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 寧
養老保險的喜與憂
□本刊記者張寧

2011年6月20日,全國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部署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經驗交流會議在京召開。溫家寶總理在會議上指出,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并加快新農保試點進度,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 圖/CFP。
自《社會保險法》實施之日起,中國開始在部分地區試點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并計劃到明年年底實現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全覆蓋。這意味著,擁有幾千年“養兒防老”傳統的中國將進入全民“制度養老”時代。
自我國上世紀70年代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進入而立之年,他們的父母也逐漸步入花甲。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現象日益凸顯,未來,越來越多的家庭將出現4個老年人、1對夫婦和1個孩子的“四二一”結構。未富先老,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極大的潛在挑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19億人,占總人口的8.9%。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預測,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超過30%。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告訴記者:“中國目前雖然不是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卻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美國的進入深度老齡化用了90多年,而中國進入深度老齡化這個過程只用35年,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會出現不足兩個納稅人供養一個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面。”
加之通貨膨脹的加劇、房價的飆升,“啃老族”日益增多,傳統的“養兒防老”似乎已經成為“奢侈”。因此由“養兒防老”到“制度養老”亟待轉變,這也成為我國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現實動因。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十一五”時期,全國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2.57億;2010年底,參加新農保的人數達1.43億。在養老方面,職工有基本養老保險,農民有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唯獨城鎮非從業人員沒有任何制度上的保障。
自7月1日起,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年滿16周歲的城鎮非從業居民均可參保,數千萬城鎮非從業人員首次被納入到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內。這意味著,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再到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已經實現了全覆蓋。
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發放數量達到8億張,覆蓋60%人口。明年基本實現全覆蓋。據有關部門統計,至少有3000萬人將享受到這一政策所帶來的福祉。
此外,開始施行的《社會保險法》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規定公民的養老保險今后可以實現跨地區轉移。
根據以前的養老保險相關規定,如果換到異地工作,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將很難。使得很多農民工參保積極性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大量退保的現象。參保人員如到達法定退休年齡時繳費年限不滿15年的,退休后將不能享受基礎養老金,只能將個人賬戶中的儲蓄額一次性支付給個人,終止養老關系。
對此,作為建國60多年以來第一部社會保險制度的綜合性法律《社會保險法》解決了這一難題,個人跨地區就業統籌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面對“未富先老”的挑戰,“全民養老”自然是令人無限神往,但在此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同樣不容忽視。
楊燕綏教授認為,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未來五年,關于養老金方面提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穩定增長”,其增長的標準是不明確的。“這是它的一個弱點、缺陷 ,‘穩定增長’要具體指出占居民家庭支出的百分之多少,社會平均工資的百分之多少,或者是穩步增長的比例與通貨膨脹掛鉤。”
楊燕綏告訴記者,中國養老金制度問題,首先就是概念不清。“政府提供的養老金,到底什么是克服貧困的基本養老金,什么是個人積累市場運營的補充養老金,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到底是克服貧困的還是改善生活的,沒有說明白。”
作為中國養老保險改革的見證者,她指出:“養老金制度本身是強調公平的,但現狀是待遇差別非常大。”楊燕綏說,“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不繳費,養老金相對高;企業職工費率過高,待遇逐年下降;城鄉居民養老金相對低。例如農民每個月可以領到55元,而公務員能領到四五千元,對于這樣大的一個差距,容易引起社會的不和諧。”
在楊燕綏看來,“待遇差大”問題出現的關鍵在于:“一個好的結構才能帶來公平和低負擔,才能可持續發展,所以說,中國的養老金制度亟待結構性調整。”
“改革的出路在于建立中央政府統籌的國民基礎養老金,強化政府責任,財政責任,但是這部分要低水平,主要是克服貧困,保證老年人吃飯的錢;同時市場化運營全民個人賬戶養老金(含職業養老金和個人儲蓄)。”
楊燕綏認為,在養老保險制度中公務員養老金過高成為眾矢之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改革不應躲避,而應該引領中國養老金制度進行結構調整,而不是讓他們參加現行制度,更不是讓他們自己獨立起來。
“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也應進入到國民基礎養老金系統,以職業養老金替代退休金,對接國民基礎養老金,帶動全國養老金制度的結構性調整。”
“改革方式是從執行時開始,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每年下降一個百分點,同時政府為其建立職業年金,每年職業年金增加一個百分點,此消彼長,而個人拿到的金額不變。這樣退休金逐漸降下來,降20多年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都跟老百姓拿同樣的基礎養老金。
同時,職業年金也建立起來,第一年退休的人可能賬戶里只有一年年金,第二年退休的人有兩年年金,以此類推,職業年金的替代能力越來越強。這樣經過20年一循環,所有的都能夠到位。中國的養老金市場便形成了。”
“我國的老齡化速度發展非常快,現行的養老金制度是未定型的。它的出路在于結構調整,強化中央政府統籌的國民基礎養老金,同時強化個人賬戶的市場化運營。一個清晰的結構,兩個目標,兩架馬車整合現在所有的制度。”楊燕綏肯定地說。
□ 編輯劉文婷□ 美編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