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太陽能提速背后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走在山東省德州市的大街上,樓頂安裝的太陽能集熱器,整整齊齊,與建筑渾然一體,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耀眼。
除了屋頂的太陽能集熱器外,德州經濟開發區路旁的太陽能路燈同樣搶眼,在夜幕降臨時,尤其引人注目。
“對于新建辦公樓和大型公共建筑,德州嚴格推行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和地源熱泵技術,城區新建住宅樓太陽能熱水器推廣應用率超過95%。”6月7日,德州市發改委能交科科長張錦向本刊記者介紹。
近年來,太陽能利用發展明顯提速,不僅是“太陽城”德州,在北京、內蒙等地太陽能發電廠都已興建。
然而,飛速發展的太陽能面臨重復建設、成本高與推廣難等諸多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要注重對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的掌握,而不是一味地提高制造能力、擴大產能。” 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國家863計劃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周大地曾建議。
如果讓德州的出租車司機推薦當地特色景點,第一個提到的很可能就是“中國太陽谷”。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研發、檢測、生產、教育、旅游等綜合性基地。
“2010年世界太陽城大會主會場就放在這里,當時來參會的很多國外嘉賓都感到驚訝。” 6月8日,總部位于德州的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皇明太陽能)品牌副總監周春玲向本刊記者表示,此前人們總認為屋頂上裝個太陽能處理器不太美觀,而德州的日月壇·微排大廈就是要顛覆這一觀念。
據介紹,該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建筑,集展示、科研、辦公、會議、培訓、酒店等功能于一身,全球首創性地實現了太陽能熱水供應、采暖、制冷、光伏發電等技術與建筑的完美結合,建筑節能70%以上,加上60%采暖、制冷,節能效率達88%。
而這些與一個人息息相關,那就是黃鳴。
年過五旬的黃鳴是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其名片上還有國際太陽能學會(ISES)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等數個頭銜。
黃鳴從事這個行業頗具戲劇性,大學原本學習石油礦場機械專業,畢業后的工作就是找油,但找得越多他越是心憂。
一個偶然機會,黃鳴讀到貝克曼(Beckman)的《太陽能─熱能轉換過程》一書,從此他開始了對太陽能利用的探索。
就在黃鳴沉浸于太陽能熱水器的研究之中時,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人也開始投入了太陽能行業之中。
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太陽能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尤其是太陽能熱水器,2009年太陽能熱水器正式“下鄉”,這意味著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得到了政策支持,太陽能熱水器“下鄉”如一縷春風,使整個行業煥發了強大的生命力。
拿熱水器來說,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太陽能熱水器年產量突破4000萬平方米,保有量達到1.45億平方米,已成為太陽能熱水器的世界超級大國。
業內人士向本刊記者表示,目前這一數據達到了1.6億平方米,對應企業至少6000家以上。不僅是產值和就業數量的增長,這些民用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極大地減少了電力的需求。
在民用太陽能熱利用逐漸成熟與深入的背景下,太陽能熱利用在工業方面的利用已突破技術難題,正快步前進。
本刊記者獲得的一份中投顧問的研究顯示,隨著中高溫太陽能熱水器的開發以及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技術的日益完善,太陽能熱水器的應用領域不再局限于提供熱水,正逐步向取暖、制冷、烘干和工業應用方向拓展。
前不久,全球首個可以應用于工業領域的屋頂式太陽能中高溫蒸汽系統在山東德州試機成功,該系統采用最新研發的“線性菲涅爾反射(Linear Fresnel Reflector)”聚光集熱技術,可提供100到250℃的工業用熱。
本刊記者采訪獲悉,在浙江、江蘇等地,大量的紡織印染企業,這類企業都屬于中溫工業,應用熱水需求大,而獲得熱水的主要途徑就是燒煤。
每年夏天,總是有不少印染企業因為煤而向外界求援。
分析人士指出,這方面的市場空間非常大,如果太陽能在工業領域能得到應用,替代紡織印染、食品加工、醫藥等行業的燃煤、燃油鍋爐,顯然能大大節省燃煤,緩解每年夏天的煤電緊張之局,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幾乎與此同時,太陽能發電獲得了長足發展,截至去年底,其裝機規模已達86萬千瓦。
6月9日,國家能源局和亞洲開發銀行主辦的“太陽能發電規模化發展研討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當前我國太陽能發電市場處于加速發展階段,目前的在建規模約為100萬千瓦。未來5年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規模擴大和技術進步,提高太陽能發電的經濟性,同時優化產業鏈。
目前,在不考慮土地成本的情況下,我國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已經降至1元/千瓦時左右。梁志鵬預計,2015年前這一數字有望降低到0.8元/千瓦時以下,與目前的工商業用戶銷售電價水平相當,這將使得太陽能發電具備大規模發展的條件。
據了解,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編制《可再生能源“十二五”發展規劃》,《太陽能發電“十二五”發展規劃》是其中的一個專題規劃,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從縱向對比,國內太陽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從橫向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應用層面。重復建設嚴重,核心競爭力不足,最讓業內人士擔憂;同時,國內太陽能產品消費的氛圍仍不夠好,太陽能產品推廣遭遇難題,尤其是民用建筑領域。
“太陽能熱利用的出路在于太陽能與建筑相結合,在于太陽能工程化應用,這已在行業內外基本達成共識。”楊德山向本刊記者如此表示。
但讓人遺憾的是,截止目前,太陽能與建筑的結合進程并不順利。
國際銅業協會曾委托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進行的太陽能熱水器強制安裝政策研究表明,目前一些太陽能強制安裝政策在具體實施中并不理想,開發商對太陽能熱水器的應用也存在諸多誤區。
對于開發商來說,在開發樓盤時使用太陽能熱水器,但消費者并非開發商,無論是普通住戶還是物業公司,都難以為安裝的太陽能熱水器埋單。
萬通地產產品研發部總監劉克峰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開發節能建筑是開發商的責任與義務,但受益方并非開發商,即便是節能建筑但消費者卻未必埋單,這是讓開發商很頭痛的一個問題。
早在2006年,在北京舉行的一次論壇上,黃鳴曾對同在臺上的一位房產商抱怨,太陽能進入樓盤太難。
如今,五年過去了,這一現狀并未得到改觀。無奈之下的黃鳴自已在德州開發了一個樓盤,該樓盤融入諸多太陽能元素,一方面達到節能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太陽能發電。“小區會所的空調能耗的90%以上由太陽能和地熱能提供,并網發電系統的發電量占小區總用電量的4%以上。”周春玲如此介紹。
在黃鳴看來,這就是未來人居環境的典范,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對太陽能的關注,但顯然進度太慢。
除了建筑應用難題外,重復建設、核心技術不足也是主要問題。
據業內人士估計,有近一萬家太陽能企業目前仍然要依靠補貼過日子,這不可避免出現重復建設、同一類型企業在同一地區盲目開工現象的出現。
周大地表示,現在很多投資人對新能源產業投資的積極性很高,地方政府也把新能源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打著這個旗幟招商引資,這兒蓋廠房,那兒建園區,待到投資建成后,都不知道市場在哪里,技術先進也未可知,容易造成重復建設。
在2009年,工業與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就曾公開警告說,一些新興產業一哄而上,如果缺乏有序發展,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產能過剩。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