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年多的朋友,老段的電話接的毫不遲疑。作為一個年凈利潤幾億的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總感覺他多少有那么點兒和別人不一樣的氣質。藍牙耳機隨時掛在耳朵上,看起來他很忙的時候他會告訴你,“我在聽歌。”他就是這么一個一身雅皮氣質的人。
但知道了這次的選題之后,老段還是沉思了幾秒,之后依舊笑嘻嘻地問:“你是想聽不署名的真話,還是想聽公開的……也是真話。”
得知不署名之后,老段說,你等我幾分鐘。
筆者再次哭笑不得,不署名你還找材料?老段哈哈大笑,“我找根煙。”
稅是什么
“你也是學財政的,我問你個問題,財政收入由哪些方面構成。”雖然是個年輕的CFO,老段的財經功底顯然不像他的外表一樣不拘小節。
他說,和一般人所想象的不同,在大家都喊著土地出讓金為首的土地財政支撐了財政收入的時候,這些和稅收財政部門關系密切的企業卻知道,東部沿海的許多地區,已經不再完全靠賣地支持財政收入的高增長態勢了。至于這筆賬是怎么算出來的,老段說,這是一個“非常傻的問題”。
“一個地區的納稅大戶就那么幾家,誰不認識誰?大家把交的稅統計一下,再看當年占財政收入的比例嘛。”老段給出的方法異常簡單。按他的推算,企業稅收占當地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是確實在逐年上升的。這對企業來說是個好事,實際上對當地財政來說也逐漸減小了坐吃山空的質疑和危險。
當然,如老段這樣的納稅大戶是和財政關系相當好的。“都是兄弟。”他笑,當地財政隔三差五的就來噓寒問暖,而在政策和納稅方面有什么疑問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財政。
看起來很和諧,但老段說,其中也有個問題他不明白。而他請教了許多同為企業CFO甚至CEO的人之后,發現他們也無法解釋這個問題。
我們在按什么納稅
問題就是上面的那個小標題。在他問完這個問題之后筆者無語很久,四處詢問未果之后再次給老段打電話,老段倒是不顯得意外,我就知道你問不出來。
他說,作為一個企業的CFO,他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計算每年企業要交多少稅,但頭疼的是,稅務部門從來就沒按常理出過牌。年年做稅收預案,年年成廢紙一張。“我都懶得做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他表示也不是一時的問題。我國的稅收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并不太重,但彈性過大。這種天上一腳地下一腳的彈性讓這些企業無所適從。“有時候明明準備好了,收上去又告訴你免了或者返還了。這還都是好事。有時候年底稅務局找你喝茶,告訴你‘明年的稅也交了吧’。我們還算有錢的,多交一年沒事,但那些小企業估計這一下就剩半條命了。”老段長嘆一聲。
老段說,其實作為朋友來說,稅務部門有時候會告訴他為什么多交。“換屆選舉啦,政績工程啦,收入進度達標啦……很多原因。”但他也表示,企業不是政府行為的儲蓄罐。
至少,我還是個商人。
一個商人的財政邏輯
老段說,每次對企業稅收增加的時候,稅務部門多以保證財政收入為理由。在他看來,這實在不能理解。
“如果我們集團的理財團隊告訴我,今年的收入完成不了,那就是一個現實。商場就是戰場,常勝將軍是不存在的。但為什么我們的財政收入就不能這么淡定?”老段說,任何一個公司或者企業,都不可能自存在以來就沒賠過本。但我們的財政自稱為政府的CFO,但這個CFO從來就沒有過資產負增長的情況。
“這不僅僅可疑,而且可笑。”老段說,在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我們曾經運用過一系列手段來保證國民經濟的穩步上升,與其他國家迅速被打成負數的財政收入相比,我們受到的影響僅僅是增加的慢了一點而已。作為一個企業的CFO,老段對于國家的調控手段深信不疑也佩服不已,但對這種以明年的稅收來補償今年未達標的收入的做法,他不敢茍同。他表示,雖然稅收具有持續性和適當的延長性,但寅吃卯糧之后,我們明年的財政收入還要用后年的補償嗎?那么當有一年,我們一年的企業稅收也無法達到財政收入的增長要求的時候,又當如何?
老段說,不敢想。想想都可怕。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相對于老段,在河北省某地做再生橡膠生意的王武生活顯然比起一個CFO更像一個傳統產業工人。采訪到他的時候是早上九點半,但據他說已經起床四個多小時了。
王武說自己的公司是“三少”:少營業額,少納稅,少員工。說實話放眼望去幾千平米的廠房倒還像是個中小企業,但傳統產業納稅少也確實是事實。對于財政收入來說,這些企業是做不了多大貢獻的。
“也正是因為這些,所有部門對我們都不是很上心。”王武笑。相對于許多一天忙于穿梭在各部門之間光鮮亮麗的CFO,王武有些泯然眾人的意思。
但他說的“不上心”似乎只存在于各部門的幫助。他說,該收費的,該罰款的倒是一概不缺。“排污費,消防,安全生產……”王武掰著手指頭數著每年的各種繳費項目。“每年都不缺。但不管我們怎么改,這些費用從來都沒減少過。”他苦笑。
納稅少的企業相對來說得到財政資金的扶持也少一些。他表示,從去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一筆財政扶持款項到達自己的手中。“沒人管,也不知道。好在廠子今年效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混個溫飽沒問題。因此這些部門領導們,”他笑笑。“我們井水不犯河水。”
哪方面都沒有好轉
但無論是老段還是王武,對經濟的現狀判斷都驚人的相似:沒有任何好轉。至少與去年相比。
“作為一個商人,我們也關心財政收入情況。按照財政的說法,今年上半年超過30%的收入增長,應該代表著經濟的好轉,至少是復蘇。”老段說,但從企業界來說,并沒有感受到增收“春風”的來臨。
“貨幣政策依舊緊縮,財政政策也并沒有放緩。在我們看來,企業的冬天并沒有過去。但為什么我們的財政收入增長得那么快?”老段表示,這對于財政來說是一個雙重否定問題:因為企業的稅收基本在上半年沒有太大增長,這一點從風傳中的企業“倒閉潮”就可以看到。“如果地方依靠企業增收,是否就說明了這些迅速增長的數字里面有水分?如果不靠企業稅收增收,財政靠什么有這么高的增長?”
在這種兩難的問題之間,財政似乎也難以找出一個兩全其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