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西部欠發達的地級市能夠將多少財政收入用在民生上?
“十一五”期間,吳忠市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共計180億元,占同期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75%,最近兩年甚至一度達到90%以上,筆者被深深觸動了一下。
這個比例確實不低!
民生投入模式
眾所周知,財政在地方上的現實要務是,支持發展,或者說,要首先保障地方首長的GDP工程。至于民生投入,全國不少地方大都完成上面要求的“必須動作”,很少再增加“自選動作”。
吳忠市為什么能做到民生高投入?
吳忠市財政局局長滑志敏說:“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生,財政廳在民生投入上大刀闊斧,這是我們的寧夏傳統;二,我們市委市政府切實把改善民生作為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最關鍵的現實因素。”
有一種觀點認為,民生投入是一筆“虧本的買賣”。
與這種民生投入沒有收益和回報的理念不同,滑志敏認為,民生投入與財政增收相輔相成。
“我們在民生投入方面,注重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比如,我們正在積極策劃申報符合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政策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能源交通、農業建設、民生工程、特色產業等方面的項目,不僅是民生項目,也是發展經濟的好項目,還是將來財政增收的項目。”滑志敏說。
差異性發展
吳忠市財政并沒有因重民生而導致支持發展乏力。
甚至,他們采取了本土化的特色方式。
用滑志敏的話說,就是財政要支持吳忠市經濟差異性發展。
“我們寧夏自治區財政在全國來說財力比較弱,吳忠市財政在自治區排名也靠后。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之下,和別人‘搶飯吃’,并不明智。如果人家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這樣肯定不可行。所以我們發揮自身的優勢,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即依靠自身資源的獨有性,著力于個體差異化和持續化發展。這樣既避免了區域性的產業雷同造成的不必要競爭,又讓好鋼用在刀刃上。”滑志敏說。
事實上,吳忠市集中扶持發展的“五優一新”產業,比如能源化工、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等,均是本地特色優勢產業。
項目新機制
財政如何改善民生、支持發展?吳忠市的做法是:通過支持項目來實現。
他們提出,完善項目論證、評審、儲備制度,建立項目庫、專家庫、信息庫。
并且,創新性細化項目庫。滑志敏表示,他們正以“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目標,建立基本民生數據庫,編制包括教育項目、就業項目、衛生項目、安居項目、助困項目、支農項目、文體項目、計生項目、平安項目等在內的財政民生項目規劃,全面落實民生預算。
這么多的項目,財政忙的過來嗎?怎么建立專家庫、信息庫?
滑志敏介紹,“可以采用外審與內審相結合的方式。所謂外審,即動用社會上長期專業收集信息的機構,在保證信息真實可靠的情況下讓社會機構提出分析報告。即把項目的收集和初審階段放在社會機構上,財政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出現。所謂內審,即財政對社會機構初審后的項目進行二次審查和審核,其中也包括了對初審機構的審查,以保證項目的真實可信。”
雖然有些人對于財政引進社會機構進行信息收集和審查有著不同的聲音,但滑志敏表示,至少現在來看,對于人力物力都很有限的一些地方財政,引進外部收集和審查機制還是有一定必要的。在內外雙重的保障之下,財政也可以更好地做好項目和資金的對接。
財政=紐帶
無疑,財政要在民生和發展上實現如此多的作為,必然對以往傳統的工作方式帶來挑戰。
滑志敏這樣告訴記者,要樹立一個理念:大財政理念。
即,財政要跨越部門之間的藩籬,成為各部門之間的紐帶,共同研討項目。“財政作為一個直接提供資金的部門,必須要和其他部門進行溝通。比如說今年要上幾個項目,涉及到幾個部門,大家坐在一起討論,需要多少資金,該用在哪里,就很容易形成完整的想法。前面提到的建立民生數據庫,我們就使用了這種方法。”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財政部門提供的是資金,可以稱之為“價值”。“事”是由業務部門來干的,他們提供的可以稱之為“使用價值”。資金需要變成“事”,“價值”也才能轉化成“使用價值”。
財政如果成為政府各個部門的連接紐帶和合作平臺,無疑是公共福利的增值。
吳忠市財政的探索和努力,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為所當為的財政本土化發展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