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末膠囊”
鋸末膠囊是指用鋸末、粗糠和面粉做原料制成的膠囊,這些膠囊用于冒充多種藥品,并通過互聯網在全國銷售。假藥作坊用印有不同藥名的封塑鋁箔紙,把灌裝好的膠囊封裝成板,然后再裝入不同的藥盒,“鋸末”膠囊搖身一變,就能成為幾百種具有各種功效的藥品,可謂是“萬能”膠囊。假藥買入之后再轉手,可從中謀取巨額利潤。制造一板12粒裝的假膠囊,成本僅3毛錢,銷售出去的價格則高達10多元,利潤高達30倍以上。
一成城市亮控房目標未見降字
上海:漲幅低于GDP和人均收入增長。
佛山:漲幅不高于GDP增長速度。
東莞:漲幅不超過8%。
蘭州:漲幅不超過9%,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
丹東:確定漲幅不超過 9%—9.5%。
榆樹:低于2010年50.5%的新建住房價格增幅。
西安:漲幅不得高于15%的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
海口:漲幅要低于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的增長水平。
濟南:漲幅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
肇慶:不高于GDP增速。
嘉善:漲幅不高于GDP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宜春:增幅控制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比例以內。
錦州:平均價格增幅擬定為不高于13%。
昆明:漲幅不能超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的水平。
岳陽:平均價格增幅不高于10%。
沈陽:低于12%的當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經濟增長幅度。
合肥:漲幅不高于年度GDP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
貴陽:不高于全國平均值。
銀川:漲幅控制在當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的增幅。
2650億
連日來,三大石油巨頭先后公布了去年財報,數據顯示,去年一年,三大石油商利潤總額高達2649.91億元,折合每天凈賺7.3億元。意味著全中國每人每天向其交6毛錢。
2.6%
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表示,2010年電力企業銷售凈利潤率僅為2.6%,遠低于央企5%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同時,“十一五”期間,電網投資1.46萬億元,電源投資1.69萬億元,與國際上電網與電源投資64的水平還有明顯差距。
100億
為打造海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常德擬在10年內投資100億元,將桃花源打造成“世外桃源”。100億元,相當于常德市2010年的財政總收入(為101億元)。
142個
四川仁壽縣城體育館附近的新開發樓盤泉傾天下11號樓發生偏斜,開發商采用142個千斤頂支撐樓房長達兩個月。該樓盤銷售部稱,11號樓已經全部售出,尚無購房者前來退房,也無購房者前來過問。
作家挑戰百度文庫
2009年百度正式開通的“百度文庫”,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爭議,并在今年3月份發酵為一個熱點事件。
百度文庫的定位是供網友在線分享文檔的開放平臺。網友注冊百度賬號后,可以上傳或下載多個領域的文字資料,這其中包含有大量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大都未被授權。
《中國青年報》的報道稱,2010年1月,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與盛大文學曾聯合召開發布會,指出百度文庫侵權。同年12月,作家陸琪征得上百位作者聯合署名,呼吁成立行業維權組織,起訴百度。此后,文著協、盛大文學與磨鐵圖書公司共同發布了《針對百度文庫侵權盜版的聯合聲明》。3月15日,近50名作家、出版人聯合簽署的《三一五中國作家討百度書》。這封公開信引起百度公司的重視,隨即,百度方面表示,希望能盡快同出版業、作家群體進行談判。于是,由文著協牽頭組成的6人談判小組成立,并于3月24日與百度方面正式談判。然而在4個半小時的交涉中,出版業代表提出的,包括公開道歉、賠償損失,停止侵權等基本訴求被百度方面逐一駁回。談判終以雙方無法達成一致而宣布破裂。
“百度代表始終認為百度文庫就是一個平臺,是網民自由上傳和下載的地方,如果要告侵權應該去告廣大網民。”文著協常務副總干事張洪波認為:“流量是互聯網廣告收益的一種方式,如果沒有網民的上傳和下載,就沒有流量更不會產生廣告收益。百度文庫利用網民的點擊率和流量賺取廣告費,反過來把侵權的風險和責任推給網民,十分險惡。”
百度之所以能夠規避自己侵權的風險,還有賴于“網絡避風港原則”,即《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規定:網絡存儲及搜索提供商在接到權利人申請通知后,斷開侵權的相關鏈接,即可不承擔賠償責任。
3月26日凌晨,韓寒在博客發表致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的公開信,以各種數字對比強調作家生活的艱難,以及文化產業受到盜版和侵權的傷害之重,稱“百度文庫完全可以成為造福作家的基地,而不是埋葬作家的墓地”。
當日下午,百度文庫版權之爭突然峰回路轉,百度發表官方聲明,將在三天內刪除所有未獲授權的文學作品,百度副總裁朱光在接受中央臺記者采訪時表示,百度真誠地向作家們道歉。出版業、作家群體隨即宣布暫停一切維權活動,以觀后效。3月28日,出席“2011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的李彥宏公開回應了百度文庫事件,“我在公司內部的態度很明確,如果管不好,就關掉百度文庫。當然,百度還是希望與版權方、作家達成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案”。
薩蘇:88年前第一個赴日救災的中國救援隊
日本在上個世紀前期曾經發生過一次與3月11日地震程度相仿,但人員財產損失更重的地震,這就是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據不完全統計,在那次地震中,日本全國死亡91344人,失蹤13275人,房屋全倒塌近13萬戶,半損壞者近45萬戶,經濟損失55.68億日元,而當年日本國家預算僅為14.7億日元,大地震損失是其3倍。
根據我方記載,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三天后,中國紅十字會從報紙上得知日本災情,理事長莊得之當即組織了一支30余人的赴日救護隊,由他和醫務長牛惠霖率領,從上海馳往日本協助日本赤十字社展開救護和治療工作,還贈送了日本赤十字社藥品和現金,開創了中國向海外派遣援助救護隊的先河。
在1923年11月號日本《國際寫真情報》雜志刊登的照片中,共有14名中方救援隊員,拍攝地點為日本東京,推測為日本記者采訪正在救災的中方隊員時所攝。日方的照片標注中稱她們在救災活動中“非常活躍,載譽歸國”。
中國政府亦發布通告,“政府為救濟日本此項奇災,三日曾開特別閣議,其下令撥款與通電全國,勸解義囊”,“由海軍李總長,調派軍艦兩艘,載運糧食急駛往橫濱拯救災民。并電上海總商會召集巨商及慈善機關,設法捐助大批款項匯東急賑。聞總商會已議定派商船十支,載運食物、藥品分赴東京、橫濱、神戶等處接濟”。
當時,中國和日本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軍強占青島,我國爆發五四運動而關系緊張。甚至在大地震發生次日,在東京還發生了酷似印尼大屠殺的日本暴徒虐殺華工事件。文中提到的“李總長”,即為參加過“甲午海戰”的定遠艦副管駕、時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的李鼎新。盡管如此,得知鄰國出現如此強烈災害,且不知華工在震后被虐殺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和民間依然立即采取行動為日捐款,派出救援隊前往日本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