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潘 陽
酒后代駕,誰的風險江湖
□本刊記者 潘陽

凌晨,北京東直門簋街在飯店門口等待客人的代駕司機們。圖/潘陽
北京東直門簋街,凌晨2點。一家代駕公司的代駕員等到了預約的客人,拿出準備好的收費表給對方看。“我這么近,你那太貴了”,客人滿口酒氣,跟代駕員幾句言語后,還是被扶上了副駕駛的位置。
作為中國汽車行業新興業務之一的酒后代駕,在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嚴查酒駕專項活動中,日益活躍和壯大了起來。一般而言,客人電話向“代駕公司”預約,提前定好地點、時間。見面后,客人與代駕員需填寫“代駕服務確認單”,確認車險車況、出發時間、路線等,到達目的地后,根據里程,收取相應的代駕費。
市場廣闊,無主管單位、無準入門檻、無統一標準,是目前代駕行業的現狀。一位“代駕公司”的老總介紹,“代駕公司”成本主要由注冊成本、人員開支、呼叫平臺的維護費用、辦公地點租賃費用等四方面組成。“一個50位司機規模的公司,二三十萬就能運作。”按照平均每個司機每晚跑2單,每單100元,與公司“五五分成”的話,一個月便起碼能收回15萬元。
代駕服務的質量和安全到底怎么樣?6月28日晚,記者也親身感受了一回代駕服務。
晚上10點,記者在北京簋街一家飯店等待預約的代駕司機。十點半左右,代駕員王師傅才大汗淋漓地趕過來。“剛送完一個顧客,耽誤了一點時間,晚上活兒特別多,我們趕緊走吧”。王師傅一邊擦汗一邊解釋道。
坐上車后,經過記者提醒,王師傅方才拿出一份代駕協議,讓記者填寫個人信息。協議內容包括,代駕服務的車險情況、出發地和目的地、收費額度及發生事故后的相關責任。王師傅樂呵呵地說:“就半個鐘頭的路,保準沒事。也就你細心,還要簽這個協議,不過但凡顧客要求簽,我們都給簽。”但明顯可以看到這份協議是公司單方面制定的,沒有第三方監督單位。
王師傅透露目前的代駕行業還比較混亂,“在這個圈子里有些黑代駕白天是出租車司機,晚上兼職做這個;有的平時是汽車陪練;還有的本身就是開黑車的。”
除了黑車司機轉行代駕,不少跑腿公司像“螞蟻跑腿”也開始提供起代駕服務。代價之火,讓很多酒店、餐廳也開始增設代駕服務,他們的代駕員多是店內會開車的服務員兼職,極少有正規代駕資格。
北京暢飲無憂汽車技術服務公司在北京主要經營的就是代駕服務工作,其總經理柳靜稱,2009年時公司每天代駕業務大概有30多單,去年增加到每天60多單,“今年酒駕入刑的新規實施后,每天100多單不成問題”。
代駕生意火了,同時也催生了各種形式的“黑代駕”。
招攬業務的代駕師傅們在各個飯店門口,逢著拿著車鑰匙含著酒氣的人出來便問:“老板請個代駕吧?”。
從事代駕服務的一位師傅向記者透露,許多所謂的代駕公司實際上是個人出來兼職代駕。“說白了,代駕這個行業的門檻很低,只要有駕照都能做。”甚至一個人或者三五個人合伙,印一些名片,謊稱自己是代駕公司,去招攬顧客。
然而真正的代駕公司身份也很尷尬。目前北京登記在冊的“代駕類”公司約有500家。酒后代駕的收費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按市區內和市區外兩個區域統一收費;另一種是像打出租車一樣,按公里數收費。不論哪種方式,都要按照服務時間段分不同的檔次,時間越晚,收費越高。代駕隨之帶來的法律規范缺失、糾紛頻發等問題已經日益凸顯。
有意思的是,這些從事代駕服務的公司,名字都注冊成“××汽車技術服務公司”、“××汽車俱樂部”、“××汽車租賃服務公司”等,沒有一家真正叫做“××汽車代駕服務公司”。
原來,國家統計局歸納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無“代駕服務”這一行業。《中國職業分類大典》里,亦沒有“代駕”這一職業。在北京工商局網站,如果想以“汽車代駕服務公司”為名,進行企業名稱申請,將會被自動以“汽車代駕不規范”的理由予以駁回。
記者為此先后致電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交管局的相關部門,對方均表示,規范代駕行業不在其職能范圍之內。“目前,商務委員會并沒有管理代駕行業的職責,但具體歸誰管也說不好。”
北京市發改委法規處的工作人員接受媒體采訪稱,由于在行業目錄里沒有“代駕”這一行業,所以代駕市場的規范,以及價格標準的確定,也不由發改委負責。
北京市交管局相關人員則說,交管部門主管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如果說有代駕出了車禍,那我們會管,別的不歸我們負責”。
無資質、不簽合同、服務水平低、收費隨意的黑代駕,在市場上魚龍混雜。“沒人管我們,我們就自己管自己。”今年年初,北京四家代駕公司共同成立了“代駕服務聯盟”,將四家公司的近300多名司機資源整合到一起。
對于價格,多名北京“代駕公司”負責人表示,“大量‘黑代駕’存在,即便正規的代駕公司所報價格也比較混亂”。他們擔心目前的亂局得不到有效控制,將導致整個行業的災難。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代駕公司向消費者提供代駕服務,與消費者之間形成服務合同關系。代駕公司應將消費者的汽車安全駕駛到約定的地點。如果出現違規駕駛,甚至出現交通事故等,造成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失的,代駕公司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但是,如果消費者事前沒有與代駕公司簽訂代駕服務合同,或簽訂的合同約定不明,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將很難得到保障。
這就要求代駕服務合同的內容應至少包括代駕的時間、地點、路線、車內財物清單、費用,尤其是要有詳細的違約條款,并明確約定出現違約行為或違規駕駛給消費者造成人身財產損失時如何處理。
記者采訪到一位在呼家樓上班的李先生就曾經在酒店門口遇到過“黑代駕”。代駕司機是李先生在酒店門口臨時遇到的,李先生說“當時司機把自己送到了指定地點,要價不貴感覺還挺好。”但第二天早上,李先生準備上班的時候卻意外發現,車子右前輪輪轂被蹭掉了一塊漆。李先生立刻想給代駕司機打電話質問對方,不料對方卻不承認是自己造成的車體劃傷。索賠無證據,黃先生才醒悟過來,自己是碰到了“黑代駕”。事后,李先生只得自認倒霉,“沒有簽協議,我有理說不清啊!”
事實上,有了詳細的代駕服務合同,代駕的服務質量和安全也就多了一層保障。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9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即使在交通事故后代駕員逃逸,消費者也可根據合同證明是由代駕公司派人駕駛車輛發生事故。這樣,既可證明自身的清白,也可幫助交通部門查明案件真相。
□ 編輯潘陽□ 美編王迪