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與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私交甚密,但當施羅德執政期間曾兩度邀請這位德國“咨詢業之父”出任經濟部長,都被羅蘭·貝格拒絕了,他只是擔任著施羅德的政策顧問。在施羅德之前,羅蘭·貝格還是科爾總理的政策顧問,默克爾上臺后,他仍繼續擔任這一榮譽。羅蘭·貝格似乎更在乎前德國聯邦總統羅曼·赫爾佐格給他的總統“創新顧問委員會”委員一職,那讓他獲得了“Grobaz”(德語中“最偉大的咨詢家”的首字母縮寫)的稱號。
1937年出生于柏林的羅蘭·貝格見證了“二戰”后德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也親身參與了兩德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對于德國經濟模式和德國公司治理有著深刻認識。3月29日,他來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就“世界經濟與德國模式”發表演講,并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商務周刊》:幾乎就在10年前,德國還被稱為“歐洲病夫”,經濟增長幾乎陷于停滯,失業率高居不下。然而10年后,德國正在重新煥發活力,成為歐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同美英法等發達國家仍在危機中掙扎相比,德國經濟目前表現良好。今年1月12日,德國公布去年的經濟增長率為3.6%,這在經濟低迷的歐洲簡直是個奇跡。您認為德國痊愈的原因是什么?
羅蘭·貝格:確實,10年前,德國還被人們稱為“歐洲病夫”。經濟增長率在歐元區處于末位,嚴重的時候經濟增長率都不足1%;而且失業率居高不下。10年后的今天,德國經濟確實已經恢復活力,GDP增速超過3%,出口強勁。而且,本輪經濟危機中,幾乎所有的工業化國家都出現了失業率增長的現象,比如美國失業率去年高達9.8%,但唯獨德國失業率下降。
德國經濟復蘇的原因有賴于過去德國進行的一系列結構性改革,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既保證經濟的發展,也保證了社會民生和福祉。改革包括大幅度降低企業所得稅、政府增加投資、改造醫療體系以及改變繁文縟節的官僚體系等。目前,德國的企業景氣指數已經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水平,德國的經濟很健康,德國消費者更有信心。
《商務周刊》:有人認為,出口導向既是德國經濟長期保持活力的原因,也是其曾經衰退的原因,但目前來看,出口導向仍是德國經濟根本的動力來源,您怎么認為?
羅蘭·貝格:我仍然把出口的強勁看作是德國經濟復興的七大原因之一。我說的七大原因是出口、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制造業、德國公司治理模式、完善的基礎設施、專業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體系以及上面提到的全面的結構性改革。
德國現在仍然是世界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出口大國。德國的企業擁有非常先進的技術和非常強的創新能力,產品具有高附加值,這是德國產品在全球受到歡迎的原因,也是德國企業形成以出口為導向的原因。最近兩年,全球只有三個國家的出口是非常迅速的增長,那就是中國、德國和美國。德國的出口產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達33.6%,而中國是24.5%。
《商務周刊》:您分析德國經濟復興時重點提到了德國公司治理模式。我們知道,德國模式被管理學界普遍稱為親利益相關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在此模式下,工人代表和股東代表在監事會中擁有相同的席位,工人在公司管理和決策中具有強大的話語權,請問這種模式形成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羅蘭·貝格:德國的這種公司治理模式確實與英美等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同。其實,各國都有自己特色公司治理模式,這與每個國家各自的文化、歷史、政治和資源配置有直接關系。德國的公司治理模式中,員工在公司管理中擁有很強的發言權,這種權利保障是通過監事會得以實現,德國的公司法也規定,2000人以上的公司中,監事會中工人代表必須占到50%,以平衡股東與工人之間的利益。這種模式是在“二戰”后建立起來的。戰后德國殘垣斷壁,國家破壞嚴重,戰爭也讓德國人深刻反思如何避免今后不再走上極端主義道路,所以,戰后的德國走上了一條尋求普遍共識和協商的道路,表現在公司管理上,就是重視利益相關者的治理模式。公司管理和重大公司決策過程中,必須有工人等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參與,而且他們擁有話語權。同時,重大決策和矛盾也尋求通過協商達成共識解決,盡量不以投票表決和更為激烈的方式進行。
《商務周刊》:應當承認,德國公司的親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一度被看作是德國公司取得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并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展示出讓以股東治理模式為重心的英美公司艷羨的穩定的利益方關系,但這種公司治理模式是否也導致了效率低下以及公司勞動力成本更高呢?
羅蘭·貝格:短期看,這種治理模式似乎是犧牲了效率,但是從長遠看,德國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的效率是很高的,因為公司各個層面一旦達成共識,就避免了公司內部不必要的對抗和內耗,就能建立起長遠穩定的效率保障。
美國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的主要目標就是增加股東的價值,而對德國公司而言,公司治理的頭號目標是創造利益相關方的價值。所以,德國企業具有更加長遠的目標,著眼于長遠利益。從長遠目標看,德國公司在勞動力成本上就能體現出優勢。從2000年開始,英國、美國和意大利等工業化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勞工組織的成本也不斷上升,這嚴重影響到了這些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是過去10年中,德國的勞動力成本卻一直維持在一個平穩的態勢,德國的工人對于自己的工作和薪酬相對滿意,這大大提升了德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商務周刊》:長期以來,德國的中小企業一直備受世界矚目,這些企業雖然沒有西門子、巴斯夫等跨國公司規模龐大和具有名望,但卻是德國經濟的支柱,也是全球各個領域的隱形冠軍,您也提到了,德國經濟的復蘇,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這些鮮為人知的中小企業們。
羅蘭·貝格:德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其實,大部分的德國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中很多是家族企業,往往有上百年的歷史,規模雖然非常小,可是并不妨礙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成為世界上的龍頭企業。目前,有1000多家德國中小企業在世界同類市場中遙遙領先,為德國創造了巨大的出口價值。這些中小企業看問題更為長遠,更為專注,他們會考慮客戶的需要,重視技術的持續發展,強調創新和產品質量。傳承多年的優秀價值觀會讓他們的產品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競爭力。
《商務周刊》:“二戰”后,強調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利用稅收和福利政策來實現社會的和諧和公正的德國模式受到了廣泛關注和贊揚,雖然一直以來,也有批評認為這種模式造成了德國政府和德國企業的沉重負擔,但經過最近10年的發展,您認為這種模式是否仍具生命力,今天,中國社會也在經歷重大的轉型,中國政府在強調和諧社會的重要性,您認為德國模式是否對中國有借鑒價值?
羅蘭·貝格:我不能說德國是世界的楷模了,德國在各個方面也并非完整無缺,德國社會和德國公司的治理模式還存在著自己的問題。但德國的經驗有一點是關鍵的,即在德國社會里,我們非常重視共識的達成,在共識的基礎上追求和諧。這能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上實現團結和凝聚力,縮小貧富差距。德國最窮階層和最富階層之間的差距,相對于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來說要小得多,比中國也小很多。德國政府在“二戰”后非常重視縮小貧富差距,重視社會凝聚力的形成。我完整閱讀了中國新的五年規劃,看到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中國和德國這兩個經濟體在這個方面是有共識和共同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