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志
守護鄉村凈土需有所為
□ 李 志
鄉村,應是一片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夢幻美景,充滿清新明媚,詩情畫意。
如今,清水溪流變得烏黑而刺鼻,青山綠地被工廠霸占,孩子只能在成片的工業垃圾中玩耍,還要呼吸著刺肺的空氣,這些成了眾多農村的主要景象,我們的鄉村凈土正在慢慢的被侵襲而消逝。6月3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農村的污染排放已經占到了全國的“半壁江山”,農村污染形勢已經達到“非常嚴峻”的地步。
農村環境污染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由于落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自然積累而造成的自源性污染,如農耕中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不節制的使用塑料,白色垃圾得不到合理處理,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隨意排放等;其二,由于污染企業大肆進駐農村并無節制的排放污染物,這種外來落后工業也是農村污染急劇惡化的主要罪魁禍首。
“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質變壞,九十年代魚蝦絕代,今天癌癥災害。”這一順口溜形象的反映了農村污染的嚴重進程,而被確認的越來越多的癌癥村中大部分都有重污染工廠的影子,或開礦加工企業,或化工企業,或重金屬企業等等。就在當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李干杰副部長還提到,重金屬污染越來越嚴重,去年發生了14起,其中有9起是血鉛事件;今年1-5月份又發生了7起血鉛事件,這些重金屬流毒的受害者又無一不是生與斯長于斯的村民,而且大部分是兒童。
城市環境優化了,鄉村污染加重了,這本不應是前因后果的關系,但是在中國現今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卻切切實實形成了這吊詭的因果關系,就其原因,不得不說鄉村基層政府扭曲的政績觀是產生這種異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環境容量達到底線,治理力度加大,以及政府重視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大環境下,城市中經濟效益低下而污染嚴重的落后產業,逐步被當地徹底淘汰。他們理應在這一轉型中退出歷史舞臺,但在村鎮一級地區他們猶如中古時期的吸血鬼般復活而肆虐。
經濟落后的鄉村一級政府,通過所謂的招商引資大肆引入被城市淘汰的重污染企業。在一些招商談判中,行政官員大打鄉村的“環境容量”牌,為了獲得這些企業青睞,部分基層政府更是各部門協作為企業提供“套餐”服務,隨意降低排污要求,甚至不做要求,在環境評估中幫助作假,在上級檢查時幫助應付通關等等。君不見,在近日查處的每一起血鉛事件中都有當地政府部門玩忽職守或甘當幫兇。
相對于這些恣意排放污染物的工廠利益集團,受害村民是弱小的,而本應是身負平衡經濟發展和鄉村生態保護之職,傾聽民意,保護農民切身權益的地方政府,不顧生態和不惜村民性命的縱容污染,在這場博弈中農民顯得尤為無力。再加上基礎設施薄弱、資金欠缺、治理手段落后,讓鄉村這片凈土承受了太多不可承受之“重”。
“唯有凈土,才有潔食”,為防止農村污染積重難返,流毒世代,治理已迫在眉睫,而一切都應從規范基層政府行為開始。通過嚴厲的行政處罰,遏制行政部門權力尋租和濫用,明確監管責任;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考核范圍,迫使地方政府改變現行的惟GDP發展觀念,唯有此才能從源頭堵住不符合環保標準的污染企業進駐農村。
只有地方政府做到心懷民意,暢通農民的利益表達和權利救濟渠道,使農民在關乎切身利益的重大引資招商中有一席發言權,在與不法污染企業的對抗中,政府能做到主持公平和正義,才可保證發展起來的農村是農民真正想要的具有現代文明的生態家園。
□ 編輯 潘 陽 □ 美編 龐 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