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崔銀娜
瑞金的“第一等”
□ 本刊記者 崔銀娜

瑞金市沙洲壩鎮百花園村新貌。
在瑞金,記者看到很多政府部門的圍欄上都嵌有紅色的五角星,“紅星墻”是瑞金的一大特色;而政府標語最引人注目的則是“爭創第一等工作”,“第一等”仿佛成了瑞金的專有名詞。
什么是瑞金的“第一等”呢?2010年初以來,瑞金市強勢推進新農村建設,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000萬元,在舊村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此外,農業產業化進程也明顯加快,部分村人均年收入已達5000元以上。記者在葉坪和沙洲壩等地采訪中,親身感受老區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百花園是瑞金沙洲壩鎮的“明星村”。去那里之前,記者對此有所了解。然而,走進這個新農村建設點,記者依然眼前一亮:三排別墅式的新房整齊劃一,朱黃色的主色調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村口古樟樹下的小廣場上,三三兩兩的大人帶著孩子們在休閑玩耍;村南邊小橋流水,小橋下池塘泛波;房前屋后,各色花木令記者眼花繚亂,一排排白玉蘭樹迎風吐翠,桂花樹、鐵樹、茶樹等樹種錯落有致,而村前的小路旁,則是一小畦一小畦的油麥、辣椒……
“以前,這里還是一個破爛不堪的土坯房村莊,村民紛紛往外跑,到處都是‘空心房’。村里被定為新農村建設點以后,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積極推進拆舊建新,吸引許多村民踴躍回鄉建新村……”百花園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副會長李永德曾這樣告訴記者。
百花園距沙洲壩鎮僅2公里,全村總戶數46戶,人口231人。2008年以來,瑞金市沙洲壩鎮從改善農民起居條件、優化人居環境上入手,讓農民在實實在在、直觀易顯的生活環境改變中轉變觀念,增強信心。
沙洲壩鎮黨委書記羅林生告訴記者,在百花園村的南頭,他們規劃了體現紅色文化的農家樂,以及適合兒童游樂的娛樂場所等。記者看到,在剛剛修建好的小橋下,寬寬的水塘清波蕩漾,過了小橋,圍繞著一個修繕中的游泳池,一株株還未能攀藤的葡萄樹在陣雨過后,生機勃發。
“這些將來都是百花園的特色景觀,通過這些景觀和娛樂、休閑項目,我們要把來沙洲壩的游客留下來,只有游客留下來,沙洲壩的紅色旅游才算真正興旺起來。而這些也會作為村里的集體產業,造福百姓。”羅書記說。
在沙洲壩鎮大布村竹山下小組,楊奶奶高興地指著她家新房子給我們看。
竹山下是沙洲壩鎮又一個新農村建設點。楊奶奶告訴我們,現在她和家人住在鄰村的親戚家里。去年,竹山下小組號召大家拆舊建新,她的四個兒子可以建四套農村別墅,如今四套別墅都已經建好,就等著村里公共設施都建好以后,年底搬進來。
楊奶奶告訴我們,她家的舊房子在拆的時候,村子里給了一部分補償款,用這筆錢又交了新宅基地的錢,前后一收一出,沒想到還剩下一萬多元。四個兒子又通過“抓鬮”的方式,各自選擇了自己新的宅基地。以前在外邊打工、做生意的四個兒子都回村里蓋起了別墅,別墅是村里統一規劃的,樣式統一、漂亮,“房間很多、很大” 。
如今,楊奶奶的四個兒子一個在沙洲壩鎮上的臺商“創業園”做工,一個在跑運輸,一個則在鎮上開農家樂,另外一個在種植臍橙,平均年收入都為數萬元。20余萬元的建房成本并沒有給家里帶來太大的負擔。
采訪中,楊奶奶一直熱情地招呼記者去她家喝水,她說,“房子馬上就建好了,心里樂都樂不過來!”
葉坪是共和國搖籃第一鄉。在這里,古老靜謐的謝氏宗祠透露著黎明的曙光,千年的古樹旁,偉人讀報的身影仿佛猶在;巍然聳立的紅軍烈士紀念塔記錄著中華兒女曾經的浴血奮戰,簡樸的紅軍檢閱臺見證著鋼鐵雄獅的鏗鏘步伐……
據葉坪鄉武裝部部長楊青山介紹,1931年9月28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和紅一方面軍總部遷駐葉坪。該村第一次進行了搬遷;1958年,為了保護國家級重要文物,保護革命舊居,對舊址群內的村子實行整體搬遷; 1981年,為擴建舊址,葉坪村民又進行了第三次搬遷。
近年,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群舊址被國家確立為國家“4A”級景區,景區擴建,葉坪村的村民們進行了部分搬遷。
搬遷是為了“公家”,葉坪人民毫無怨言。如今,這個共和國搖籃第一村,葉坪的發展又怎樣呢?
在舊址群公園的西面,是葉坪的新村。和百花園一樣,淡黃色小樓修葺一新。新建的謝氏宗祠也披上了嶄新的黃色。推門而入,端午佳節剛過,謝家老幼祭祀的痕跡猶在,村民謝火生告訴記者,在葉坪,不管如何搬遷,祭祀祖先的風俗從未改變。
在謝火生家,他熱情地拿出洗好的“早禾李”招待我們。他告訴記者,葉坪的李子好吃也好賣,萬畝李園已產生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村書記還告訴我們,葉坪的有機蔬菜已經占有瑞金一半以上的蔬菜市場,葉坪的蔬菜產銷情況直接影響著瑞金的“菜籃子”。
如今的葉坪鄉有幾個“萬”:萬畝有機蔬菜基地、萬畝生態觀光臍橙基地、萬擔優質烤煙基地、年出欄萬頭的生豬養殖基地,還有鴕鳥、奶牛養殖基地等,給葉坪百姓帶來了較高的收入。
位于舊址群東面的葉坪舊村小樓多為上世紀80年代所建,如今已略顯陳舊。楊青山告訴記者,現在這里多是老人在居住。
在一位謝姓伯伯家門前,房前的夾竹桃已經花落累累,門前十幾只的母雞在四散啄食,舒適生活的安逸寫在伯伯的臉上。伯伯家的兩個兒子和女兒,在外工作,有的在市里買了房子,老兩口住在老屋里。
謝伯伯的老伴拿出竹椅給我們坐,微笑著和我們一起聽伯伯講紅軍的故事。伯伯說,他家原來住在毛主席故居的旁邊,經常看到毛主席在那里讀書、閱報。有一次,國民黨扔下來一顆“啞彈”,據說存在了很久,后來才被拆除。毛主席舊居旁邊那顆古樟樹就是當年國民黨扔炸彈時炸毀的……
后記
葉坪鄉和沙洲壩鎮的黨委書記都是“75后”,30多歲的臉上充滿了年輕干部的精煉,敢干、敢闖;從他們的言談中,能聽到對老區發展的思路和想法,敏銳、務實。據記者了解,瑞金鄉鎮一級干部多為“75后”,有的是從市委辦公室主動下來做基層工作,有的是省內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還有的是外地選調考過來的高才生。他們漸漸成為瑞金發展的主力軍,為老區發展注入著活力。
□ 編輯 尹麗麗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