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仝正國就覺得自己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其實年輕時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只是大部分人很快就在現實中發現自己泯然眾人。仝正國不同,大半輩子過去了,她還這么想。
她也的確有些與眾不同。不過,直到2003年,人們才發現了這件事。那一年,55歲的仝正國坐進天津市塘沽一中的教室,正兒八經地當起了高一新生,立志跟自己的孫子輩共赴“高考獨木橋”,一圓自己的大學夢。如今,仝正國走在河北聯合大學的校園里。63歲的她,已經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了。
17歲的人生轉折
仝正國的人生規劃里,大學曾是最理所當然的一項。“從小我就認為我應該上大學,而且是最好的大學,因為我學習特別好,不用怎么學都會,用現在的話說,屬于‘超常兒童’。”
她記性好,背書時就像給書拍照一樣,“我腦子里有這本書,從哪個字翻篇我都知道,不說過目不忘,東西看一遍也能記個80%。”到現在63歲了,她對自己的記憶力還很得意,念兩遍就能記住別人的手機號;坐車路過一條街,就能知道街上有哪些店面……
仝正國尋思著,自己將來不上清華也得上北大吧,她心氣兒高,想著“在科學方面做些貢獻,當中國的居里夫人”。
可1965年,17歲的仝正國初中畢業,“人生中第一個打擊”來了,她連高中都上不成——政審不過關。
仝正國難過之余倒也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不讓上學就工作吧。讀書之外,她還有點兒別的愛好——打乒乓球。一年一屆的區聯賽,她是區工業局代表隊的隊員,不見得能打出多好的名次,但總是全心全意、精神抖擻地去打。
1970年,第二個打擊來了,廠子里不讓她去打球,換了個出身好的人代替她。這一回,仝正國3天沒說一句話,心情特別灰暗。她想自己的人生明明不該是這樣,應當有些成績,“我有那個能力,”可結果,“這一生就這樣,跟平凡人一樣了。”
55歲的高中生
仝正國那一代,多的是時代造就的“平凡人”,1977年恢復高考,改變了一部分她的同齡人的命運。那年,她剛好卡在可以報考的年齡線上,卻沒去報名。“思想沒解放,根本沒敢想,在單位也還挺好的。”如今回憶往昔時,仝正國有些后悔自己那時不夠勇敢。
踏踏實實干到退休,人生也過去了一多半,她生活的重心只剩下孫女跟麻將了。
2001年,高考不再限制報考年齡。當年,媒體報道了南京的七旬高考生汪俠,仝正國看完就動了心思,“我這挺好的腦子都荒廢了,可算有個機會讓我補回來,我要考大學。”家里沒人支持,仝正國并不介意,她不但要考大學,還要上高中。找了好多所學校,都說沒這樣的先例,直到2003年秋,55歲的她終于成為了塘沽一中的一名新生。
“太難了,難得吃飯都拿眼淚就著吃。”什么都得重頭來,英語她完全不懂,考試考了14分;數學她只學到三元一次方程組,別人初中就學過的函數讓她糊里糊涂,單元測驗27分;語文,頭回考試考通假字,她根本不清楚那是什么東西;不知道答題卡怎么用……高中頭一年,55歲的仝正國每天只睡4小時,“要不我怎么趕上的?天天咬著牙,那時候我能挺過來,后來所有的事我就都能挺過來。”
這么辛苦圖什么?考大學有什么意義?“我從小就認為我應該上大學,現在能上我為什么不去?起碼能學到很多知識。”跟打麻將的日子相比,這樣的日子更合她心意,累,但開心。
仝正國永遠記得,她數學第一次及格得了63分。她也永遠記得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后,有其他班的老師跑來問:“學號52號是誰?全年級就她歷史選擇題全對。”她還記得期末考試,黑板上寫著各單科成績第一名,“地理”下面的名字是她的,叫多少人跌破眼鏡。
63歲的大學生活
2006年高考,仝正國考了388分,超過三本線3分,被昆明一家高校錄取。入學后,因為她身子弱,出現了高原反應,只得打道回府。2008年,60歲的仝正國以446分,高出三本線11分的成績,考入了河北聯合大學。“聽人說我是全國唯一通過高考統招考進大學的高齡本科生。”60歲后,仝正國成了人們眼里不尋常的“奶奶大學生”。
“奶奶大學生”的大學生活跟其他人一樣,備戰高數、應對四級、為考試開夜車、偶爾逃逃課。所有科目里,她最愛高數,最怵英語,但大學3年沒掛過任何一科。有一點,仝正國特別強調:“不管分高分低,每一分都是我的真實成績。”說到這兒,她又感嘆,“混的人不少,一點兒都不懂得珍惜。我要是年輕多好啊,絕對奔著哈佛、麻省理工去了!”
她身體畢竟不比20來歲的年輕人,寫字慢,考試總答不完題,視力也不好。她還有家庭上的牽掛,每個周末都要坐三四個小時的車回趟天津,看看老伴,瞅瞅孫女。家人對她的求學依然不怎么贊同,可理解、支持她的人也不少,仝正國收到過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其中很多出自同齡人之手,有人說:“你在替我們實現夢想。”
如今,夢想都實現了吧?“哪兒都實現了?我原來的夢想也不是考到大學就完。”她正準備考研,買了書,報了暑期輔導班,夏天怎么過已有了打算。63歲的仝正國打定主意把自己不一樣的求學之路走到底,“我的權利我就應該享受,我就這么想。”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