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服務的載體,自數字圖書館的問世不斷遭受“侵權”問題的困擾,在目前版權法還沒有將圖書館的“間接侵權”責任提出豁免,所以尋求規避其侵權風險的對策是保護圖書館的有效手段,本文通過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規避風險對策。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侵權;著作權;對策
收稿日期:2011-04-22
作者簡介:劉 平(1958-),女,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發表論文數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10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6-0039-03
An Analysis on the Strategies of Evading Risks of Digital Library Tort
Liu Ping
(Jinzhou Library,Jinzhou 121013,China)
〔Abstract〕As a carrier of public welfare service,library has been assailed with“tort”problems since digital libraries came out.Nowadays,the copyright law hasnt exempted the responsibility of“indirect copyright”.So,the strategies of evading risks of tort are the effective and necessary methods.In this paper,the author made analysis of the law of tort,provided appropriate strategies of evading risks of tort to digital library,so that the library could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providing resources better and not to be formed the title of tort.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tort;copyright;strategy
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不同,傳統圖書館具有有限性和公益性,其作品的使用被著作權所允許,不涉及侵權行為,然而數字圖書館是一種高水平的服務機制,它擁有多種媒體內容的數字化信息資源。簡言之,數字圖書館就是虛擬的、沒有圍墻的圖書館,是基于網絡環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擴展的知識網絡系統,是超大規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實現跨庫無縫鏈接與智能檢索的知識中心。正是由于數字圖書館這些在傳播范圍、傳播速度、傳播數量上相比于傳統圖書館的優勢對著作權的權利人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2009年3月10日國家圖書館IP地址被封,2010年1月11日谷歌為其侵權行為向公眾致歉種種都詮釋著知識產權在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規避數字圖書館侵權風險對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1 著作權法下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1999年12月,國家版權局制定的《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從著作權角度規定了數字化制品的性質、范圍,同時對數字圖書館運營和發展也具有指導意義。相繼我國制定并通過了一系列的法律,如:《著作權法》,國務院頒布實施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信息產業部和國家版權局聯合出臺的《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等,它們在規定了版權人對其著作的相關權利的同時也相應暗示了侵權的行為和邊界。
1.1 著作權法的不限制
著作權法并沒有把所有的資料列入保護范圍內,對不屬于著作權保護范圍的資料和超出著作權保護期的作品進行數字化轉換和相關的使用是被允許的?!吨鳈喾ā返谖鍡l沒有對以下幾方面進行限制使用:(1)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2)時事新聞;(3)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不受著作權法保護。而且作者死亡后五十年后著作權的保護即消失。再者在我國對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在中國受到保護條件也是缺一不可,其中包括:(1)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2)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3)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在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可以在著作權法不限制的空白領域尋找出口規避侵權風險的對策。
1.2 著作權的“合理使用”限制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七條中規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報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通常包括出于教學或研究、新聞報道、公務使用、評論等非營利性目的的少量引用、復制、表演和廣播都屬于合理使用。數字圖書館的目的在于通過網絡傳播信息資源,達到資源共享,很顯然數字化圖書館對資源的利用不符合上述“合理使用”規定的情形。在這樣《著作權法》關于“合理使用”的規定下,數字圖書館信息在資源建設與傳播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1.3 著作權定義下的復制權
復制是數字圖書館的工作基礎,同時也是著作權的核心。我國于2001年10月修訂的《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五款規定:“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象、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同時《版權法》對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的文獻復制作了相關規定:“在使用復制手段收集文獻時,如果并非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復制,或者復制他館的各類文獻以增加館藏,就會構成侵權?!睆椭浦率乖瓉硇杌ㄙM相當精力、財力和時間的傳播可以在瞬間以便捷和廉價的方式輕松實現。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在光盤或因特網上傳播的過程正是基于這一系列的“復制”行為產生,這種新的數字化復制無論是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有傳統圖書館復制無可比擬的強勢促使數字圖書館的侵權行為頻繁發生。
2 規避侵權行為的對策
圖書館的重要性取決于它的公益性,它通過收集、加工、整理、科學管理文獻資源,不僅擔負著保存人類文化典籍任務,還需要提供給廣大的讀者借閱使用。數字圖書館隨著經濟、技術、網絡一體化的飛速發展也在不斷的取代傳統圖書館占領我們視野。圖書館的公益性使得它在知識產權侵權方面雖然享有一定的豁免權,但一旦超出法定范圍,就會遇到侵權訴訟,侵犯了權利人合法權益的風險。接踵而來的數字圖書館因第三方侵權引發的糾紛讓更讓數字圖書館陷入兩難的境地,所以在服務群體和知識產權保護之間尋求平衡點、在法律允許的領域采用合適對策規避侵權風險勢在必行。
2.1 充分利用著作權法的不限制
充分利用著作權法的不限制,利用許可的信息資源,比如著作權法并沒有對社會共有信息給予保護,社會公有信息是指不受著作權保護,任何人都可以無償使用的信息,其中包括:(1)以上提到的不適用于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例如我國的法律、法規。(2)著作權過期資源。其財產權過期以后,既不必征得著作權人同意,也毋需交納任何費用,但在使用時不可侵犯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作品完整權等權利,任何人都可以使用。(3)不符合前述條件的外國作品在我國不受到保護。(4)開放存取的資源,“開放存取”定義來源于2002年2月14日發布的《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指“論文可以在公共網絡中免費獲取,允許所有用戶不受經濟、法律和技術限制地閱讀、下載、復制、散發、打印、搜索或超鏈接論文全文,允許自動搜索軟件遍歷全文并為其編制索引,允許將其作為軟件的輸入數據,允許有關的任何其他合法用途,除非登錄、使用互聯網本身有障礙?!遍_放存取是在網絡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重要學術交流模式,以承認資源享有著作權為前提,只是將著作權納入特有的運營規則。因此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開放存取資源來擴充館藏。
2.2 合理使用著作權法“合理使用”限制的未覆蓋領域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第七條把數字圖書館的合理使用給出了明確的范圍,合理使用是平衡著作權人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的最基本原則,同時也為數字圖書館有效地規范自己的行為,提供了最基本的尺度。數字圖書館利用信息資源時要正確把握合理使用的范圍限制,以保證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資源的利用與共享。第七條中所指的另有約定的除外,另有約定即法定許可,數字圖書館可以利用這一點,法律許可是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通過應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的手段,取得可以不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而使用其作品的一種權利。其目的在于保障使用者對可利用作品的使用的同時也保障著作權人的利益。因此數字圖書館將館藏數字化過程中,如果資源獲得“法定許可”,就可將作品數字化后提供給公眾。區別在于如果資源本身在“合理使用”范圍內,可以無償的利用,而在未覆蓋領域內,需與版權人簽訂許可協議并根據法律支付給權利所有者一定的報酬,并確定其使用對象、使用時間、使用地點、使用范圍等。經常采用的手段有采用合同的約定授權,對于大量的數據可以采用集體管理機構的約定授權等。
2.3 利用技術手段防止復制所引起的侵權行為
數字圖書館對作品的版權保護,除了在法律的邊界找出口,還要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盜版與非法復制的發生,達到預防侵權行為的效果,從而使得信息資源得到保護,可采取的技術有:(1)控制與作品的接觸,如數字加密與簽名技術,數字圖書館可以將享有著作權的數字作品以加密與簽名方式傳輸給用戶,但還原數字作品需要用戶以支付報酬的方式取得密碼。(2)非授權作品的識別技術措施。如數字水印,這種標識是不可見的,通過將水印標識加載到數字化作品中,用以證明原創作者對作品的著作權。用戶想使用,只能通過申請合法版權。(3)實現追蹤技術,如CA認證技術,合法用戶可以通過向版權控制機構申請而獲得CA證書,CA機構將在計算機范疇外進行調查和起訴的追蹤效果。(4)不同用戶的訪問權控制技術,如訪問權限設置,通過身份驗證達到控制權限的目的。數字圖書館采取合理的技術保護知識產權是應對計算機、網絡不斷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技術手段被認為是防止非法復制以及保護著作人的合法利益的最有效手段。它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侵犯知識產權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保證了數字圖書館功能的發揮。
3 針對其他方面的規避對策
3.1 立法制度的完善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網絡信息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差距很大。加快我國網絡信息環境下的圖書館立法步伐需要借鑒國際上網絡知識產權立法的成功經驗和通行慣例。法制環境是實現資源共享的健康發展的基礎。修改或廢除與之相關矛盾的法律法規,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制度,是目前當務之急。
3.2 多樣化的知識產權管理政策
圖書館知識產權管理方案多樣化,覆蓋各個相關的業務流程。如管理條例、規章制度、工作手冊等等。圖書館知識產權管理方案的制定、實施、反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從時間效力上說,圖書館不僅要制定近期版權政策,還應當制定長期政策。達到圖書館在制定長短期政策互相協調,形成系統政策。(2)從設立版權管理崗位上講,分析圖書館的法律環境、評估方案的實施效果等,都需要有熟悉法律知識和圖書館業務的專門人員。
3.3 提高公眾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
公眾的知識產權淡薄是侵權行為的發生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應提高公眾知識產權的意識,明確其權利和義務。一方面在引進采用新技術時既要注意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以避免產生侵權糾紛;另一方面權利人應注重對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產權進行確認和登記,并且適當地選擇其權利的地域保護范圍及合理保護期限,依靠法律對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實行監督。
4 結 語
自中國加入WTO以后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提升到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高度,作為公益性的信息傳播機構,圖書館的活動與知識產權保護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在網絡和數字高度發達的環境下,圖書館在侵權風險和為使用者服務的權益之間尋求一個均衡點,采取有效的手段規避數字圖書館侵權問題,是實現圖書館和讀者雙贏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田利.《著作權法》視域下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問題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1):135-137.
[2]冉從敬.規避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風險的策略分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1):33-37.
[3]康丹楓.我國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情報,2006,(6):89-90.
[4]殷利艷.信息自由狀態下的圖書館知識產權保護[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9):154-155.
[5]萬慕晨.我國數字圖書館著作權研究綜述[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10):192-195,210.
[6]林文劍.淺議圖書館知識產權運行風險及對策[J].情報探索,2010,(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