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胡一荻
“塑化劑”風波背后
□ 本刊記者 胡一荻

2011年6月2日,浙江臺州,市民在一家大型超市進口食品專柜內挑選飲料。
2011年4月,臺灣媒體報道,當地有關部門在例行抽檢食品時,在一款“凈元益生菌”粉末中發現里面含有塑化劑(DEHP),濃度高達600ppm(百萬分之一濃度)。
5月23日,中國臺灣首次發現昱伸香料公司為節省成本,在食品添加物“起云劑”中,違法添加有毒性的塑化劑,導致9家知名運動飲料及果汁、酵素飲品污染。
隨后,違法添加塑化劑污染飲料、食品的風暴繼續擴大,島內知名品牌如金車、臺灣比菲多、盛香珍、長庚生技及鮮茶道也卷入其中,臺灣飲料零售業的四大領軍企業(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便利商店和OK便利商店),均暫停銷售。
臺灣受事件牽連的廠商近200家。臺灣“行政當局”宣布10700個超市、量販店、便利商店,立即將所有含有起云劑的商品下架。
所有跡象都表明,這場非法食品添加劑釀成的安全危機,已經波及中國大陸、港澳以及美國、歐洲、東南亞等所有進口臺灣食品的地區。
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市場預估,今年臺灣飲料市場將因塑化劑事件損失約150億元新臺幣,預計全年市場衰退幅度高達30%,將創下臺灣有史以來衰退幅度之最。
臺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潘進丁6月1日預測,塑化劑風暴對臺灣飲料業的沖擊將可能持續整個夏季。
臺灣此次查處的“毒飲料”中添加的塑化劑,被人違法添加在起云劑中,并且用于飲料和食品,那么大陸起云劑的使用情況又是如何?大陸的生產企業是否也有這類問題呢?
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的專利列表顯示,深圳冠利達波頓香料有限公司曾在2004年申請了“一種起云劑及其制備方法”的專利,申請人為封波、徐仲偉。
封波現任這家香料公司的調香師,他向記者介紹說:“起云劑就是水和油的混合體,可以使飲料的口感更飽滿。正規的起云劑在飲料中使用很多,一些運動飲料,尤其是有些濁度的那種,都要添加,加入起云劑的產品看起來更美觀。”
微量塑化劑對人體健康沒有明顯影響,一般24至48小時內即可排出體外。
封波透露,曾經聽說臺灣有賣便宜的起云劑。但是,這位已有十幾年行業經驗的調香師表示,“如果按照平時正規的技術要求,很難做到那么便宜。沒聽說過大陸有人將塑化劑用在起云劑里,塑化劑是化工原料,不能用于食品。”
對于消費者的質疑和不利傳聞,匯源果汁、農夫山泉、康師傅等飲料生產廠商迅速反應,紛紛表態澄清,聲稱相關產品不含塑化劑,是經過國家權威部門檢測的,可以放心飲用。
此外,不少跨國食品飲料公司的在華機構也紛紛與塑化劑撇清關系。
可口可樂發表聲明稱,“我公司在中國市場生產銷售的產品中所使用的所有原料,均符合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標準,絕對不含塑化劑。”
百事可樂也隨后發布類似聲明稱,“百事公司高度重視食品安全。我們在產品的制造過程中只使用最好的成分,有嚴格的質量控制,完全符合所有當地標準。”
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市多家大型超市,并未發現被通報的問題產品在售。以往熙熙攘攘的飲品區冷清了許多,隨機采訪的幾位市民,也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歷經多次食品安全風波之后,現在對于購買各種飲品均持謹慎態度。
也有些消費者因為對事件了解不夠,或過度聽信媒體的負面宣傳,產生消極恐慌的抵觸情緒。
在超市的冰柜前,一位老太太為了制止外孫購買普通飲料產品而大發脾氣,甚至用夸張的言語恐嚇小外孫。記者上前了解情況,老人表示,其實并不清楚塑化劑是什么,但聽說是飲料里的,護孫心切,那就什么飲料都不要喝了。
在場的超市工作人員向記者訴苦,近幾天在售的臺灣食品幾乎處于滯銷狀態,其他飲品的銷售亦受到嚴重波及,“可以說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啊”。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主任厲曙光對塑化劑的研究長達16年,“生活中每天會遇到,避免不了。”
厲曙光介紹說,其實消費者大可不必在突發事件中將塑化劑妖魔化,在日常生活中,塑化劑是廣泛存在的。塑料袋、兒童塑料玩具、香水、指甲油、化妝品等里面都可能含有塑化劑。
把熱包子、饅頭、玉米棒、點心裝入塑料袋中,擦香水、涂抹指甲油、頭發定型水,都有可能與塑化劑“碰面”,甚至包括空氣中、水體中也有極微量的塑化劑。他表示,這些含量極其微小的塑化劑,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太大影響,而臺灣塑化劑事件是人為直接添加到食品添加劑中,所以劑量比較高,毒性大,不可一概而論。
衛生部于6月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對塑化劑添加問題有著多年研究經驗的三位專家也證實了這一說法。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劉兆平說,微量塑化劑對人體健康沒有明顯影響,一般24至48小時內即可排出體外。目前我國已充分具備針對塑化劑的檢測設備和水平,對食品包裝和食品本身中塑化劑含量的標準也有明確規定,確保了針對塑化劑的食品安全監測“有理有據有能力”。
專家同時強調,要了解塑化劑對人體的影響,關鍵是要弄清楚攝入量的問題。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塑化劑DEHP規定的每日耐受攝入量為每公斤0.025毫克。專家解釋說:“這意味著,體重60公斤的人,如果終生每天攝入塑化劑1.5毫克至8.5毫克,才可能導致明顯的健康損害。”以動物實驗來看,要造成肝癌,需要每天喝數十瓶運動飲料持續半年以上,因此消費者不必過慮。
部分食品中也會檢測到少量的塑化劑,但并不一定來自非法的人為添加,因為食品的包裝材料中所含有的塑化劑,會在一定條件下溶出從而進入到食品中去,由于塑化劑溶于油不溶于水,因此將塑化劑用于脂肪性食品以及嬰幼兒食品的包裝材料是不被允許的,用于食品添加也是明令禁止的。
目前,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已經作出統一部署,要求有關部門和地區迅速采取措施,全面加強對臺灣進口運動飲料等食品及相關食品添加劑的檢驗監管,并已組織對相關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進行全面排查。
另外,衛生部也于6月1日緊急將塑化劑列入違法添加劑“黑名單”,并明確了相應的檢測方法,這意味著塑化劑將作為衛生監管部門今后的監督管理重點之一。
為方便公眾了解塑化劑產品,截至6月6日,國家質檢總局又公布了最新的“臺灣地區受塑化劑污染的問題企業及其產品名單”,臺灣問題產品從6月3日公布的812種上升至945種。
對消費者而言,如何避免過多攝入塑化劑等相關物質呢?協和醫院泌尿科的伍學焱教授認為,應倡導公眾踐行更加簡單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塑化劑被大量使用于塑料制品、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等,如果平日過多地與這些物品接觸,必然會攝入較多的塑化劑。選擇健康生活方式,不購買和使用不合格產品,并盡量使用瓷器而避免使用塑料制品長期存放食品,另外避免速食、即食、外帶食品,是避免塑化劑危害的第一步。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