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嚴碧華
農民貸款難 政府要出面
農村金融亟待破解難題
□本刊記者嚴碧華

近年來,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幫手。圖/嚴碧華
盡管是炎炎烈日,但看著金黃的麥粒,沈志剛仍難掩內心的喜悅。
沈志剛是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陶莊鎮村民,受益于當地農村信用社(簡稱農信社)支農貸款和幫扶力度的加大,今年他家的小麥又迎來了豐收。
更讓他感動的是,在收購小麥的時候,由當地農信社組成的“三夏”(夏收、夏插、夏種)服務小分隊,再次進村找他了解資金需求。
7月8日,山東省農村信用社棗莊辦事處業務科科長劉炳厚向本刊記者表示,針對“三夏”生產實際,棗莊農村信用社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便民政策,力求“手續最簡、速度最快”,把資金及時送到農戶手中,不誤農時和農事,確保豐產豐收,顆粒歸倉。
這些彰顯了近年來包括農信社在內的金融機構支農力度的加大,但多位專家在受訪時表示,與農民期待仍有較大距離。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這幾年農村金融的發展成就很大。根據最新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是95900億元,但巨額涉農貸款中,真正到農戶手里的是22201億元,占全部涉農貸款比重不到20%,農戶貸款只占全部信貸余額的5.1%——這個數字,幾乎20年沒有變化。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金融界講農村金融改革付出很大努力、邁出很大步伐、取得很大成就,但是農民還是說“不行”。
業內資深人士李先生向記者透露,自2003年啟動的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工作已進入實施階段。農信社成了農村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農村金融的工作重點是補充其資本金,這些給需要貸款致富的農民帶來新的希望。
沈志剛所在的山東棗莊,為支持“三夏”生產,當地農信社成立了18個“三夏”服務小分隊,進村入戶了解農民資金需求,掌握農戶真實生產情況,建立了信貸資金檔案,及時跟蹤服務。
同時,當地充分發揮農信社機構網點優勢,及時開通了“信貸綠色通道”,開設了“三夏”信貸專柜、惠農補貼發放專柜等,把各類惠農資金發放到農民手中。
目前,已發放農戶小額貸款4.1億元,支持農戶購置農耕機、小麥聯合收割機、脫粒機、播種機等860臺(套)。
“農民貸款的方式很多,以擔保貸款為主,產權抵押,小額信用貸款為輔。”劉炳厚介紹,針對農民可以抵押的物品不多,創新了貸款方法,可以村民聯保、產權抵押等。“產權抵押指的是流轉的土地,還有林權,根據實際情況,為農民拓寬融資渠道。”
和棗莊農信社一樣,山東各級農信社結合當地實際,創新服務方式,為“三夏”生產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本刊記者致電多地農村金融機構采訪發現,不僅僅是山東,從北方到南方,從東部到西部,從經濟發達地區到貧困地區,很多地方農信社加大了支農力度。
6月16日,湖南省麻陽縣隆家堡鄉蠻溪村退伍軍人陳勇就是憑《農戶信用等級證》從該鄉農信社貸到了3萬元現金,擴大了“美蛙”養殖規模。
在麻陽,像陳勇一樣享受農村金融改革成果的農民達2.4萬多戶,享受無抵押信用貸款的總金額達1.7億多元。
記者采訪獲悉,近年來,麻陽從完善金融服務網絡入手,在鄉、村兩級分別建立農村金融服務中心、金融服務站。鄉、村兩級金融服務機構主要通過給農戶評定信用等級、頒發《農戶信用等級證》和推薦發放信用貸款等程序,給農民提供貸款服務。授予“一級”的農戶最高可貸5萬元、“二級”最高可貸3萬元、“三級”最高可貸1萬元。
三級農村金融服務網絡的建立和完善,大大方便了農業企業和農民的貸款融資,增強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動力。目前,麻陽通過縣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推薦貸款的企業達102家,貸款總金額達3.3億多元。
浙江麗水有句順口溜:窮在山上,難在路上,缺在錢上。這個面積占浙江六分之一的地級市,有81%的人口在農村,農民貸不到款,就意味著缺少創業資金,農村經濟發展受到限制。
2009年開始,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踏上破冰之旅,重點解決“缺在錢上”的問題,在全市推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實行資產評估、信用等級評價、授信額度評定“三聯評”;信用貸款、抵押貸款、聯保貸款“三聯動”;政府、銀行、農戶“三聯手”;銀行敢于把錢貸給農民了。麗水成為全國第一個所有行政村都通過信用等級評價的市,九成農戶都有了信用等級。
經過權威的信用認證,山林、房子、茶園都可以變為受認可的抵押擔保,盤活了農民最大的資源,有效解決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更令農民欣喜的是,為解決農民取款難問題,當地在行政村的便利店安裝POS機,讓農民刷卡取現。
沈志剛和陳勇無疑是幸運的,盡管支農力度加大,但受制于缺少抵押物這一“硬傷”,真正面向于農戶的貸款相對來說仍不盡如意。
湖南益陽一肖姓村民向本刊記者表示,當地漁業資源較為豐富,他曾想通過養殖來致富,人員、場地和技術等問題都解決好了,就是缺少資金。
“當時,第一反應是找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首先問我有沒有可以抵押的東西,家里有一幢房子,卻抵押不了,后來自然也就沒有辦成。”該村民說,隨后他還找過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仍然無果,最后只得放棄。
“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說可以貸幾千元,不需要抵押擔保,但這明顯不夠。”該村民覺得不可思議,在他看來,像農村信用社這樣的金融機構,既然是為農民服務,為何不多替農民想想實際運行過程中會出現的困難?
南方某縣一段姓科長亦向本刊記者證實了當地農民貸款過程中常碰到上述難題?!稗r民貸款如果沒有抵押物,需要拿財政工資的人作擔保,但大部分農民顯然難以做到,同樣,村民聯保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亦存在諸多困難。”他表示,這樣可能最后真正需要錢的農民沒有貸到款,但一些與農信社相熟的社會人員卻握有資金,把這些資金用于放貸或者賭博。

山西運城新絳縣店頭農村信用社信貸人員為菜農辦理惠農再貸款。
近年來,村鎮銀行在農村出現,但真正針對農戶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夠。
浙江溫州是村鎮銀行推行較廣的地區之一,資深咨詢師廖盛斌出生于當地,且長期致力于管理咨詢與投資銀行業務。他向本刊記者表示,在溫州,民間借貸非常普遍,擔保業非常發達,村鎮銀行出現后,這些此前從事民間借貸的擔保機構紛紛介入,這樣使得原本支農的村鎮銀行可能被“綁架”,以追求高額利潤為前提。
分析人士指出,一個越來越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越是在經濟發達的大都市,金融服務越發達、便利,金融產品越多,而相反,越是在凋敝的鄉村,金融服務發展速度越滯后。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不僅使得農村存款、取款、支付難,還衍生出一些其他的社會負面問題。以農民投資為例,如果正規的債券、基金等投資產品難進農村,那么,非法的投資品種就會趁虛而入。
本刊記者曾在湖南岳陽、益陽等地發現,“六合彩”在當地相當普遍,農民把有限的資金投入進去,寄希望于一夜暴富,最后卻是悲劇接連發生。
前不久召開的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上放出一個信息,截至目前,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仍有2299個,這些無不顯示出農村金融的不足。
分析人士直言,金融機構追求商業利潤,控制風險很正常,但農村金融服務弱化,不僅造成非法金融活動抬頭,也不利于拓寬農民的理財渠道,切斷了農民用金融方式分享經濟增長的可能。
針對農村金融問題,本刊記者連續一周聯系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但得到的最新信息卻寥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一位權威專家向本刊記者坦言,因為變化不大,總是老生常談,近年來沒怎么跟進了。
在長期關注農村問題的陳錫文看來,農村下一步改革不能回避三個問題,其中就重點提到了農村金融。
首先他認為,“三農”貸款增長如此困難,不能完全責怪金融機構,銀行已經是股份制了,追求高利潤沒錯。政府要讓銀行做事,就要給銀行創造條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優惠。“如果政府不擔責任,任何地方都搞不了農村金融?!?/p>
其次,他表示,銀行至少在機構、人員以及制度上,不能適應農業、農村的需求。如果沒有“三農”情結,不可能做好農村金融,這是一場脫胎換骨的改革。
最后他表示,現在大家談論最多的,是農村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兩權抵押”,不讓抵押,就不能給農民發放貸款,因為沒有擔保機制。
“我想說,這是一個問題。但允許抵押就能解決嗎?其實,我國國有銀行過去不知道制造了多少不良貸款,哪批貸款沒有抵押?同樣的道理,怎么就對農民這么認真呢?”他說,“總的來講,我們要建立一個符合中國現實和國情的體系,既有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配合,也有銀行業金融和保險業金融。
業內專家向本刊記者表示,要想有效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改革工作并取得突破,需妥善解決管理體制尷尬、金融服務薄弱和政策扶持不力三大問題?!叭绾吻袑嵃l揮網點優勢,在農村金融唱主角,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亦成了擺在農信社面前的新問題。”
□ 編輯于俊霞□ 美編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