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走完寧夏區內的五個地市,記者心中一直有個疑惑:寧夏財政為何能實現本土化創新與發展?
回到財政廳后,在一個快下班的時刻,記者簡短地采訪了剛忙完工作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和山。
所有的工作都清晰地印在腦海,而實踐其實早已給出了答案。王和山說:“我們有四點體會。注重實際,普惠為先;注重效果,以‘人’為先;注重機制,便民為先;注重發展,保障為先。”
這,應該是寧夏財政本土化創新與發展的“密碼”,更是寧夏財政本土化創新與發展的經驗。
注重實際,普惠為先
寧夏地處西北,屬于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王和山說:“財政還比較困難,但財政人沒有氣餒松懈,而是堅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結合本地區經濟財政發展實際,想方設法調整支出結構,在教育、就業、衛生、社會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務領域,實施了一系列‘全民行動’。”
目前,依托中央財政的幫助,寧夏已將現有國家規定的各項民生政策全部納入到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王和山強調說,國家要求的政策要足額落實,國家暫時還未出臺的政策,寧夏財政也并不置身事外,而是從過去的“亦步亦趨”轉變到現在的“先行先試”,從過去的“量力而行”,轉變到現在的“盡力而為”,積極出主意、想辦法,擠出資金提高民生福利水平。
因此,寧夏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全面化解鄉鎮債務的省區,得到了溫家寶總理的肯定;在全國率先全面實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在國家規定的提供免費教科書之外,寧夏還同時免費提供教輔材料;在全國較早全面改造農村危窯危房,率先建立了高齡老人津貼,率先推行“少生快富”工程,讓人民群眾更快更早的得到實惠。
注重效果,以“人”為先
保障民生的涵義很廣,既包括建設必要的物質載體,也包括提升人民群眾個體的福利和感受。王和山認為,僅有“廣廈千萬間”還不夠,而是要實現“寒士俱歡顏”,要通過財政的引導聚合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享有健康的體質、體面的收入、優良的教育、公平的機會和幸福的感受。
近幾年來,寧夏各級財政部門一方面繼續加強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修建了一大批保障性住房、農業生產設施、學校、醫院等;另一方面,寧夏各級財政部門圍繞“人”的全面發展,積極支持公共衛生體制改革,落實藥品招標“三統一”、縣級醫院設備配備與能力建設、優勢特色專科建設、全民健康教育行動等工作任務,全面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足額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等惠農政策,積極支持以工代賑、科技富民、勞務輸出等農民增收工作,持續增加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逐年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標準,完善各項救災、救濟和救助制度,大幅度增加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收入;設立現代教育專項,大幅度提升中小學圖書、電教、音體美等素質教育裝備水平,實施義務教育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安排資金開展師資培訓,并考慮實施名校名師獎勵;足額落實政法經費保障機制,增強群眾的安全感。
注重機制,便民為先
寧夏財政近幾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越來越大。王和山說:“對于這些資金,作為財政部門不能一撥了事,錢到沒到應該受益的人手中,政策和資金的落實便利與否,支出的績效怎么樣,用什么樣的機制能夠讓民生支出更好更多的造福于民,這些問題同樣很重要。這不僅涉及到財政的管理水平和創新思維,更涉及到財政工作者的良知與智慧。”
為此,寧夏財政牢固堅持四種意識:一是“公開”的意識,從2009年起,自治區財政每年均把預算安排的用于民生的各項支出,匯編成民生項目預算,提交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做到以公開促規范,同時也方便人民群眾了解民生支出的具體情況;二是“便民”的意識,2010年起自治區財政牽頭,在寧夏60個鄉鎮試點建設民生服務中心,把各項惠農事項通過一個平臺集中辦理、規范操作,大大減輕農民群眾的奔波之苦、辦事之難,李克強副總理對此給予肯定;三是“創新”的意識,在全國較早建立“一卡通”支付系統,同時還探索推行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政府購買、統一配送、專戶管理等多種資金運行方式;四是“績效”的意識,建立民生項目支出績效考評制度體系,對部分重點民生支出實行績效監督與考評,2011年啟動全區財政系統“項目管理年”活動,通過這一活動強化財政部門管理實施民生項目的能力與水平。
注重發展,保障為先
對于發展與民生的關系,王和山深有感觸地說,應該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兩者關系:首先要做大“蛋糕”,實行開源節流,使資源的分配余地更大;其次要巧分“蛋糕”,做到內外統籌,使資源的結構互生互補;第三是用“小蛋糕”換“大蛋糕”,使資源的利用合理高效。
按照這一思路,寧夏財政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第一,立足增收節支,多方拓展渠道。除了狠抓財政收入征管、努力節約開支、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外,還著眼于大口徑財政運作體系,建立了自治區政府信用平臺融資100多億元,發行了56億元政府債券,積極引進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優惠貸款,規范市縣政府融資平臺管理,通過這些努力,不斷使財政綜合實力越來越強,而且解決了建設與發展資金的渠道問題,有力拉動了政府性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
第二,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內生式包容式增長。緊扣自治區黨委、政府“生態移民”工程、“黃河金岸”建設、新型工業化、內陸開放體系建設等戰略任務,加快促進山川城鄉統籌發展和產業梯次邁進;切實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第三,挖掘財政資金價值,充分發揮乘數效應。做強地方金融機構,建立起三級覆蓋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改革財政扶持企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方式,實行平臺投放、績效管理,發揮財政支持工業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此外還組建了專門解決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貸款難題的農業投融資平臺,并通過財政貼息、國庫現金管理、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農業保險等方式,以小博大、財金聯動,使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資金起到了10倍、20倍甚至更大的乘數作用。
“通過努力,我們一方面拓展了促進經濟發展的資金渠道,使節省下的預算內資金能夠更加充分的投入到保障民生中;另一方面,完善了財政促進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使資金的利用效率和效果更加突出,為自治區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貢獻。” 王和山表示,在此基礎上,寧夏財政發展也邁上了新的高度,2010年提前兩年完成了本屆政府財政收入目標,具備了向更高水平邁進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