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化成
地方政府舉債不可“以拖待變”
□華化成
據新華社報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2010年度中央預算執行等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工作。會議要求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妥善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繼續抓緊清理規范融資平臺公司。
“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這樣的處理原則中央已不是第一次提出。然而過去兩年多來的實踐卻顯示,上述原則的落實情況實在不容樂觀。無論何種債務均“一視同仁”“拖字當先”,幾乎成為了大多數地方政府的共識。于是,千方百計地延長貸款期限,而不惜背負更為沉重的利息負擔,或者干脆借新債還舊債,也成為了各地政府的普遍做法。尤其是近期新一輪地方政府性債務還款高峰的到來,貸款展期和“借新還舊”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客觀而言,拖延償債能夠暫時緩解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但必然會進一步加劇未來時點的債務負擔,因此只適用于一些現階段收益較少但盈利前景較為明朗的貸款項目。可部分地方融資平臺對全部債務都拼命延期的做法,則顯然不是從貸款項目實際出發,而是有著以下三重考量。
首先,對地方官員而言,舉債搞開發能為其創造政績,但償還現有債務卻并不能給其帶來明顯的政績成果。既如此,政府自然沒有動力償還歷年積欠而來的巨額債務,而只求將還款時間拖到任期屆滿之后即可。在此情況下,即便因為債務展期會帶來更為沉重的利息負擔,不用在自己任內還款的官員也大可不必多加考慮。
其次,不少地方官員將融資平臺貸款未來還款來源都寄希望于土地出讓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土地增值變現收入。基于這種土地價格會進一步提升且提升幅度將高于銀行利率的預期,延期還款自然是這些地方政府的不二選擇。
第三,隨著銀監會、審計署等部委的統計結果出爐,地方政府性債務整體規模也逐漸浮出水面。面對這一驚人數額,地方官員也預期中央政府極有可能以國家注資或成立專門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對債務處理做出整體性安排。在此思路的影響下,部分官員不僅是“以拖待變”,更會進一步擴大舉債規模,以形成“大到不能倒”的局面迫使中央出售埋單。
事實上,延期償債不僅無助于真正緩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大多數情況下反而是埋下了威力更為巨大的的“定時炸彈”。一旦“借新還舊”成為地方政府的常規做法,后果更是不堪設想。有鑒于此,中央政府也應及時采取強硬手段,制止地方政府繼續大唱“拖字訣”。具體而言,中央政府一方面應加強對地方新借債務的約束,將舉債風險與官員經濟責任掛鉤,建立追究機制,抑制由來已久的“舉債沖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應考慮將削減公共債務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范疇,形成積極償債的制度激勵。此外,有關部委也應積極考慮借助資本市場消化地方政府公共債務,以債務證券化等方式引入民間資本化解債務風險。地方政府也應適當削減其經濟建設職能,實現財權事權對等,根本上消除負債過度的生存土壤。
□ 編輯尹麗麗□ 美編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