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很重要,也很神圣。
西方有諺語稱,“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情是逃不掉的,那就是死亡和稅收。”
我們總是在強調“依法納稅”,或許,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來談談“依法征稅”了。
稅務部門自由裁量權太大?
這也可以是一個買賣?李偉做的這個事情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號稱“稅務爭議與危機處理專家”的李偉,幾年前,開了間稅務工作室。李偉有著稅務局工作和經營稅務事務所的十幾年經驗,他敏銳地發現,在中國商界精英的智囊團里,需要有私人稅務顧問。
用李偉的話講,就是利用自己的人脈和經驗,做點事情。這點“事情”可不簡單,說白了,就是幫助企業出謀劃策,與國家稅務部門斗智斗勇,應對稅務危機。
“就像一個人犯了大罪,我的責任就是通過努力,盡量把‘死刑’扭轉為‘死緩’。”李偉笑談。
才成立幾年的工作室,看起來業務很不錯,找上門咨詢相關問題的企業也越來越多。
“這種稅務工作室何以有生存的空間,原因在于稅務的征繳過程中,有著很大的操作空間,稅務部門自由裁量權太大。”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認為。
稅務機關的自由裁量權,指在國家賦予的稅務機關的征收職能范圍內,以及實施稅務執法的過程中,稅務機關應享有的一種具有選擇余地的處置權力。
上述人士認為,稅務部門素有“稅老大”之稱,可見其地位。在當前我國征稅體系還不完善,“跑冒滴漏”的現象也普遍存在,稅務部門讓很多企業又愛又恨。
“愛”是因為依據一些政策,稅務部門可以給相關的企業很多稅收的減免,減輕企業的負擔;“恨”則是因為同樣稅務部門可以列舉一些名目,查企業的偷稅漏稅,讓企業很難受。
早在2009年,審計署在對一些省市稅務部門的稅收征管情況進行了審計調查。審計結果顯示,稅務部門自由裁量權太大,而一些稅收優惠政策也缺乏限制性條件。
審計抽查發現,11個省國稅部門違規將71戶企業的130.92億元稅款延期征收,占企業當期應繳稅款的54%。此外抽查116戶享受高新技術稅收優惠的企業,其中85戶不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稅收優惠36.31億元。
另外,審計署發現,因我國消費稅稅制設計不盡合理,稅收流失比較嚴重。比如煙、酒、化妝品等產品的消費稅均在生產環節從價計征,結果生產企業通過關聯交易等手段明顯壓低產品出廠價從而少繳消費稅的情況比較突出。據測算,2007年至2008年這些企業共少繳消費稅116.15億元,是其同期實繳消費稅的27%。
“稅務部門自由裁量權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更好地發揮稅務征收對經濟發展的激勵作用以及稅務執法的懲戒與規范作用;但如果運用得不好,就有可能成為謀取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工具,進而產生大量的稅務征收違法違規行為。”一位稅務專家告訴記者。
自由裁量權過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征收行為的彈性過大,相關征收標準不細。應該對稅務征收項目、標準進行細化,將征收的彈性壓縮至最低。
自由裁量權泛濫的前提,就在于相關征收信息的不公開。在稅務征收的過程中,在不涉及國家秘密和當事人隱私以及商業機密的前提下,將稅務執法情況及時對外公布,并建立定期檢查和申述制度。
不期而遇的稽查風暴
薛力是沿海一家頗具規模的家具廠的老板,他做這一行已經十幾年了。其實他早就想把廠子賣了,但是底下2000多名員工的生計問題讓他很難下這個決定。
薛力的家具廠主要是做海外市場,現在這種傳統行業很難做,利潤已經相當低了,今年的情況更不好,一方面是海外需求在減少,另一方面銀行信貸緊縮,這對于需要大量資金周轉的家具廠來說,更是致命打擊。
除了市場、資金難題,薛力現在最擔心問題是,到了年底被相關稅務局人員約去“喝茶”。
“這杯茶可是有代價的,有的是讓補交一些莫名的稅費,更有甚者,讓提前交齊下一年的稅收。如果企業積極配合那還好辦,如果企業態度不好,那就公事公辦,查企業過往幾年的繳稅情況,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哪個企業不怕被查出個一二三。”薛力笑稱。
讓薛力體會最深的是2009年的那次稽稅風暴,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場颶風。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也深陷其中。對于過慣了好日子的財稅部門來說,2009年這一年真難過。一方面經濟形勢的不斷下滑造成稅源大幅減少;另一方面,中央和各地方加大力度刺激經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這一加一減,讓負責保證財政收入的稅務部門很“抓狂”。
雖然在2009年年初,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就表示,2009年將是財政十分困難的一年,預計全國財政收入增幅明顯下降,同時支出壓力進一步加大。但嚴峻的經濟形勢還是超過了預期。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僅完成年度預算的22.1%,比上年同期進度低5.2個百分點。
怎么辦?于是從2009年4月份開始,“前所未有”的“查稅風暴”拉開了帷幕。當月,國家稅務總局連續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稅收征管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未公布),《關于加強稅種征管促進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見》。
在這次稽查中,國稅總局稽查局建議各地建立情報交換機制,與地稅、工商、審計、金融、海關、統計、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定期進行信息交換、情報互通。
企業無疑是“稽查風暴”的中心。當時,薛力還和當地的一些納稅大戶都被邀請參加當地稅務局召集的座談會。相關領導也是號召他們要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多做貢獻。
正常年份,企業做做稅務籌劃,收稅的人抬抬手,什么事情都好辦。但像今年,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矛盾就開始突出,一些企業的陳年舊賬也被翻了出來。稅務機關的做法沒人敢說不對。
一位稅務局科長告訴記者,為了完成該市的稽查任務,他們首先召集本市十幾個大型企業開會,希望企業做好自查工作,并表示只要自查做得好,就不用稽查局進入企業進行檢查了。一周后,這些企業自動補繳了5個億的稅,遠超過稽查局的預期。
“當時工作也很難做,上級分配的任務,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只能去企業‘挖浮財’。”該科長苦訴。
在2009年的稅務稽查風暴中,全國稅務稽查收入1192億元,入庫收入超過2006年—2008年3年稽查查補收入的總和。據相關人士分析,若沒有這1192億元,稅收便無法完成年初制定的增長8.2%的目標
薛力坦言,希望這樣的風暴還是少一些,沒有更好。
稅務部門過大的自由裁量權,是造成財政收入虛高的客觀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