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月前還抱出去會跟陌生人咯咯笑的乖寶寶,
現在卻不論見到誰都先哇哇大哭……媽媽是不是覺得沒面子呢?
而寶寶突然由“不認生”變成“莫名怕生”,到底是為何?
很多媽媽都發現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寶寶三四個月大的時候,很大膽,也很大方,任何一個陌生人去逗他玩,他都可以玩得很高興。正想夸他有“大將風度”呢,到了6個月左右,寶寶忽然開始怕生人了。原來和他玩過的客人,自以為是“老朋友”,一進門就很親熱地去抱寶寶,沒料到的是,寶寶凝神盯看客人,哇地一聲大哭起來??磥?,寶寶并不記得這位“老朋友”;再過個兩三個月,寶寶好像更加“膽小”,一有生人接近,馬上把頭扎在媽媽懷里或哭鬧。有的孩子到了兩三歲,還對陌生人和陌生場景感到恐懼,媽媽就有點擔心了:我家寶寶是不是太怕生了?這樣怯懦、靦腆、缺乏自信心,將來他怎么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融入這個社會呢?
“怕生”,說明孩子啟動了“自我保護”本能
首先,媽媽要清楚,“怕生”不是壞事,“怕生”是寶寶社會性開始發展的體現,是寶寶感知、辨別和記憶能力、情緒和人際交往能力獲得發展的體現。
5個月的時候,寶寶的識別能力不斷增強,已能區分生人和熟人的臉了。
6~9個月大的寶寶已開始有了依戀、害怕、認生等情緒,你會發現他對媽媽最依戀,其次是奶奶和帶他長大的小阿姨,爸爸排在第三。出于自我保護的目的,這個階段的寶寶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都會表現出抵觸反應。
寶寶到了1歲多,有了獨立意識,有了離開父母的懷抱去探索周圍環境的欲望。但是,寶寶對父母和親人仍然非常依戀,一旦遇到生人,仍會表現出膽怯。當然,如果媽媽和陌生人有說有笑,時間久了,寶寶樂意接近這位陌生人。只要媽媽在他的視線以內,他可以和“友善的陌生人”一起玩。玩一會兒,他會跑回到媽媽身邊,要求抱抱媽媽,然后又回去和陌生人玩。這個年齡的寶寶,他把媽媽當作“安全基地”,不停地回來汲取“定心能量”。
即便到了兩三歲,有的寶寶仍然會對陌生人和陌生場景心懷不安,這不是個別情況,當媽媽的千萬別認為,強行讓陌生人抱孩子或者逗孩子,會讓寶寶克服怕生情緒。恰恰相反,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不安,甚至讓孩子對媽媽失去信任感,越來越懼怕生人和陌生環境。
他為什么怕生?
因遺傳因素而怕生
有的孩子,父母的個性也偏內向、害羞,很少與鄰居、朋友聯系,相對地,也會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個性。
因分離焦慮而怕生
怕生和依戀這兩種情緒是在孩子6個月左右同時出現的。依戀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分離焦慮。在媽媽懷里,孩子就有安全感,離開媽媽,就焦慮不安。
因不愉快交往的刺激而怕生
當寶寶第一次和陌生人接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有些修養較差的成年人,會以逗哭孩子為樂。如有的鄰居硬要讓孩子叫“叔叔”,孩子不肯叫,叔叔就假裝要擰他,還說要在他頭上鑿幾個“暴栗”,孩子嚇哭了,打那以后,只要一遇生人,尤其是看到青壯年男性,孩子就好像遇到了猛獸般,一頭扎進媽媽的懷里,小臉脹紅的,連呼吸也變得急促起來,一疊聲地喊:“怕怕!回家!”
因缺少安全感而怕生
寶寶學會走路后,切忌用陌生人來嚇唬他。如果家長出于安全考慮,經常對孩子講“外面有壞人,會把你拐走”之類的話,也不利于他和陌生人交往。至于培養孩子自我保護方面的安全意識,那是三四歲以后的事了——兩歲半以內的孩子是絕對不能離開監護人視線的。
如何讓寶寶不再怕生!
因不良刺激而怕生,先要斷絕刺激源
要是孩子曾因不良逗弄而飽受驚嚇,絕不能再用到人多的地方去鍛煉的做法,那樣可能會進一步刺激孩子。相反,第一要點是去除外界刺激。以后帶孩子出去玩,看到那種以逗哭孩子為樂的鄰居要繞開走,如果鄰居非要逗孩子,媽媽要明確告訴他們,小孩害怕,不要逗他,然后,帶著孩子離開。
經常帶寶寶出去玩,擴大生活范圍
要令孩子不怕生,父母首先就要擴大自己的生活范圍,如經常帶孩子一同到廣場上去玩,與其他孩子的爸媽交朋友;在快餐店就餐高峰期,主動與拼桌吃飯的客人搭訕。通過有意識的努力,父母塑造“自來熟”形象,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要離開寶寶時,突然將他交給陌生人
當寶寶遇見陌生人時,只要是在媽媽身邊,他的怕生情緒會比較弱。因此,萬萬不可突然地把寶寶交給陌生人,自己走開去辦事,哪怕這陌生人就是媽媽的閨密或孩子的干媽,要在媽媽的陪同下,讓他與陌生人交往,逐步克服分離焦慮。
先跟陌生孩子交往,再跟陌生大人交往
怕生的孩子一般不怕小朋友,特別是比他小的孩子。因此可從比他年齡小的陌生孩子一起玩開始,逐步過渡到與他同齡的孩子玩,然后逐漸過渡到比他大的孩子,最后過渡到陌生大人。而與陌生大人交往應當從小朋友的媽媽開始,告訴他,這是小朋友的媽媽呀,以打消他的戒心。
先“請進來”后“走出去”
讓孩子先在熟識環境里與陌生人交往,習慣后,再去陌生環境與陌生人交往,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的緊張度。可以趁著在家里接待客人,教孩子主動和客人打招呼、遞水果,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等孩子能在家里自如地與陌生人交往后,再“走出去”,如帶孩子乘車,教孩子去向駕駛員問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