說,Clifford Lynch提出機構知識庫是指大學為方便其共同體組織、整理、存儲和利用師生員工相關的數字資源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務[2]。盡管學者們對機構知識庫的定義有所區別,但通過仔細分析,可發現機構知識庫具備如下幾個特征:
(1)機構性——構建的主體和收藏的地域界限是機構,區別于學科和專題知識庫。
(2)互操作性和開放性——機構內外的用戶可以不受限制地存取機構知識庫中的資源,并保證異構庫之間的互操作,實現資源高度的開放獲取和共享。
(3)積累性和永久性——它是一個貯存體系,永久保留本機構的智力資產,反映本機構的研究歷史。
(4)學術性——收藏的內容是圍繞學術研究與教學活動產生的各種學術資源。
機構知識庫作為學術機構智力產品的數字館藏,其資源內容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兩大類。從性質上可以細分為:具有普遍科學意義的知識內容,如研究論文、科研報告等;有競爭意義的知識內容,例如涉及競爭性產品、方法、技術等;內部管理性質的知識內容,例如內部工作計劃、預算、評價等;帶有個人私密信息的知識內容,例如答辯成績、課題申請人信息等[3]。
1.2 目前我國機構知識庫的發展狀態
截至2009年12月在ROAR登記的全球機構知識庫共有1 553個,其中臺灣地區有31個,中國大陸與香港地區共有11個。與發達國家的蓬勃勢態相比,我國機構知識庫的建設相對來說還處于起步階段,數量少,規模小,收錄記錄偏少。港臺地區從2004年陸續開始建設機構知識庫,香港科技大學、逢甲大學、臺灣大學的機構知識庫中收錄的資料數量一般在2 000~3 000筆[4],大陸地區建設的較成規模的機構知識庫只有廈門大學學術典藏庫,中國國家圖書館建設的圖書情報學開放文庫內目前收錄資料有105筆。
西班牙的賽博計量學實驗室(Cybermetrics Lab)于2010年1月10日推出全世界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400強排名,在大中華地區,機構庫建設方面表現最好的是臺灣大學,排53位;臺灣清華大學機構典藏,排80位;臺灣中央大學,排130位;臺灣政治大學,排132位;臺灣交通大學,排137位;香港科技大學,排193位;中國大陸惟一上榜的是廈門大學,排241位[5]。由這一組數據看來我國大陸機構知識庫的建設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1.3 我國機構知識庫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機構知識庫建設中遇到的比較集中的問題有:(1)對開放獲取認識不足;(2)出版機構、機構與用戶之間的利益均衡問題;(3)數據庫數據的長期保存與開放存取的問題;(4)資源的收集和內容質量控制的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待于今后長期的實踐以及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的支持,還可借鑒國外同類機構知識庫的做法。
2 機構知識庫與圖書館的關系分析
在建設數字圖書館的實踐中,圖書館有很多思路與機構知識庫不謀而合。2005年7月8日,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舉辦了“中國大學圖書館館長論壇”。大會回顧了我國圖書館界館際合作與資源共享40多年的歷程,探討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道路上需克服的障礙和問題,在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的重要原則方面取得共識。大會擬訂了“中國大學圖書館合作與資源共享武漢宣言(草案)”草案包括圖書館與信息資源的重要性、數字時代圖書館合作的必要性、資源共享的目標、行動方向及宣言的執行5個部分[6]。這使得圖書館與機構知識庫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圖書館界多年來一直在倡導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而機構知識庫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資源的高度開放與共享,促進學術交流,因此兩者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2.1 機構知識庫的建設、發展依賴圖書館的技術支撐 機構知識庫構建的根本是做好用戶的溝通與技術支撐,特別是對向機構知識庫提供內容的用戶提供技術指導。要勝任這些工作,用戶服務人員需具有圖書館學專業知識,能熟練運用相關軟件工具,并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圖書館員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和獨特的專業服務意識,特別是在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適合承擔機構知識庫的建設及對其內容進行長期保存的工作,能夠有效地對信息內容進行組織、加工、發布。其元數據標引、各種資源的整合、各類型文獻信息的檢索和發布均已形成了規范,對于向機構知識庫提供內容的用戶,可以輔助其進行產品的提交。因此,圖書館完全能擔當起機構知識庫的建設和發展的重任。目前,國外絕大多數機構知識庫都依托大學圖書館,加利福尼亞大學數字圖書館(CDL,Califomia Digital Library)的eScholarship項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eScholarship的存儲和發布學術科研成果和工作論文完全依賴該校數字圖書館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存儲設備的支持[6]。
2.2 機構知識庫的建設有助于鞏固圖書館的核心地位 網絡環境下,網上信息異常豐富,無形中分流了一部分圖書館的用戶,在信息社會中圖書館作為信息中心的地位有所動搖。而機構知識庫的出現給圖書館帶來了機遇,圖書館有責任和義務創建機構知識庫,以保存學術資源,促進學術交流與利用。由于機構知識庫遵循OAI協議,具有開放性和互操作性,大都可以公開存取,因此要注重開發利用網上可公開獲取的學術資源,使之成為圖書館新的資源,可把機構知識庫納入圖書館的數字化資源之中,從而拓展圖書館資源的豐富性,最終鞏固圖書館信息中心的地位。
機構知識庫不但豐富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此外還拓展了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功能。面對大量免費和高質量的開放存取資源,圖書館向用戶提供的信息服務必須實現由淺層到深層次服務的變革,要將分散在各個網絡節點上的開放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并揭示,而不僅僅局限在對館藏資源的揭示和標引。甚至可以借助免費的開放存取資源深化傳統圖書館的科技查新、定題服務、信息檢索等咨詢服務工作,進而有效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的能力和促進服務層次的深化。
3 實現機構知識庫和圖書館資源的有效整合,提供資源共享平臺 圖書館進行信息資源整合就是要盡可能地提高信息資源與用戶信息需求的匹配程度,這是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整合要面向所有可利用的資源,構建一個基于Web環境的綜合性信息服務平臺,組織和管理分布在各個網絡節點的信息資源,實現資源內容之間的無縫鏈接,并以統一的界面向用戶提供對各類信息資源的透明訪問。圖書館應將機構知識庫資源納入圖書館信息資源整合體系之中,可以考慮從兩個方面著手,即從實體館藏資源和從數字館藏資源。
3.1 對機構知識庫與傳統書目資源進行整合
大多數圖書館都嚴格按照CALIS著錄規則對印刷型文獻進行MARC格式的詳細著錄,因此擁有少則上萬,多則數十萬,上百萬的編目數據,圖書館管理系統中設有書目公共查詢系統(OPAC),用戶可以通過OPAC查找館藏文獻。許多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都有通過OPAC和其他數字資源聯接的功能,通過OPAC也可以檢索到機構知識庫的資源,具體做法是增加MARC的856字段,該字段包含了可獲取資源的電子地址(即URL),使之成為記錄電子信息資源的重要字段,成為機構知識庫資源的URL和圖書館OPAC的鏈接點。
3.2 對機構知識庫與圖書館數字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 機構知識庫也是一種數字資源,圖書館通常根據提交機構、提交時間、資源類型、題名、著者等對機構知識庫內的資源進行組織和導引,形成一個序化的獨立的數字資源系統,并保留標準化數據接口,以便和圖書館數字資源對接。除此之外,圖書館的數字資源還包括館藏MARK格式目錄庫、光盤數據庫、期刊全文數據庫、電子書庫以及安裝在館內的鏡像站點等眾多資源,每一個數據庫檢索系統的界面、使用方式和身份認證都各不相同,使得用戶無法一次獲取各數據庫的檢索信息,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逐庫檢索,這就需要圖書館對機構知識庫資源和圖書館原有數字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目前,在國內已有一些大學圖書館自行開發或引進的數據庫統一檢索平臺,如清華大學圖書館推出了“CNKI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清華同方電子資源統一檢索平臺”和南京大學圖書館的“一站式檢索”系統[7]。利用這些統一檢索平臺,可以將機構知識庫資源與本館的數字資源整合在一起,做到多個數據庫同時進行檢索,從而實現一站式檢索。在對機構知識庫資源與館內數字資源的對接方面,為國內圖書館同行們提供了有效的借鑒方式。
4 結 語
機構知識庫為學術交流、數字化資源的管理與共享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模式,是數字圖書館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圖書館應積極投身到機構知識庫的建設中去,并充分利用這一新資源,豐富自身的館藏,拓展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機構知識庫的學術資源豐富,圖書館應把機構知識庫和圖書館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創建一個真正的學術交流與資源共享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李楓林,趙雪芹,胡吉明.機構知識庫:開放獲取的有效實現形式[J].情報雜志,2007,(6):115-117.
[2]袁順波,董文鴛.機構庫的起源、影響及圖書館的應對策略[J].情報資料工作,2006,(2):44-46.
[3]程波.2004-2008年我國機構庫研究與建設綜述[J].圖書館論壇,2009,(4):84-86.
[4]朱咫渝,成建權.國內外機構知識庫發展現狀分析[J].圖書館學刊,2008,(3):132-134.
[5]http://www.ebiotrade.com/mewsf/2010-1/2010128164951491.htm[EB].
[6]趙研科.開放存取與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J].圖書館,2009,(5):83-84.
[7]高堅.開放存取對學術圖書館的影響和對策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8,(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