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2011年7月23日20時38分,甬溫線動車追尾,一聲巨響,粉碎了無數個家庭的幸福。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4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7.23甬溫動車追尾事故讓鐵道部成為全國輿論討伐的焦點,也讓“大躍進”的高鐵建設備受質疑。
8月1日,鐵道部財務司公布的《鐵道部2011年上半年主要財務及經營數據報告》顯示,鐵道部所屬運輸企業2011年上半年盈利42.9億元,總負債首破2萬億,負債率為58.53%。
輿論一篇嘩然。顯然,“負債累累”的鐵道部,必須引起足夠的關注。
鐵道部的“家底”
“全國一座城”,鐵道部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高鐵時代”。
2004年,高鐵進入《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國爭議中正式引入高速列車技術;2008年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出臺了4萬億的巨額投資計劃,鐵路建設也抓住了這次機會分得一杯羹,爭取到了1.5萬億的資金支持,高鐵建設走上了快速通道。
快速增長的投資背后是巨大的償債壓力。據資料顯示2010年12月31日,鐵道部負債合計1.89萬億元,較2009年底增45%,負債率為57.45%,而2010年鐵道部還本付息的金額高達1501.17億元。
與此相比,鐵道部目前的現金流已經十分吃緊。鐵道部的資產中,流動資產合計僅為2949億元,占比僅為8.95%,而大量存在的固定資產凈值和在建工程,難以變現。
“十二五”規劃未來五年鐵路總投資為3萬億到4萬億元,假定融資體制不變,鐵路債務還將額外增加2萬億元。
面對如此沉重的債務壓力,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在公開場合回應,目前鐵路債務仍處在可控范圍內,能夠防止債務危機的發生。
然而,更多的業內人士表示了質疑。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多年一直反對高鐵的建設。在他看來,7.23甬溫動車追尾事故必須給亢奮的高鐵建設敲響警鐘了。
趙堅認為,鐵道部的負債率與一般工業企業不具有可比性。首先是,高鐵債務的融資量較一般工業企業債務要大得多,債務時間也比一般工業企業長。其次,高鐵債務帶來的隱性風險要大于一般工業企業,一旦高鐵債務難以償還,將給國家財政造成極大困難。
“不管是衡量高鐵未來的債務風險,還是高鐵所帶了的其他經濟效益,關鍵問題在于高鐵客運專線所承擔的客流量,沒有客流量,高鐵就只是擺設,其他效益不過是奢談。”趙堅認為。
誰來埋單
高鐵盛宴催生了萬億元的產業蛋糕。有人評價說,這是一條近親繁殖的產業鏈和利益鏈。
包括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在內的多名鐵路系統高官紛紛落馬,鐵路系統的腐敗讓人詬病。
有業內人士評價認為,劉志軍的“精明”在于,他通過不斷地追加投資,讓高鐵債務幾乎成為一個天文數字,“綁架”了相關方面必須支持他繼續豪賭。
“在中國,欠人家兩萬元錢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欠兩個億就要輕松得多;欠兩萬億根本就等于綁架了債主。”今年年初,日本人加藤嘉一撰文,對中國鐵道部的債務,進行了形象的比喻。
在高鐵的快速建設中,為了突破資金瓶頸,鐵道部開始廣泛推廣“部省合作”的模式,地方政府以土地形式入股,并利用中央與財政的投資,撬動更多的銀行貸款。這也是過去幾年間,高速鐵路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近兩年的2萬億鐵路投資中,銀行信貸成為主要資金來源。以2009年為例,鐵道部獲得國內外貸款4288.95億元,相當于2008年和 2007年獲得的信貸總和的兩倍,同時貸款占鐵道部全部資金來源(7576億元)的比例高達56.6%,而2008年、2007年這一比例僅為 33.8%、31.4%。
7.23甬溫動車追尾事故后,高鐵的巨額債務問題也引起了銀行方面的高度關注。
在銀監會7月27日召開的2011年年中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也向銀行就鐵道部負債情況,并質問“如此高的負債,何年何月才能還清?”。
最令人擔心的是,鐵道部的巨量債務問題,難道最后由國家財政兜底?
市場化改革
有業內人士指出,鐵道部的投資困局很大程度上也是當前社會公共投資困難的寫照。
鐵道部新部長盛光祖上任后提出了多元化經營的思路,即統籌運用企業所有的生產要素和經營資源,大力延伸鐵路客貨運輸服務鏈條,提高鐵路綜合經濟效益
然而,長遠來看,這些都只能治標不治本。被戲稱為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塊堡壘的鐵道部,如何推行市場化改革才是題中之議。
北京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趙堅就曾經撰文指出,政企不分、強化壟斷是造成高鐵債務危機的體制根源。
趙堅認為,在鐵道部政企合一的體制中,預算軟約束問題極為突出,鐵道部不直接承擔經濟盈虧責任,又直接從事投資建設活動,這樣,個別領導人片面追求高標準、高速度的客運專線建設就能夠利用行政權力全面展開,而對市場前景、經濟效益、還本付息的問題不加考慮,因為那是下一屆政府的事。
鐵道部不僅存在政企不分的行政壟斷,而且存在信息壟斷。這種信息壟斷不僅針對社會公眾,而且針對中央政府。
趙堅認為,在中國,涉及數萬億投資的大規模高速度高標準的客運專線建設,在沒有經過不同意見的充分討論,沒有不同鐵路建設方案的認真比選,沒有經過全國人大批準的情況下,就能夠展開大規模建設。
中國在制度上給予了政府過多的不受制約的權力,這是造成高鐵債務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實,關于鐵路體制改革的討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二十多年來,中國的鐵路體制改革在逐一嘗試了資產經營責任制、客貨運分賬核算、主輔分離、實行三級管理模式等改革后,鐵道部內部的變化始終在繼續。
2001年和2003年,鐵道部曾經先后提出“網運分離”和“網運合一,區域競爭”兩套改革方案,但都沒有實質性的推進。
2008年大部制改革曾被認為是鐵路改革的一個重要時機。但當時鐵路處在大發展階段,改革讓位于鐵路的發展。
有樂觀者認為,7.23甬溫動車追尾事故引起全國輿論的關注,或許將促進鐵道部的一系列的改革,最主要的是政企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